《立春》沒有讓人感覺到春意
(2008-07-15 12:40:15)
标签:
立春春意《孔雀》排骨文化 |
《立春》像《孔雀》一樣,在業內受到好評,但叫好不叫座,1000萬的投資靠票房肯定是收不回來了。
也像《孔雀》一樣,這是一個小地方民生掙扎的懷舊篇,不同的是,它有著更加灰暗的情緒,更加濃重的往昔生活的黴味。
心理學家李梅老師說的好,這是一群典型的自戀型幽閉症患者。他們像一群生活在玻璃罩子裏的人,別人進不去,她自己也不想出來。
我們的大腕導演何嘗不是如此。他們似乎愿意永遠留在他們的青年時代,仔細地玩味自己當年獨特的個人感受。顧長衛如此,姜文、張藝謀等又何嘗不是如此。
本以為蔣雯麗作出如此重大的個人犧牲,是為了向我們展示一個相貌醜陋但精神高貴的人格,身處泥潭卻潔身自愛,命運坎坷卻堅守理想。但我們最終看到的是主人公的沉淪,始終沒有完成自己精神上的救贖,事業上進北京無望,愛情失落,友情失落,連資助瀕臨死亡的孩子完成最後的人生夢想的義舉也以受騙上當告終。收養一個孩子也沒有阻止她將一腔憤恨宣洩到豬排骨上。最後硬安上去的國家大劇院演出與其說是夢想的展現,不如說是對她人生的諷刺。
曾被其中一個鏡頭深深感動:破碎的鏡子裏,一個少年站在兩個灰暗的中年人歌唱,猶如一朵嬌嫩但卻有些殘破的鮮花在努力掙脫土壤的束縛向著陽光伸展肢體。本以為這是一次通過下一代來實現自己夢想的救贖,但卻以騙局告終。也曾以為王老師會最終帶著自己收養的孩子安詳地散步,甚至加入路邊扇子舞的隊伍,完成自己安於平淡的感悟,但最終我們看到孩子蹲在街邊販肉案板下玩耍,媽媽奮力砍剁一塊排骨。讓人想起以張飛為主角的那個人才招聘廣告。
電影裏有了除夕,有了灰濛濛的飄雪,卻沒有讓人感到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