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戴伊克的话语宏观结构论(节选)

(2013-05-07 21:45:09)
标签:

语言学乾坤

分类: 研究成果

3   van Dijk的语义宏观结构理论 

van Dijk的语义宏观结构理论包括微观结构、宏观结构、宏观规则几个部分。顾名思义,微观结构是相对宏观结构而言的。宏观规则是用来探讨宏观结构的方法。下面我们逐一介绍van Dijk对这几个部分的阐述。

 

3.1 微观结构

        van Dijk在谈到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的关系时指出,分析话语语义宏观结构不仅要以微观结构为先行步骤,而且还要考虑到有些话语只由很少几句话甚至一句话组成,比如说话人发出命令:“过来!”,在这种情况下句子和话语的概念是重合的,话语微观结构与宏观结构也重合。因此话语理论应包括对句子的分子,宏观结构也应具备微观结构所具备的一切条件。基于这样的认识,van Dijk用一定的篇幅讨论了句子之间的关系(以下简称句际关系)。他对此的主要论点可归纳如下。

        

       3.1.1  不管是复合句(即由一个主句和一个从句组成的句子)还是句列(即两个以上按前后顺序排列的独立句),其句际关系首先是语义型的,其次才具有部分句法关系(1980b24)。在语言实际使用表层上的两个句子有关联可进一步说是因为在抽象的意义深层上的信息单元有关联。按van Dijk的观点,两个信息单元相互有关联,是因为它们的外延涵义,即在某个可能的世界(mögliche Welt)中实际存在的事物有关联。这里需要区别的是,这种相互关联是只存在于信息单元的某个部分之间,还是存在于整体的信息单元之间。只存在于信息单元的某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中具有代表性的类型是互指性(Koreferenzialität),请看下面的例句:

      1Seine Mutter hatte ihm für unterwegs etwas zu essen mitgehen.

            (他妈妈给他准备了些路上吃的东西。)

       这种互指关系不仅仅被用来描写人、物等实体,还存在于时间、地点等表达中(1980b34)。

       存在于整体的信息单元之间的关系则名目繁多。van Dijk把两个事物AB有相互关联的情况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980b31):

      iAB的原因(=BA的结果)。

      iiAB的理由(此时B是一个行为或者是一个行为的结果)。

      iiiAB在同一场景中发生(即发生在一对世界时间单元< Witi > 中,并属于同一概念范畴),可成立的情况有:

   AB同时发生;

   AB周期的一部分(或反之);

   AB紧接着发生(如同在一个因果关系中);

   AB搭接重叠。

      ivA(从逻辑上、概念上来看)是B必要的组成部分,或反之。

      vAB的正常的(常规的)组成部分,或反之。

       如果两个事物AB有如上的相互关联,那么表达它们的两个信息单元pq之间就存在语义关联(Konnexion[] ,不管它们是否被连词连接起来。

       

       3.1.2  有时前一个信息单元会是后一个信息单元的框架,有时却不然。在所有的第一个信息单元不是第二个信息单元的框架的情况下,都必然内含着一个(或一系列)“第三信息单元”,只有通过它,前两个信息单元的语义接应才能得到合理解释。这些内涵的第三信息单元包含着进行比较的基点、一般性的前提、规律和常识,并构成了传递常规信息的框架,如:

      2Die Ernte war nicht gut. Es hat den ganzen Sommer nicht geregnet.

            (这次收成不好。整个夏天无雨。)

        要对(2)作出合理的解释,需靠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来推出没下雨是欠收的原因。再如:

      3Peter hatte kein Geld, so daß er eben nicht in die Kneipe gegangen ist.

           (彼得没有钱,致使他没有下酒馆。)

       在这一句列中因果关系之所以能成立,是因为根据我们的常识知道在下酒馆这个框架中付钱是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内含的、组成框架的第三信息单元是理解话语的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它们与那些外现的,即直接表达出来的信息单元一起组成了话语基础(Textbasis)。van Dijk把包括所有外现、内含的信息单元的话语基础称为外现性话语基础(explizite Textbasis)。但语言实际使用中的话语常常把一些框架中众所周知的信息作为第三信息单元隐藏起来,van Dijk认为这样的话语基础应叫内含性话语基础(implizite Textbasis)。由此可见,外现性话语基础似乎反映了认识思维中对话语的解释过程。

       

       3.1.3  语义接应关系不一定是直线延续的,也并不存在于成双成对的信息单元之间,它可以出现在两个前后并不相接的信息单元之中。这就是说,两个前后不相接的信息单元可以通过段落的主题产生联系,请看下面有关描写彼得冬季运动度假旅行的例子:

      4() Er fuhr mit dem Nachtzug (S1). Die sind bequem (S2). Am nächsten Morgen war Peter ausgeruht an seinem Urlaubsort (S3). Es schneite (S4). Das Hotel lag am Rande des Dorfs (S5). Es gab eine gute Aussicht auf die Berge (S6). Er fühlte sich von Anfang an wohl (S7). ()

……)他乘上夜间列车(句1)。列车很舒适(句2)。第二天早晨彼得已在他的度假地得到充分的休息(句3)。天正下着雪(句4)。旅馆坐落在一个村子边上(句5)。从这里能饱览山上的风光(句6)。他从一开始就感觉良好(句7)。

       从(4)这段话来看,句1的信息单元可看作句2信息单元的前提条件,但句2与句3却没有直接的关系,最多是句1与句3因前后时间顺序并属于同一概念范畴旅行而有关联。句4只能解释成与整段话的主题冬季运动有关。句5与其他的信息单元只有微弱的关联,并且也只能通过框架信息来得到解释,即:“如果旅行去参加冬季运动的话,人们常常在旅馆住宿这个旅馆早已预定好。句6也只有通过冬季运动的框架的帮助才能解释,即冬季运动总是在山上举行”,此外句6还可被看做句7的微弱的前提条件;而句7确实句3的结果,至少是从时间顺序的角度来看是这样。

       

       3.1.4  van Dijk将如何判断一个句列的信息单元之间有语义关系的条件和标准归纳成两类(1980b40):

       I. 信息单元的语义关联(Konnexion zwischen Propositionen

当两个信息单元αβ在与下列因素有关的情况下,其语义解释有联系,因而这两个信息单元也就有语义关联。

说话者Si,主题ti,常识K和其他(先行的)内含于话语或语景之中的信息单元D,世界Wi/j,这就组成了IαsitiKDWi)和IβSitiKDwj),即事物fα和事物fβ。此时fαfβ有以下联系:

ifβ含有组成其一部分的事物fγ,致使fα=fγ(蕴含前提);

iifαfβ的或强或弱的(因果或缘由)条件;

iiifαfβ是可相比较的抉择对象(Alternative)(在供抉择的世界中:W1≠Wj并且W1 R Wj);

ivfαfβ在相互有关的可能存在的世界中(同一世界或相互连接的世界、时间、地点)是同一概念范畴的所属部分。


II. 其他的语义接应关系(andere Kohärenzbeziehungen

i)两个或更多的信息单元的话语指称(Textreferenten)(在同一世界或两个不同的供选择的世界里)由于它们的一致性或其他关系(部分整体,物主所有等)有联系;

ii)话语指称的标志跟在条件Iiv)下一样具有关联,但不完全一致;

iii)能存在的世界(时间、地点等)相互有关联:一致性、顺序连接、相容性(Zugänglichkeit)、相似性。



文章来源:

钱敏汝,1988:“戴伊克的话语宏观结构论”。载:《当代语言学》(原名《国外语言学》),1988:第23期。

  ZJ编辑



[] van Dijk把语义接应(semantische Kohärenz)分为Konnexionandere Kohärenzbeziehungen,详见本文3.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