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德语法对比及其文化根基浅析
(2008-08-17 11:27:48)
标签:
汉德语法对比语言学文化杂谈 |
分类: 学生论坛 |
前言
最近经常看一些德语初学者的翻译和作文,发现一些错误的出现频率真是相当高,而在动词变位和语序上出现的问题则占大多数。动词变位上的错误可能是因为同学们不理解为什么德语动词就非要变位,从而就不能准确地记住正确的变位形式。而语序有问题的句子经常是按照汉语语序写出来的。既然在学习德语的时候容易受母语汉语的影响,我们不妨从语法入手,将汉语和德语的动词和语序做一个对比,来系统地看一下,它们都有哪些不同。
语言的不同归根到底是文化的不同。最后在小结中,我们也试着寻找造成汉德两种语言诸多不同的文化根源。
正文
根据语言类型学,即只考虑语法特点,不考虑历史因素或者地理联系,汉语属于孤立语,德语则属于屈折语。也就是说,德语词有形态变化,通过形态变化达到语法的一致性。而汉语没有形态变化,不是靠词形变化来组词造句。
1 德语语法特点
德语是通过语素形态变化连接句子成分,实现语法一致性,说明句子成分的相互关系。
1.1
首先来看下面一个句子:
Ein alter Mann schenkt dem Kind einen Fußball.(一位老人送给这个孩子一只足球。)
德语的单词分阴、阳、中性。阳性名词Mann要求形容词发生相应的词尾变化,即以-er结尾。单数名词主语ein alter Mann要求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即原形动词schenken要变化为schenkt。而动词schenken要求一个第三格和一个第四格宾语,提供了三格和四格的空位,必须补充上句子才能完整。其中三格宾语由指人的名词的正确形式dem Kind补充完整,四格宾语由指物的名词以相应的形式einen Fußball补充完整。上面的例句说明,句子中的语法语素相互制约、相互呼应、彼此联系、前后协调,从而实现了语法一致。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德语语法一致性的主要手段是:动词变位和名词变格,包括修饰名词的冠词、代词、形容词。在这二者中,动词变位是第一位的,因为德语讲究动词的配价,即著名的配价语法。比如例句中的动词要求一个主语,还有三格和四格宾语,这就是动词的配价。动词通过配价能力就可以制约句子的其他成分。这些成分必须以正确的形式分布在动词要求的地方,进而组成一个完整正确的句子。
1.2
动词的框架结构是德语语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经常有人这样形容德语的框架结构:听德国人说话要耐着性子听到最后才能知道动词是什么。德语的框架结构就像一个括号,可以在括号中塞进无数内容。这个括号也就是动词的两个部分,它们共同构成完整的谓语部分。下面列举动词框架结构的两种典型情况。
1.2.1 可分动词+前缀
例如:Sie fahren morgen los.(他们明天出发。)
los/fahren是可分动词,主要动词放在句子的第二位,前缀放在句子末尾,这样主动词和前缀共同组成句子的谓语部分。
1.2.2 助动词+动词的正确形式
- 时态助动词+动词第二分词
例如:Sie hat einen Roman geschrieben.(她写了一本小说。)
这是一个现在完成时的句子。处于句子第二位表示时态的助动词hat和句末动词schreiben的第二分词构成一个框架结构。
- 情态动词+动词原形
例如:Ich muß heute diese Arbeit fertig schreiben.(我今天必须完成这篇论文。)
这里由处于句子第二位的情态动词muß和句末的动词原形schreiben构成一个框架结构。
动词的框架结构对德语初学者是一个难点,因为汉语以及英语都没有如此严格的结构。但这又是德语语法简单之处,因为这像一个公式,只要记住了,说句子时往上套就可以了。
2 汉语语法特点
前面已经说过,汉语属于孤立语,没有词形的变化。吕叔湘先生就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说汉语的人还真不羡慕那种牵丝攀藤的语法,我们觉得到处扎上些小辫儿怪麻烦的,我们觉得光头最舒服。” 意思就是说汉语不靠词形变化造句子。那么汉语是通过什么来实现语法的一致性的呢?仔细观察体会汉语句子,就不难发现,汉语句子中语序和一些虚词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2.1 语序在汉语语法中的作用
2.1.1 语序能够决定一个词的词类
还是先看一个例子:
房子起火了!
这家商店的生意火得不得了!
两个句子中都包含着一个“火”字。但是由于语序的不同,第一个“火”字为动词,第二个“火”字为形容词。
2.1.2 语序能够决定句子成分
比如说下面两个句子:
张三请李四吃饭。
李四请张三吃饭。
第一个句子中的主语在第二个句子中因为位置的变化成分也发生了变化,成为了第二个句子的宾语。
2.2 汉语中有丰富的虚词
汉语的时态变化不是通过词形变化来体现,而是很大一部分通过不同的虚词体现。
例如:
他吃饭呢。
他吃饭了。
第一个句子表示现在的动作,是现在时;第二个句子表示完成的动作,是过去时。
那么为什么汉语时态大都要通过虚词体现呢?分析汉语的语素我们就可以知道,汉语的大部分语素只有语义功能,比如说,例句中的“吃饭”,只表示一个动作,而不能说明是现在还是过去。因此在说不同时态的句子时就要借助其它词汇,特别是一些虚词了。
汉德对比小结及文化根基浅析
通过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汉德语法的明显不同。最大的不同在于汉语没有词形的变化,必须借助有关词汇的帮助实现句子语法的一致性,而德语只需要采用正确的词形便可以达到语法一致了。
这样看起来好像德语语法比较复杂,有变格、变位,必须记住名词的阴、阳、中性,熟练掌握动词正确的形式变化。这的确让德语的初学者大伤脑筋。但是汉语也是相当复杂的,大量的虚词,助词以及变化多端的语序也让外国学习者叫苦不迭。
不论是中国人学习德语,还是外国人学习汉语,都要注意了解对象国的文化风俗习惯。这对语言学习是很重要的。因为语言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国文化的载体。如果不了解对象国的文化,对语言的学习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那么汉德语言的不同有哪些文化根源呢?
中国人自古以来受阴阳理论的影响,被浓重的“天人合一”的观念打上了烙印。因此中国人拥有的是一种整体思维观念。反映到语言中即是句子的时态和意义都是由整个句子共同体现出来的。比如马致远的那首《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第一眼看上去,这首诗只是罗列了一系列的事物,讲的是什么呢?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可是看到最后才豁然开朗。所以,这首诗是要看到最后,从整体上理解才能读懂的。
中国人的整体思维甚至也影响到了一些政策的制定。比如说计划生育政策,正是由于我们将人、社会、自然当成一个整体来看,才得以作出这个明智的决定。但这对德国人是不可理解的。他们认为限制人口增长是对夫妻的不尊重。要几个孩子应该由个人决定,怎么能由国家决定呢?
德国人拥有非常强烈的个体意识。这与早期的人文运动是分不开的。他们强调个体的作用,反映到语言中就是对动词的充分肯定。具体说来每个句子都是以动词为中心;反映到政策方面,便是他们给予个体充分的自由,比如像国家制度就是联邦制形式,每个联邦州都可以有一些自己的规定。
因此,汉德语言上的不同有其文化根源。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主动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文章写到这里,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其实已经开始了对比语言学研究,而关注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正是对比语言学的一个发展趋势。在这条路上,还有很多问题等待大家探讨。希望这篇简短的文章能够让德语初学者对汉语和德语有个总体印象,更希望有心人能得到一点点启示,来关注对比语言学并且投入到对比语言学研究中!Viel Erfo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