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财经 | 
最近几年房价问题似乎困扰了很多人,很多领导似乎也很关注,最近几年更是出台了很多办法和措施。特别是今年很多城市都出台了一些限购措施,其中以北京的条件最严格:非当地户口的中国人需要提供连续5年以上的纳税证明才可以有买一套房的资格。不过即便有了严厉的措施,实际控制效果也并不好,前几天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11月份的房价数据和去年同期比只有4个下降的。
 
实际上,如果想降低房价本来十分容易。比如:1、规定所有房产买卖需要想香烟一样加收45%的消费税;2、所有房产需要每年缴纳房价现值10%的房产税;3、所有空置超过一月的房屋需要缴纳房价现值1%的附加费。这样不知道会不会导致买房和持有房产的总成本上升,但一定会让“房价”这个数降低很多。问题是,如果一方面导致买房者实际成本提高,一方面让“房价”这个数字降低点好看点,这样有没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了,大家期望的理想结果是让普通民众的买房成本降低,让炒房者的成本上升。不过真要达到这个目的估计十分困难。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博客上防止恶意广告评论的规则设置。这个规则设置的严格,越会导致大家留评论的时候感觉不方便。普通人可能觉得麻烦就很难或不愿意评论了,而作为“专业人士”的刷广告人员能够更快的适应这个困难或者找到办法回避它,最后反而不觉得它是困扰了。最后,本意是遏制广告评论的功能,反而导致评论中广告评论的比例更高。回到房价的这个问题上,房价的很多控制措施其实也类似。很可能只会增加普通购房者的买房难度,反而很容易让专业炒房者回避或者化解。这样就导致一个结果,虽然名义上的房价是降低了,但是实际的买房成本却可能提高了;特别的,普通民众的买房成本要比炒房者的成本还要高。这样就导致了一个结果:大家很关注,领导很重视,责任部门很努力,但是结果却变得更差了。
 
如果房市的现实情况是买卖失衡,买方意愿远大于卖方。通过限制这样强压买房意愿常常只会起到表面的效果,实际却可能导致情况更差。或许更需要做的或许是其他两个方面:一、增加卖方的力量,鼓励或允许更多的建房买房行为。二、引导买方力量转到其他市场。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整体环境下,民众的购买欲望更值得鼓励而不是打压。如果以投资为目的的买房行为占很大比例,那么营造好了其他投资或者消费市场自然也可以把购买欲望转移到这些地方,这样才可以避免经济困境雪上加霜。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