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大姐谈到最近看的一个情感访谈类的电视节目和我说,很惊讶于节目里那些嘉宾的表现,感觉很不能接受。说起来这位大姐是老媒体人,工作原因估计比一般人见过更多的丑恶事件,既然她身经百战后还会有这种感觉,估计和她一样的很多观众都会有同感。
早些时候,有个相亲节目的女嘉宾声称“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也同样让很多人感慨如今的风气比较差。实际上我个人觉得,一方面那些嘉宾的话或许有特殊的语境,如果从合理角度考虑的话并没有大家以为的那么严重。另外一方面,因为这类电视节目本身需要吸引关注,所以也有很大动机专门挑选一些争议性大的人和话,甚至可能会请“演员”表演成嘉宾,所以并没有普遍意义。
当然除了电视节目之外,现实中的一些真事也让大家觉得社会道德水平下降了,比如之前的“小悦悦”事件:据说小女童被两车碾过,十多路人见死不救。这一事件引发了网络上大范围的讨论和对路人的谴责,倒是似乎表现出了广大网民的群体性正义良知。
这些真真假假的很多事件结合在一起,一定给很多人比较坏的感觉:现在的社会太多人道德沦丧了。有人认为这个过程中媒体也起到了坏的作用,刻意去报道甚至夸大社会阴暗面。前段时间,广东的一位领导批评说媒体夸大广东的乱,他80岁的母亲信以为真每次打电话都嘱咐他注意安全。不过比如一对夫妻吵架了算是新闻,一对夫妻没吵架一般都不算新闻。媒体自然是要报到新闻的,那么从媒体上看起来都是夫妻吵架看不到夫妻没吵架的,这样倒也不能全算做媒体的故意去报导阴暗的责任。
除了媒体报道,普通人的闲聊内容等可能也是传播这类内容的一个重要途径。至于这些方面是否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平下降可能也不好说。不过不管是不是这个因素引起的,如果社会道德水平真的下降了,我个人倒觉得可能是个好事。因为所谓的社会道德水平下降,其实是说话者本身以为的现实和他心目中理想道德水平标准的差距;如果大家都把现实想得糟糕了,或许大家会降低理想标准的水平。
实际上,在很多事情上大家喜欢定两个标准,一个是理想化的标准很少有人达到,另一个是现实中委屈求全的标准基本谁都能达到。比如怎样算个好老师呢?一种标准是老师是心灵的工程师什么的,好的老师就该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知识丰富教学方法好,还能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不收红包甚至连工资都不要,重病了也还给学生坚持上课最后应该累死在讲台上。另一标准是收红包但是对自己孩子还不算坏能让自己孩子分数考高点的就是好老师了。而老师作为一个现实中的普通人,要吃饭睡觉要养家糊口,所以基本都没法达到那个高标准。而高标准存在的意义是在需要的时候可以依此骂基本任何一个老师没良心。
同样,在社会道德的问题上,也存在一个很少有人能达到的理想标准;如果把理想标准降低到至少让有良心愿意努力达到的人能够达到标准,恐怕绝不是坏事。因为一个标准如果会让大部分人甚至所有人都不可能达到,这样把所有人都定义在有罪的位置上,那么它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上,这样的标准也只能算是某些人某些群体虚妄出的的准则,因为大部分人的接受水平本身就是社会道德的标杆水准。比如即使只是往前100年的时候,让自己的父母死无全尸是怎样的丧尽天良、无耻无德?时至今日,请问火葬是否也是类似的情况呢?面对同一个现象又会有多少人会有古人那么彻骨的痛呢?
其他类似问题也是一样,把标准提高要求所有人进步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应该接受群体性的选择结果,先把它当做合理存在。只有先宽恕大多数人,才可能解放所有人。比如在贪官的这个问题上,如果现实情况真的是大家以为的那样存在大范围群体性的贪污。那么加强反贪力度抓了所有嫌疑人能解决问题吗?可能比如宽恕某个时点之前的所有问题,甚至宽恕未来的某一水平之下的问题,这样才有机会处理最有问题的群体而提高整体的廉洁水平。不然,在一个谁都有罪的水平下,惩罚手段只会变成一种打击异己的工具,反而可能起到更坏的结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