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调控的四项重要政策之二:货币政策——控制货币量和利率以实现金融稳定
2、货币政策;控制货币量和利率以实现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货币政策有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的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调整法定准备率、调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一) 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率的来历。银行最初起源于英国,当时,金匠们开展保管黄金和贵重物品的业务,人们委托金匠保管黄金时,会得到一张寄存收据,在取回自己的物品时,只需出示收据,然后付相应的保管费,就能够取回。在经营过程中,金匠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付给顾客的黄金只要在重量上相等就可以,而不一定是顾客原来的那一块。于是金匠们就掌握了业务上的取巧之处:不必担心哪一块黄金属于哪一位顾客,只要领回的黄金和自己寄存的黄金价值相等,顾客就能接受,黄金在这里有了“不具名性”。这对金匠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它可以使金匠在不同的顾客存入和提取的黄金之间随意的调配,当寄存业务增加到一定量时,金匠们就不再专职制造金块,而是专门从事这种保管业务,以赚取手续费为生,在这时,金匠们的角色以及慢慢向银行家转变。作为追求最大利益的金匠银行家,明白存款是有需即付的,只要顾客来提取自己的存款,银行必须在第一时间支付,这就需要银行有足够的储备来满足这种需求。银行需要具备的这些储备就叫做存款准备金。
既然所有的银行都需要有足够的资金储备,那么存款准备金的数额是多大呢?
如果所有的存款在同一时间必须全部付清,那么准备金的数额就要等于存款的总量,但是在现实中这种情况很少发生,而且,在同一天内,总有一些人存款一些人取款,这两类交易的数额常常互相抵消。对于银行家来说,以准备金形式持有的资金是无利可图的,他们躺在银行的保险柜里连利息都赚不到,于是早期的银行家们就想到把顾客的存款借贷出去,把大部分存款借贷出去赚取利息,而留下小部分存款作为现金准备金应付顾客的支取。这样,银行家的利息在开始单纯收取手续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借贷的利息,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
那么商业银行留取准备金的数额应占存款总额的多大比重呢?这就需要中央银行来制定。
各国的金融法规都有明确的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把自己吸纳的存款的一部分存在中央银行,而这部分资金与存款总额的比率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如果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那么流通中的货币会成倍缩减,因为商业银行交到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多了,可供自身支配的资金便少了,因而银行给企业的贷款就会减少,相应的,企业在银行的存款会更少,于是这个社会上就会出现“存款——贷款”的级级递减,导致社会货币总量的大幅降低。就像我们在调试音响的过程中,如果降低功放机的功率,输出的音量就会减小,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就是这个道理。反之,如果中央银行把存款准备金率调低,流通中的货币量就会成倍增加。
举例来说,甲公司存了1000万在银行供未来交易使用。银行估计甲公司不会一次就把所有的钱都提取完,但也不能确定什么时候就会支取一部分,于是就按20%的存款准备金率留下了200万做库存以备甲公司的随时支取,留下的200万就叫存款准备。对于剩下的800万,银行就把它借贷给乙公司,而乙公司并不会把所有的现金都支付出来,而只索取支票簿能够随时签发支票。
当乙公司把借贷来的800万存回到银行后,银行实际上又等于多出了800万存款,和上面一样,银行根据预测仍只留下20%(即160万)为存款准备金以供乙公司的随时支取。对于剩下的640万,银行又把它借贷给丙公司,而丙公司也会把钱存回到银行只索取支票簿。于是银行又留下20%做存款准备,把剩下的钱再借贷给丁公司。
但是,在这一系列的存款借贷过程中,存款准备金率不是20%,而是25%呢?则银行留出甲公司的250万做存款准备金,那么借贷给乙公司的数额就剩了750万(少50万),银行再留出187.5万(25%*750万)做存款准备金,借贷给丙公司的数额就只有572.5万(750万-187.5万)。
看上去准备金率20%和25%所留出来的200万和250万差别不是太大,但作为我们例子的只是一个公司,如果是在全社会范围呢?一个百分点所差出来的数额就是数十上百亿甚至更多。比如在1999年3月,我国人民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降了2个百分点,商业银行一下子便多出来了2000多亿元的可用资金。
由此可见,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在对国家货币政策做出宏观调控时采用的制胜法宝之一。
(二)、再贴现率
企业向商业银行借贷货币时,常常把没有到期的票据转让给银行取得贷款,这种行为在经济学上称为贴现。
而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扮演的是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商业银行在囊中羞涩、资金周转困难时,就需要向中央银行求借。这种借贷和企业向商业银行借贷的性质一样,也需要有所付出。于是商业银行便如法炮制,把从企业那里得来的没有到期的商业票据再转让给中央银行,这种行为在经济学上成为再贴现。而中央银行接受商业银行的票据,也是有条件的,要在票据原价的基础上打折,这个折扣率就是再贴现率。很明显,中央银行如果对再贴现率做出改动,就相当于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成本,抑制或鼓励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行为,同时,货币供应量也会相应地收缩或膨胀。
贴现率解决了未来经济活动在今天如何评价的问题。所谓的贴现率,是指未来的款项折合为现值的利率。贴现率如果是正值,就说明未来的一块钱无论是损失还是收益,都没有现在的一块钱重要;而且未来的价值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低。
举例说,今天投资100万元的项目,即使将来能收回200万,也不能证明这项投资就一定有效,因为假如这200万需要在50年之后才能收回,那么今天衡量的价值就远低于100万。可以这样算,假定利率是3%,100万存到银行在50年内得到的利息也有338万元,(如果利率为2%,50年的利息为169万元),由此就可以得出,50年后回收200万的投资与存银行得利息相比,这项投资就不值得去做。
投资的机会成本就是将这笔钱存银行所得的收益,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把对未来评级的折扣称作贴现率。而再折扣率是商业银行将自己拥有的未到期的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再贴现意味着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增加了货币投放,也就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再贴现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再贴现额的高低,并且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进而影响再贴现的整体规模。一方面,再贴现率的高低直接决定再贴现成本的高低,如果再贴现率提高,那么再贴现成本也就随之增加,反过来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影响到再贴现需求;另一方面,再贴现率的变动,是中央银行政策意向的反映。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贴现率来体现某种货币政策,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为了控制货币数量和商业银行的放款额度,就会提高再贴现率,以减少商业银行的借贷款数量;而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就会放低再贴现率,把中央银行手中的债券吸收过来实行贴现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社会的消费和投资,实现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
中央银行把再贴现率作为实施货币政策的一个特殊手段,对商业银行有着“告示”的作用;再贴现率提高则表示货币政策紧缩意向,再贴现率降低则表示扩张意向。
再贴现率具有调节灵活的优点,对于短期市场利率的调节有着较强的导向作用,但并不适于频繁运用,否则会让商业银行不能正确裂解政策意向而无所适从。而且,再贴现率还受到调节空间的限制,因为商业银行掌握贴现行为的主动权,假如商业银行因为其他原因缺乏对再贴现率的敏感性,那么就会导致再贴现率调节作用的降低甚至失效。
(三)、公开市场业务
无论是存款准备金率还是再贴现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力度大。前面提过,如果人们银行把存款准备金率降低2个百分点,就使得商业银行多出了2000亿元的可用资金,而中国人民银行在改革再贴现率生成机制时,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三年内连续四次调低再贴现率,使商业银行和企业马上有了大量的活钱。由此可见,中央银行那里一个百分点的变动,体现到商业银行和社会经济中,就是以亿为单位的效果扩大。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在改变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拉动经济上起到的作用不可低估,但正因为这两种手段的“威力”太过于强大,对国家的金融影响非同小可,为了避免“药猛伤身”,不到重要关头,中央银行一般不轻易使用。
在平时对货币政策做宏观调控时,中央银行使用最多的“法宝”是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的金融市场购买或售卖政府有价证券,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影响整个经济活动,实现既定的目标。中央银行买进有价证券时,会向卖出有价证券的公司支付货币,从而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而中央银行在卖出有价证券时,就会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
公开市场业务最大的优点是对经济的震动小,因而中央银行可以经常运用,它对经济进行微调,而且操作过程灵活方便,自20世纪50年代起,美联储90%的货币吞吐就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实现的,其他很多国家也都采用公开市场业务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业务分析:中央银行从公开金融市场上购买一笔政府债券,卖出这种债券的卖方有两个群体: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或债券经纪人,无论卖方是谁,这种行为的结果都有两个:政府债券价格上涨,利率下降,投资就会上升,因而促进GNP增长和就业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活期存款增加,信用量扩大,导致利率下降,投资上升,从而促使GNP增长和就业增加。同样,中央银行在公开金融市场上卖出一笔政府债券,也会是同样的道理,利率就会上升而投资下降。
中央银行在运用公开市场业务这个货币工具时,是和经济形势反向行事的。如果经济形势趋于萧条,总支出不足,失业增加时,中央银行就会在公开金融市场购买政府债券,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如果经济趋势趋于过热增长,总支出过大,价格水平上涨,中央银行就会在公开金融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提高利率来抑制经济增长。
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可分为两类:能动性的公开市场操作和保卫性的公开市场操作。能动性的公开市场业务以改变准备金水平和基础货币为目的;保卫性的公开市场业务以抵消影响货币基数的其他因素的变动为目的。比如美联储公开市场操作的对象是美国财政部和政府机构证券,特别是美国国库券。
公开市场操作对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具有主动性、灵活性强等明显的优势。于是各国政府的货币操作手段逐渐出现趋同趋势,都逐渐向依赖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靠近。但是公开市场业务想要有效地发挥作用,还受一些条件的限制。从各国实践经验来看,公开市场操作的有效性建立在以下条件满足的基础之上:中央银行必须具有一个发达的、完善的金融市场,而且市场是全国性的,证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有其他政策工具来配合。
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箱里,除了调整法定准备率、调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个一般性的政策工具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货币政策工具来补充和完善,这些货币政策工具被称为选择性政策工具和补充性政策工具。
选择性政策工具指的是中央银行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进行调控。比如,为了防止房地产投机,中央银行做出专门的规定来限制金融机构不动产放款业务;在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限制耐用消费品的信贷消费,以实现抑制消费需求、缓解物价上扬的目的;为了有效遏制证券市场上存在的过度投机现象,采用提高证券保证金率等控制措施管理证券市场信用;为控制进口的过快增长,要求进口商预缴进口商品一定比例的存款;针对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和经济部门,实行优惠的利率政策等等。
补充性政策工具可以分为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控制指导两类。美国曾有专门的条例,规定商业银行存贷款最高利率,以此限制银行抬高利率吸收储蓄,从事高风险融资活动;规定商业银行的流动资产和存款的比例,以限制信用扩张。另外,在特殊情况下,使用信用配额、直接干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等手段。这些直接、强制性的信用控制,常常能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而间接信用指导,区别于直接信用控制的严厉,往往是循循善诱的劝导。在间接信用指导中,各国中央银行最常用的工具是道义劝告。中央银行行长常常邀请各金融巨头见面恳谈,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向大家透露,以实现理解与合作。例如,当国际收支出现赤字中央银行就会劝告金融机构减少海外贷款;而房地产和证券市场过热时,中央银行又会要求商业银行缩减对这些市场的信贷。中央银行常常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来规定商业银行的利率、贷款额,如果劝说无效,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不执行,中央银行就会对其进行削减借贷额度等惩罚。
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时,没有一种工具能够独立实现所有作用,只有各种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合理配合,才能共同作用,实现调控效果的最优化。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协调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称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政策。两者都是通过调控需求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并称为需求管理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形式有四种:松的货币政策与松的财政政策;紧的货币政策与紧的财政政策;松的货币政策与紧的财政政策;紧的货币政策与松的财政政策。
松的货币政策与松的财政政策适用于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的萧条时期及生产能力大量闲置的经济条件下。这时,闲置的资源需要足够的货币力量去推动,客观要求投资需求与现实与潜在的资本品供给和生产能力相适应,消费需求与消费品及劳务市场的供给相适应。单一松动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可能对需求的刺激不够或见效缓慢。同时松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采取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扩大财政支出、减税等手段刺激需求扩张,可使经济有足够的上升冲力,走出萧条。但双松政策不能采用太久,因为容易导致经济快速上升,进入过热状态,发生通货膨胀。
第二种
紧的货币政策和紧的财政政策配合,一般适宜于需求膨胀、供给短缺、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严重时的“紧急刹车”。双紧政策治理通货膨胀见效快,但时间稍长,几乎必然导致经济更快速地下滑,进入过冷状态,带来失业扩大、收入减少及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政府难以承受。
第三、四种一松一紧的配合形式,适用于总需求大体平衡但结构矛盾较突出的时期。一般地,信贷资金大多用于生产,财政资金大多用于消费(包括公共消费),因而松的货币政策与紧的财政政策配合形式较适合在宏观经济处于消费需求偏旺而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构性矛盾时期;而紧的货币政策与松的财政政策配合形式,则适用于宏观经济存在投资需求偏旺而消费需求不足的结构性矛盾时期运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