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对1992年~1999年以来住院治疗的10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疗效评价,并探讨其治疗机理。方法,针刀松解椎旁压痛点及患侧臀部压痛点,术后用槽式纸夹板及腰围固定并卧床休息1周,1~2次为一疗程。术后连续服用核归丸2月。结果,治愈812例(74.08%),有效264例(24.10%),无效20例(占1.82%),总有效1076例(98.18%)。结论,针刀松解腰臀部痛点配合口服核归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简便,安全,有效率高于同类报道,且费用低,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针刀松解 核归丸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1096例,男609例,女487例。年龄最小15岁,年龄最大84岁,其中30岁以下99例,30~39岁311例,40~49岁286例,50~59岁271例,60岁以上129例。病程最长11年,最短3天。L4~5椎间盘突出者366例,L5~S1椎间盘突出者233例,L3~4椎间盘突出61例,两节段以上椎间盘突出者449例。伴后纵韧带钙化者53例,伴骨性椎管狭窄者38例,手术治疗后效果欠佳者58例。临床表现单纯腰痛者112例,腰痛伴一侧下肢麻木疼痛者597例,腰痛伴双侧下肢麻木疼痛者272例,单纯下肢麻木疼痛者115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者962例。均经CT或MRI检查证实。
2 治疗方法
2.1
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腹部垫一软枕,先找出棘突及椎体旁压痛最明显处及患侧臀部压痛点,用龙胆紫作好标记。常规消毒铺巾,术者戴手套,持灭菌针刀于标记处垂直刺入皮下结缔组织,直达骨面,纵行切割及横行剥离各3~5刀即出针,表面用创可贴覆盖,槽式夹板加腰围固定。术后患者卧床休息1周,疗效欠佳者15天后重复治疗1次。
2.2
内服核归丸(自拟方),药用核桃仁210g、黑芝麻210g、杜仲60g、川续断30g、骨碎补45g、木瓜30g、菟丝子60g、延胡素30g、香附15g、当归60g、共碾末,炼蜜为丸,每丸7g,每次口服1丸,每日3次,黄酒冲服。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临床治愈:疼痛消失,行动无障碍,恢复原工作。显效:疼痛消失,活动无障碍,但过度劳累后腰部仍感痛不适。好转:症状减轻,活动功能改善;无效:经3次针刀和6个月服药治疗后症状无改变者。
3.2
疗效评定结果按上述标准评定,本组1096例中临床治愈812例,占74.08%;显效226例,占20.62%;好转38例,占3.48%;无效20例,占1.82%。
4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外伤、劳损、退变的前提下,受外力作用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刺激神经根及窦椎神经使周围肌肉、韧带、筋膜、神经等软组织受到相应的损伤,形成充血—水肿—再刺激—再损伤的恶性循环[1]。日久在肌肉与韧带间产生粘连、疤痕,形成久治不愈的腰腿痛顽症。根据上述发病机理,我们采用针刀[2]在病变部位行切割、剥离、松解,以解除脊柱周围软组织的变性、粘连及炎症反应,松解韧带、结缔组织等对神经根的压迫,改变突出的椎间盘与神经根的相互位置;施以槽式夹板及腰围外固定,将腰椎固定在相应的活动范围之内并卧床休息,可减轻椎间盘承受的压力,为椎间盘和椎旁组织的恢复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腰为肾之府”,腰椎间盘突出症属“痹症”范畴,为肾精亏损,感受风寒湿邪而经脉受阻或跌扑外伤而致气滞血瘀,脉络阻塞而发病。核归丸具有补肾壮骨、补肝强筋、续筋接骨、祛风散寒、缩核固环、行气止痛等功用,可调节机体内平衡,消除椎间盘突出复发的内在因素。
参考文献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21~123
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第一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2002:129~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