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出满月之后,我们经常带他外出,或散步或购物,除了喂饱了奶,宝宝基本上是“很配合”的,并没有给我们造成什么尴尬,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能随时解决宝宝的“排泄问题”。外出之时,当宝宝“便便”之后,可以随时找到卫生间,放在特制的塑胶面板上为宝宝更换尿布,多数卫生间有专供妈妈喂奶的座椅或沙发。在一个大型超市,一个标记家庭洗手间的地方,可允许一家人同时进入。因为大部分是女士用的卫生间才有为宝宝换尿布的设施,如果是一位男士独自带宝宝外出,如何解决孩子的“便便”问题,这似乎是个难题。而这种家庭卫生间可以允许男士入内,该难题即可迎刃而解了。

这是供家庭及残疾人用的洗手间标志,女士、男士均可带宝宝入内

这就是卫生间里给宝宝更换尿布的简易又不占用空间的设置

Andrew宝宝正在换尿片,当时我们一家人都在里面
如果说出了趟国,就认为“国外的月亮是圆的”,我想我对“卫生间的感受”绝对是这样的。我第一次出国是许多年之前,到泰国南部旅游胜地普吉岛(2004年附近海域曾发生巨大海啸海难的地方)。一下飞机,走进机场的卫生间,我不禁为那里的宽敞、整洁、干净所震惊。可能是热带气候,卫生间除了光洁的大镜子、洁净的便池之外,还有淋浴喷头供人随时洗浴。加之走出机场看到的蓝天碧海、椰子树等美丽的风光,普吉岛给我留下了第一个美好的印象,尽管岛内环境并不是到处那么整洁干净。至今旅游的许多细节已经很模糊了,但不论走到哪里,我不会忘却卫生间那一瞬间带给我的冲击般地感受。可想而知,一个洁净的卫生间会给整个城市加分不少,以后多次出国,到处都是如此,也就“见怪不怪了”。
这是维多利亚不同超市内的洗手间,具有代表性,其他商店也是类似的条件和设置






这是我在壁画镇一个小镇的茶社中看到的很小,很有情趣的洗手间


近几年国内的不少公共设施内“卫生间”也改进了不少,特别是高速公路旁的公厕已经基本上不用“掩鼻而入”了,但仍看不到一处专供妈妈给宝宝更换尿布的地方。难道乘坐长途汽车或逛商店的妈妈都不带宝宝吗?这种设置即不用占用很大的空间,更不必花费“巨资修建”,不过是一块小小的塑胶面板而已!我就不明白,相关的部门为什么就不能考虑在公共卫生间内添置这种供宝宝方便的“东东”哪?个人认为,国内的宝宝习穿开裆裤的陋习与公共场所更换尿布不方便有极大的关系!
联想到我所在的工作环境——一个卫生部直属的,省级最大的医院儿科门诊,每天接待数百个孩子,加上陪同就诊的家属,不足千人,但起码在500人之上,但供人们解决“应急问题”的是一个约2~3平方米的地方。它不能称为“卫生间”或“洗手间”,因为它既不卫生,又没有起码的洗手设施,连“公厕”也算不上,因为只供一人入厕,只能勉强称其为“厕所”而以。就是这个地方,是我们儿科门诊“使用率”最高的地方,因仅此一家,别无分店。数百人需要“应急使用”,哪有不高的道理!我们儿科的医生护士们早已练就了一身“硬功夫”,一上午或一下午,每4个小时内是绝对不去“方便”的,一则病人团团围着你,动弹不得,二则厕所供不应求,等不上。等下班之后,匆匆地跑到三楼去解决。最无奈地是,患病的孩子没有“克制力”,只好随地拉尿,故虽然有清洁工打扫,但踏入儿科门诊,除了治疗室散发的酒精气味,可隐隐嗅到一种说不出的“五味杂陈”的味道,一个不小心还会踩到“童子尿”中。更尴尬地事情就是许多妈妈不得不面对着陌生人,毫无遮挡地敞开襟怀给宝宝喂奶,呜呼,女人的面子和尊严尽失!
我热爱我的医生职业,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对所在的环境也早已熟视无睹了,但我不到不承认,国内的公共设施,譬如“公共卫生间”及对残疾人、老年人关怀和服务设施比之发达国家差距甚远,人文关怀精神亟待提高。国内设施完善、干净整洁的卫生间存在于五星级宾馆和名人会所,而不是普通百姓随意踏进的地方!在国内,女士们出门,提包里可以不带钱包,但不可不带卫生纸,因为是入厕必用品。而在欧洲及北美国家,即使在山野小店,公厕里也永远摆放着柔软的卫生纸和清新味道的洗手液。大大小小的饭店及公共场所,必有供残疾人使用的卫生间、停车位;每一扇大门都有供残疾人推开的按钮;每一个街口及店铺入口必有供轮椅行驶的坡形便道;商店里除了大型的购物车外(比国内的大一些,老外一次购物很多),小的购物筐也是带拉杆、可推动的,可以不费气力的到处购物。所以我在加拿大街道、商店随时可看到残疾人或老年人开着灵便的轮椅,活动自如地上街或购物,无需家人陪伴,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使他们少有心理上的自卑和压抑。而在国内,我极少看到残疾人或老年人独自坐轮椅上街,因为“行路难,难于上青天”、、、、。

这是为残疾人推开大门使用的按钮,方便残疾人出入。

坐轮椅在超市购物的残疾人

坐在这种灵便的轮椅中,有四处可行的便道,老年人上街也可以驾驭就轻

在义工的协助下,残疾人也可享受蓝天和大海(海边摄)
我知道,我们医院门诊始建于70年代初期,尽管医院很具知名度,但门诊设施已经很显落后和陈旧,现在正在毗邻东沿建造的一座现代化的综合门诊大楼即将竣工,据说内部装修和设施很好。不知道我们儿科门诊是否有我期待的卫生间;有供妈妈哺乳和为宝宝换尿布的地方;有盆栽的鲜花(塑料的也可);挂满孩子喜爱的卡通图片;有供宝宝玩耍嬉闹的区域;有不需收费的玩具车马,、、、、、?我多么期望病痛中孩子们面对的不再是医院的白墙和穿白色衣服的医生,在充满童稚的彩色环境中,接触到身穿粉色服装的医护人员,能减少孩子心中那份不明的恐惧和紧张。我多么期望焦虑的家长看到的不再是拥挤不堪的场面,闻到的不再有不堪的气味,能在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温馨环境下带孩子就诊,心中能体会到一丝暖意和安宁。这是我心中的一个梦,因为我的心里已经早有过“梦境”。
我在美国时参观过一所综合大医院,进入门诊楼如同进到了一座五星级宾馆,宽敞无比的候诊大厅,有咖啡屋、有阅览室、有钢琴、自动饮水机,四处更有候诊的沙发软椅、书报。绿色攀缘的植物从每层楼上倒垂下来,层层叠叠,使人不知身在何处,忘却了是在医院。儿童医院的门诊更是五彩缤纷,屋顶上有隆隆的小轨道火车开过,墙上摆放着跳动的小猴子、小兔子,楼下就是布置得如进入童话屋似的活动室,餐饮室、、、、。
“人文关怀”--,在医院和公共场所,这不应是一种空洞地口号,而是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简单的标记和按钮,一个便于出行的台阶,一条残疾朋友能开进去的车道,一个供宝宝舒适地躺在上面更换尿布的面板,一杯随时能接到的热水,一盆绿色的植物、、、、,如此这般的细枝末节而已,但我们能做到多少!
“儿不嫌母丑”,尽管我的“母亲”--中国已很强盛,更非丑陋,但我还是期望她更少一些“面上的暗斑和细尘”,更具“惠中的气质”,让她的儿女为“母亲”感到更自信和荣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