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认为,应该从婴幼儿的心理发展的年龄规律出发进行教育,采用的内容和手段“略为提前”一点。当我们知道了小儿动作,言语、视觉、听觉等的发展的一般规律,就可以提早一些创设条件,促进这些能力的加速发展。例如婴儿在4个月左右时,能够看见东西并可以伸手去拿,就可提前在3个月左右时,在他小床上悬挂一个够得着的彩色玩具,用来锻炼他的手眼协调,发展他拿取能力;9个月左右的婴儿会用拇指、食指抓住小物件,那么在7~8个月时,就为他准备小玩具,让他锻炼抓的动作,这对他探究活动的发展会有促进作用;1岁2个月的孩子会走路了,大人可以在孩子1岁左右时就扶他练习走路,促使他早走、稳走;1岁半左右是语言发展的快速时期,成人可在孩子1岁时就运用游戏的方式训练他们的发音、表达和对语言的理解;2岁左右时最爱听故事,家长在讲故事的同时还可以提一些小问题,要他们回答,用来提高他们的表达力和理解力。一般说来,音乐、体育、美术的学习幼儿期开始为好,外语的学习也是越早越好,为避免与本国语言混淆,可在3-8岁开始学外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在5-6岁以前可以开始,因为4岁是形象知觉的敏感期;5岁以前,可以开始进行数的概念教育。
许多父母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都很早地对孩子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以免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有的家长利用寒暑假,提前教孩子下个学期的课程,认为这样做可以发展孩子智力,把学习搞得更好,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区。根据有关研究,过早对孩子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并且学习方法有误的话,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不良的影响,也会影响进入小学后真正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因为在幼儿期,儿童的性格、情绪情感、能力、人格等方面都处在奠基的时期,这时让孩子学习他并不能完全理解的文化知识,会给他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孩子情绪紧张、焦虑,严重的还会出现逆反情绪、性格孤僻、尿床等。不同的教育阶段需要完成不同的特定任务,所以,对孩子即要进行早期教育,但不能拔苗助长。
学习知识与开发智力有密切关系,但不是一回事。我们在前边讲过,智力是人的认知能力,是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一个正常的孩子,在他上小学时,他的智力水平已经发展了全部智力水平的60-70%,余下的有待于在小学、中学进一步开发。学习知识的过程是智力活动的过程,通过学习知识,智力得到发展。但学习知识不是发展智力的唯一途径,游戏、劳动、文体活动、科技活动、人际交往等都可以发展人的智力。特别是有意识地训练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对开发孩子的智力非常有益。
那么,能不能让孩子提前学些知识呢?回答是肯定的,但不要把目标定在学习课本知识上。应该扩大孩子的知识背景,广泛接触各方面的知识,这对孩子学习课本知识有好处。总之,家长要认清开发智力与知识学习的关系,要重视真正意义上的智力开发,不应热衷于让孩子超前学习课本知识。如果遵循上述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年龄特征进行早期教育,不仅不会损害儿童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