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早期教育浅谈---早教并非越早越好
(2008-10-02 23:18:24)
标签:
育儿爬梯身心发展智力早期教育 |
分类: 早期教育 |
早期教育一定要因势利导,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根据孩子的兴趣进行,才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早期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而是应该在孩子能接受的情况下进行才好。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孩子的智力发育也有一定的规律。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应遵循生长发育规律和知识本身的顺序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不能超过他们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反会防碍儿童智力的发展。
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其一般的、典型的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质,由于遗传素质﹑生活环境﹑接受教育及个人努力程度不同,在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其兴趣﹑能力﹑性格也都不同,孩子可能在某些领域优先发展,某些领域相对滞后,即使是双胞胎其智力水平也不完全相同。因此,教育的措施不能划一,应根据不同的年龄特征,通过讲故事、读画书、玩游戏等不同方式,生动、活泼地扩大他们的眼界,增长他们的知识,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对智力落后的孩子,更要善于发掘他们各自的特长,激发孩子的兴趣及增强他们的信心,以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不成熟就无从学习,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定的促进作用。成熟为学习提供物质基础,学习可以促进成熟,两者互为辨证。当某种技能的生理结构尚未达到成熟以前,学习训练是不能进行的,进行也无效。因此,在指导儿童时,绝对要考虑行为的年龄值和年龄的行为值,两者不能偏废。早期教育是挖掘儿童发展的潜力,是促进儿童自觉成长的启蒙,必须以儿童的身心成熟为前提,采用的内容和手段只能“略为超前”,否则只能空负痴心,甚至压抑儿童的身心发展。
有人做过孪生子爬梯实验:孪生子之一的T从46周开始,每天接受10分钟的爬梯训练,连续6周,到第52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而孪生子C到了第53周时,即使有人扶着也不愿尝试爬梯,但第54周之后当他再看到楼梯时,却能一直爬到楼梯顶端,并且不用旁人帮助。也就是说C到了某一时期,不用预先训练,爬楼的成绩和T一样好。这表明在某些方面,儿童的成长是受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地提前训练,效果不一定更好。
教育只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例如婴幼儿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很容易转移,3岁时仅有5~10分钟,4~5岁时平均15分钟,6岁时为20分钟。因此,每次教学的时间不宜太长,数量不宜太多,形式生动多变、游戏化,使儿童乐于学习,避免疲劳。
婴幼儿思维的特点是直观形象性,其学习反应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不稳定及随意性,凡是孩子感兴趣的、印象鲜明深刻的事物就容易记忆。因此,所有的学习活动应和婴幼儿的生活、游戏连接,尤其应特别注意趣味性。教他们识字时,可以采用有图有字的卡片,并且先教那些经常接触的东西,或经常重复的动作。
“寓教于乐”是最生动﹑具体的教育形式,适合孩子智力发育特点。通过游戏活动促进孩子的动作﹑技能的发展,言语的发育,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促进思维能力及想象力的发展。讲故事﹑听故事具有培养儿童表达力﹑注意力﹑思维力及想象力的综合作用,但应注意故事内容要适合孩子的智力水平,言语要生动,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