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早期教育浅谈---及早提供优质教育
(2008-09-07 00:11:42)
标签:
杂谈 |
现代教育理论普遍认为,儿童是在主动地与环境中各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和发展的,直接经验是儿童学习的必要条件。让儿童亲自接触各种事物,亲身经历现实生活的种种情景,才能促进孩子大脑发育和心智的成熟。孩子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环境如同不同色彩的染缸,孩子常接触什么环境,就会被染成什么颜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年幼的孩子更是如此,孩子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接受各种事物,并形成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婴幼儿时期的学习方式是“模式学习”,这种特点也同样适用于对孩子的教育。在孩子对世界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时,你就把最好的音乐、最美的图画以及最佳的文章给他欣赏,他也许完全不懂得这些,但如果父母长期提供给他的东西都是最好的,那么在他的脑中就会很自然地形成一种“模式”而被吸收。因此,不要认为孩子还小就不对他实施高质量的教育,你认为的好东西应该及早地灌输给孩子,让他多听古典音乐,多欣赏阳春白雪。这样在他的脑子里会自然而然地对美好的东西形成模式,长大后自然就会高雅起来,他对相对低劣的东西也会有自己的见解,因此父母应尽早地帮助他奠定这个基础。
应每天放一两遍音乐名曲给孩子听;在房间里装饰一些优秀的绘画作品或雕塑作品,并将有关的内容讲给孩子听;房间里的挂画应经常更换;经常带孩子去散步,不光是悠闲地走路,更要不断地把看到的自然景观讲给他听;从婴儿5~6个月起,就把图画书翻开在他的面前,然后对他进行简单地讲解,虽然一开始婴儿毫无反应,但不久他的大脑就会打开有关图画书的回路,到了一岁前后,孩子只要一看到图画书就会高兴得不得了。
一些父母觉得孩子小时候就给他听贝多芬的音乐、读李白的诗篇、看齐白石的画简直是对牛弹琴,他们随便让其接触粗俗的文化,这样等孩子长大后,自然就对流行文化感兴趣因为他从小接触得就是流行文化,脑子形成的文化模式也局限于此,相反地他会认为经典文化枯燥乏味。
美的感受和审美能力,是通过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而培养起来的。音乐、图画、儿歌、故事等对婴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它可以感染孩子的心灵。孩子在生动、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声音、和语言中获得美的感受及对美好事物的兴趣和爱好,能激发其学习音乐、美术、艺术的兴趣和训练简单的技能,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并孕育出美好的心灵和初步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