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艺术大学 校友访谈录 之十五

标签:
杂谈 |
中央圣马丁---- 未来纺织品设计 硕士
采访者: 崔老师
受访者: 姜姗姗
很高兴在久负盛名的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见到姜姗姗同学,一年没见,感受到这个阳光漂亮的女孩儿更加的自信和优雅,要知道,中央圣马丁的这个未来纺织品的硕士专业在全世界是排名第一的,能够击败来自全世界的申请者获得仅有19个入学名额,并且,经得起挑剔和苛刻的导师的评估,顺利的通过一个又一个的课题考核,一定需要付出常人意想不到的艰辛和努力。
http://s2/middle/533e5691tc80005b061b1&690校友访谈录
1.
我是在2011年十月初开始的专业课学习,这是个为期两年的课程,将于2013年6月底毕业
2.
班上的同学主要来自欧洲,包括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其他的还有加拿大,美国,日本,韩国,台湾,其中有三个同学来自中国和台湾。
3.
这方面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比如在第一个学期我和一个法国的同学讨论过家和房子的区别,她告诉我在法国这两个词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在中国的文化里这两个词却是完全不同的意思。其他的还有在专业问题的理解上,在平时和欧洲同学交流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在面对一个新的project的时候能够很快的确立一个解决的方向,而且大多数的时候他们的观点都很有趣,并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可能是和他们在本科的学习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其他来自亚洲的同学在选题上就面临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因为本科的学习重点不同,有的就是因为文化差异。记得在做第一个project的时候,我做的是有关宇宙中的“气”(也就是“能量”,在中国的文化中认为“气”的数量是永恒的,只不过是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但是在欧洲的文化中他们是完全没有这方面的认识,所以在presentation的时候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来解释这方面的知识。在这种时候虽然大多数情况下老师和同学会很愿意了解这方面的信息,但是由于巨大的文化差异和语言上的障碍可能到了最后他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我所要表达的意思还是有一定的差异。也就导致了老师和同学对你的作业的concept认知的造成误差,这对以后作业的展开还时候很大影响的。
4.
课程的压力真的是相当大,这些压力主要来自于语言,文化差异和对于国外教育模式的不适应。
我们在上课的时候主要是完成为期一到两个月不等的project,老师在一个project开始的时候会给全班做一个就新项目的介绍和他对这个项目的理解,并且提供一些资料,有的时候还会找来其他专业的老师或者校外的一些设计师等来做个小型的演讲,之后老师会布置一些题目让我们就这个问题自己做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并且给我们一段时间就这个问题列举初自己理解和观点。之后全班会坐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把所有的资料和想法展列出来,并且加以整理,这样不仅能养成思考的习惯还能开拓思维(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对同意问题的思考结果排列在一起)。下面我们就要选题并开展下去,这个过程很痛苦,因为选题对未来项目的发展起到了直观重要的作用,太简单的选题做起来不仅没有挑战性起不到学习的效果,也无法激起同学和老师的兴趣,这直接影响到以后的成绩。可是太难的又会给自己制造很多的障碍,以至于项目很难发展下去。这就要求选题不单要有趣还要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之后完成项目的手法和技术也是很大的挑。,全新材料的运用,技术的问题都是要克服的障碍,在一年的学习中我学会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比如丝网印等印染技术,镭射切割,利用叶绿素的原理让食物发电,智能面料的制作,电影的拍摄和剪切等等都是要学习的。
5.
圣马丁的老师主要是注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对设计敏感度的培养,在国内学习的时候主要还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在现在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是要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不会的技术和软件也要想办法自己完成,老师能给予的只有对于一个大方向的把握。
6.
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大多数在完成一个项目的有困难的时候,尤其是在一个课题开始的时候,我们都是要花大把的时间去想和搜索资料,有的时候甚至会因为想作业而睡不着觉,但是第二天还是要按时去上学。还有就是老师对你作品的不认可,我就碰到过这样的问题。有一次在和老师谈过之后老师把我做的东西全盘否定,这个时候班里的其他同学应景很顺利的进行到了下一步,只有我还停留在开始的阶段,这个时候真是要多抑郁有多抑郁,可是还不能放弃只有迎难而上,那次真的是好长时间都没有好好睡觉,满脑子都是作业的事情,心情和身体状况都不是很好,压力很大。这种时候只能是在身体和心理上自我调节,合理的分配时间,当时的情况除了自己没有人可以帮你。也就只能自己股劲加油了。但是和同学朋友聊天是解压的好方法,通过和他们的聊天,通过他们解释自己对课题的理解可以给予很大的启发。还有就是要放松心态,要知道学习的过程就是犯错的过程,还有必须要说的就是,不断的挑战自我(选择困难的题目,新的技术)是进步的好方法虽然过程很痛苦,但是完成后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是无法言语的。还有就是要合家人保持良好的联系,家人对你的鼓励是其他人无法给与的力量。
7.
最兴奋的就是在通过这个学期考核的时候,我们班有十九个学生在上学期的年底考核中有六个同学由于不符合学校的要求被要求重做,甚至有的同学因为无法通过最后的考试而被退学,这个比例是很大的。而且由于欧洲人的民主意识很强,在历届这些被要求重做的人中从来没有欧洲学生,所以我们这些外籍的学生的压力就更大。顺利的通过考核而不用重做,对我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和肯定。
8.
班上的英国人是很认真而努力的,对专业很执着。课外接触到的英国人很随和,乐观,简单,并且绅士有礼貌。大多数的英国人都是很可爱的,他们都喜欢和中国人接触,他们都希望了解现在的中国。伦敦既保守又前卫开放,是新旧文化的碰撞点,它是一个有着身后底蕴的地方,无数的博物馆,画廊和展览对艺术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英国又走在世界流行的最前线,是很多最的艺术形式的发源地,有多新兴的艺术家。这个城市对艺术有强大的包容力,它接受任何形式的艺术。伦敦人对艺术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不懂得事情总会走上前来问个究竟。还有就是无处不在的创意也吸引着我,记得在复活节的时候,在伦敦的大街小巷布置了200颗复活节彩蛋,这些彩蛋由200个风格迥然不同的设计师设计,伦敦市民要做的就是把他们找出来,照下它们的二维码,发到网上,这样他们就可能得到这200颗彩蛋中的一个。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人们不单能得到旅行中的小惊喜,还能有激情去了解这个城市,也拉近了人们和这个城市的关系,有了归属感。更能了解这些艺术家的不同的表现方式。也给了这些新老艺术家展示自己设计的良好渠道。
9.
就向上面说的伦敦是个新旧文化碰撞的地方,他对艺术的包容渴望都会是在这里学习艺术与设计的优势。而且这里的设计教学更加的贴近市场,我们老师说过,他的宗旨就是要让他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胜任各个岗位。不同于国内的教育方式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众多的博物馆画廊让设计灵感源源不断。
10.
英语是出国学习必须要克服的障碍,刚开始来的时候我也是不敢开口说话,但是后来同学的一席话改变了我的想法,他说我不管他们听不听的明白,反正我是说高兴了。从那以后我才开始敢用英语进行交流,这也让我的英语的英语提高的很快。所以来英国的同学们只要敢大胆的开口,英语就不是问题。
专业方面我觉得只要是能考上的同学在他们的专业领域一定都是很强的,只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努力的跟着老师学习就一定没有问题。多多的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对于其他专业的知识和技术也要学习和掌握,因为这些知识都是互通的,不要被本专业所局限。
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是肯定逃不掉的,其他的更不用说现在我能自己搬30公斤的行李,我有个女生朋友自己做地铁从宜家搬回了一张双人床,外加自己组装。生病了也是要自己咬牙坚持的,因为在英国你只要还起的了床就不算生病,就还要上学,要不就是不够专业的表现。上个月的时候我不小心把脚伤了,三十六号的脚肿到了三十七号,可是老师还是会叫你到学校汇报项目进度。这样的事情有很多所以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当这些困难被克服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无比的强大。在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比没有出国国的同学应对的更加轻松。
11.
出国学习的过程虽然很痛苦和艰辛,但是它所能给与的却是以前无法现象的。在高压的状态下能够被激发很大的潜力,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有更大的求知欲,抵抗压力的能力变强等等。而且由于英国的人工费很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事事亲力亲为,动手能力自理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些都会让人变的更加的成熟和豁达。而且毕竟英国是一个全新的国家,还是个老牌的发达国家,这也就让我开阔的眼界,学到了很多新知识,这些知识不只是专业上的,也有其他的。这些都是潜移默化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