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每月只开3天车吗?
我的上一篇博客引来一些新浪网友连篇累牍的留言,他们援引了一系列的数据来反驳我、证明北京的空气质量很差,有的网友甚至质问我“北京的空气质量好吗?你为什么不说真话?”我就他们提出的问题搜索了很多专业材料及新闻报道,心中也有担忧和疑惑。今天下午,我带着这些疑惑,在北京国际新闻中心BIMC,求教北大环境科学中心教授朱彤。朱教授的回答给了我一些答案。
“最极端的情况:车尾号是几,就只能在几号上路。”这是他对北京奥运期间如何改善空气质量提出的“专家建议”。
北京市环保局2005年提出了《北京与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输送、转化及北京市空气质量目标》项目,长江学者朱彤教授任该项目组组长。他对于北京的空气质量很有发言权。
他告诉我说,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提出的《空气质量标准》,其实是一份理想化的指导性意见,远比世界上很多地区目前使用的标准都要严格很多。现阶段,任何国家的空气质量标准都与其有差距,包括欧盟和美国。我听在耳里,心里暗自盘算,如果能达到世卫组织的标准,咱得多活多少年啊!
世卫组织的标准提出,可吸入颗粒PM10的浓度应低于20微克/立方米,而世界上很多城市目前的污染水平是其4倍左右。所谓PM10,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的颗粒物。欧盟是在今年4月通过的《环境空气质量指令》中才提出,要在2015年将欧盟城市地区PM10含量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目前的标准的。而我国目前沿用的是1996年制定的标准,为100微克/立方米。北京单双号限行后的前四天数值达到了国家合格标准,分别为55、65、67、89,但确实与世卫组织的宏伟目标相差甚远。
美国和欧盟的空气质量标准还都注重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污染物如细微可吸入颗粒物PM2.5(即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的浓度控制,我们人类头发的直径约为60微米,头发直径1/24的细微颗粒肉眼已经无法识别,但这些细微颗粒如被吸入人体肺组织,会造成人体上的很大伤害。朱教授说,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对于PM2.5的浓度还没有制定国家标准。
朱教授说,针对极端恶劣天气,比如北京24、25、26号三天空气质量三级(PM10超过100,为不合格),高温、高湿、风速小、无降雨、污染物不易扩散的情况在奥运会期间如果再次出现,他提出过建议,让机动车限行范围进一步扩大,每辆车尾号和当天日期尾号相同方可上路,比如当天是6号,那么就只允许尾号为6的车上路,这可以使机动车上路行驶量减少90﹪,空气质量获得大幅度提升。但我难以想像,那将是一个多么极端的情况。
我看到有很多人抱怨北京的空气质量太差,但我们很少同时想到,其实我们每个人自己也都是一个小污染源。
每月少开半月车,很无奈,但两个月,习惯了以后,会不会有很多人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把这个习惯坚持下去呢?
进而设想一下,我们会不会愿意一个月只开3天车呢?
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也随之产生出一些可能引起灾难的衍生物。有很多时候,我们对灾难恨之入骨,但却并不愿意委屈自己。只要能够享受高科技,我们有时好像宁愿忍受一些污染。
其实情况也不是太糟,我们做出了努力,也见到了效果,为自己的付出喝一下彩也并不过分。所以,我其实并不喜欢那些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发出的指责论调,因为我们就是当事人。
29号,国际奥委会奥运会执行主任费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北京的空气质量比外界想像的要好,他认为奥运会期间因空气质量调整比赛时间的可能性很小。国际奥委会此前曾表示,如果奥运时北京空气质量不令人满意,可能调整部分室外耐力项目的比赛时间。费利说,从目前情况来看,应该没有调整比赛时间的必要。
我这个年龄的人,看奥运会都是从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开始的,而2007年4月30号美国肺脏协会公布的一份对全美大都市空气质量调查报告显示,洛杉矶仍然是美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继续戴着“美国空气污染之都”的高帽。
但愿,24年后,没人会指着北京的空气质量说三道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