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命运(二)

标签:
佛教感恩仁爱健康杂谈 |
分类: 心灵健康(感恩尊重爱) |
八、一般人相信,祖先的墳墓乃至住家的地理風水,可以影響一個人的禍福成敗,請問大師,佛教相信地理風水的說法嗎?
答:中國人自古相信「地理風水可以影響一個人一生的禍福」,這種說法一直牢不可破的深植在多數人的心中,直到今天,不只買房子、搬新家要看地理風水,就連新官上任,也要改變一下大門方向,換個辦公桌角度,以圖個好風水,甚至家裡有人往生,築新墳更要請來地理師選個好地理,以致台灣到處都可以見到亂葬崗似的墓園景觀。
地理風水真能左右人的禍福嗎?地理風水有其原理可循嗎?佛教對地理風水的看法是,所謂天有天理,地有地理,人有人理,物有物理,情有情理,心有心理,世間上任何一件事都有它的理,當然地理風水也有它的道理存在。地理是依據地的形狀和天體的方位而決定它對於人的影響力,這是一種自然的常識。因此,順乎自然,可得天時之正,獲山川之利;若違背自然,則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但是,地理風水雖然有它的原理,卻不是真理,所以佛教不但反對時辰地理的執著,而且主張不要迷信,要從神權控制中跳脫出來。因為從佛教的業力、因果等真理來說,人的吉凶禍福,都是由於過去世的善惡業因而感得今生的果報,並不是受到風水地理所左右的結果。如果它真有這般神奇的力量,每個人只要照著風水地理安置方位,每個人都應該有飛黃騰達的事業、幸福快樂的生活,為何世界上還有那麼多受苦受難的人?難道他們不希望過好日子嗎?
從佛教的時空觀來講,虛空並沒有方位,譬如兩個人對坐,你的右邊是我的左邊,我的前方是你的後方,到底哪邊才是左,哪邊才是右?哪邊才是前,那邊才是後呢?因此,虛空沒有一成不變的方位,在無邊的時空中,我們真實的生命是無所不在的,你能夠覺悟體證到自己本來面目的時候,你的本心就遍滿虛空,充塞法界,橫遍十方,豎窮三際,與無限的時空是一體的,因此,方位不在虛空中,而是在我們心中。
依此,對於民間一些堪輿師所謂最佳的地理「前朱雀、後玄武,左龍蟠、右虎踞」,說穿了,其實就是「前有景觀,後有高山,左有河流,右有大道」。也就是:
第一、要有通風,前後左右,順暢不阻礙。
第二、要有陽光,採光自然,通風而衛生。
第三、要有視野,廣闊不滯,有靠並能固。
第四、要有道路,出入方便,自與他兩利。
只要能方便生活作息,心中愉悅舒服,那就是最好的地理。故知所謂「地理風水」,是在我們的感受裡。這個地方風光明媚,光線充足,空氣流通,我感受到很舒服,我心裡覺得這是一個好位置,這就是我的地理。我的居家環境,視野遼闊、景色宜人、通風設備良好,這就是好風水。地理風水在我們的生活裡,在我們的感受裡,而不在於那塊地對誰好、對誰不好,也不是什麼樣的風水對誰有利、對誰不利。一切都是「業力」,唯人召感,由於各人業力不同,際遇自然有別,所謂「福地福人居」,即使是龍穴,如果沒有福德因緣,也不見得能待得住。
地理風水不是相信、不相信的問題,他的有無、好壞,是在因緣。例如,同一條街的商店,都是同樣的方向,有的店家賺錢,有的商家賠錢,地理風水在哪裡?同樣一家人,兄弟姊妹,同樣的教育、同樣的父母、同樣的家庭、同樣的成長環境,長大後,成就不一樣,所以,不能一味盲目的相信風水。
但是,一般社會人士對佛法、對自己沒有信心,自己不能做自己的主人,一有了不幸的遭遇,就懷疑是祖墳或陽宅的地理風水不好,於是到處看相算命,把一切付之於神明,讓自己的人生受神明、風水、命運所控制,可不悲哀。
有一個故事說:有一次,颱風吹倒了一道牆,把地理師壓在牆的下面,地理師驚慌地大叫兒子趕快來救命,兒子不慌不忙地說:「爸爸!你不要著急,讓我去找黃曆來看看今天能不能動土。」雖然這是一則笑話,卻說明迷信的愚癡可笑。
佛陀在《遺教經》裡告訴弟子:「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曆數算計,皆所不應。」《大智度論》卷三也提到:「有出家人以觀星宿、日月風雨、雷電霹靂不淨活命者,是名仰口食。」可見佛教不但不主張看風水地理、天象時辰,如果佛弟子以此維生,更為佛陀所禁止,因為這是不正業,也就是非正命的生活。
佛教不相信地理風水,因為地理風水不究竟;佛教主張「人人有佛性」,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主權可以主宰自己的一切,黑暗的可以改變為光明,悲慘的可以化為幸福,崎嶇不平的可以成為坦蕩蕩的人生大道。所謂信佛,就是相信自己,凡事要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這比依賴風水地理的支配更具有意義。
---------------------------------------------------------------
九、佛教講「自業自受」,但是中國人有所謂「父債子償」,這是否有違佛教的業報論呢?請大師開示。
答:佛教講「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飯各人飽」,修行是別人無法代替的;因果業報更要自己承擔,別人代替不了。
話說有一位年輕人信佛十分虔誠,對因果業報深信不疑。但是他的母親沒有信仰,自然不相信什麼因果業報,所以總是告訴兒子:「你不必相信什麼因果報應,果真有因果,就讓我來代替你受報好了。」
有一天,兒子不小心被刀子割傷了手指,他就趁機對著母親說:「媽媽,請您趕快代替我痛一下吧!」這時媽媽終於知道,世間上有很多事不是別人能夠代勞的。
所謂:「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在「自業自受」的定律下,一旦造了業,任何人都替代不了。如《地藏經》云:「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一語道破「善惡因果,決定有報」、「因果業報,自作自受」的至理。
因果報應,如影隨形,一個人除非不造業,否則造了業就一定要受報。在《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說:「已作不失,未作不得。」即使已經成道的佛陀,也有「馬麥之災」,也要償還。
不過,「自業自受」是指自己的「別業」而言,別業之外另有人我之間的「共業」關係。例如,為什麼一群人同生在一個國家,共享山河大地及國家的各種建設與資源,乃至承受一樣的天災人禍等苦難,這就是彼此的共業所招感。
在共業的招感下,有緣的人自然會有「患難與共,禍福同享」的情感。例如,父親偷盜搶劫,外人不會相助,但兒女看在父子親情的關係上,就會去幫忙。因此,父母的業力無論是善業、惡業,都會牽連子女,甚至影響到後代子孫,而且在同業相招的原理下,行善則招感有德者為後代,行惡者則招感敗德者為子孫。
現在社會上有許多有聲望的民代,不但本人獲得選民的擁護、信賴,一旦兒女出馬競選,也能獲得支持。人望,就是父母留給兒女無形的資產。反之,父母素行不良,兒女也會遭受恥辱。例如張志忠任北京市長時,奉命與日本人周旋,被指為漢奸、賣國賊,兒女在學校被人丟石頭、罵他們是漢奸,其實兒女何辜?但因為你是他的兒女,彼此不能沒有關連。
甚至中國人講:「積善以遺子孫,其福必昌;積惡以貽家人,其禍必危。」乃至「父債子償」之說,都是一種共業的牽連關係。「父債子償」不是業力的轉移,而是共通業因的分擔,仍不離「因果」關係,自然也沒有違反業力論。
佛教的因果觀,源自「緣起性空」的道理,佛教講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是仗因託緣,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為因,待緣聚又生他果,如是輾轉相攝,乃成森羅萬象。所以,大至一個世界,小如一個微塵,都沒有實存的自性可言,而因緣不同,果報就會有所差異。
因緣,有外在和內在的不同,外在的因緣是一般因緣,內在的因緣是價值因緣。外在的因緣就如在同一塊田地上播下不同的種子,收成就不一樣,這個種子就是價值因緣。又如:一樣的父母,養出不一樣的兒女;一樣的老師,教出的學生程度也各有不同。外在的一般因緣,如父母、老師,可能相同,但內在的價值因緣,如資質、心力,卻是各有千秋。所以說:因緣有內外,外緣雖然具足,而內因不同,果報自然有異。
因果業報的關係極其複雜,所牽連的層面也很廣、很多,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解釋清楚。例如同樣是殺人,有心殺人、無心殺人、過失殺人,動機不同,罪業就有輕重。業力也是一樣,不能只看表相的殺盜淫妄,內中的背景、因緣關係都要去深究。
有人說打死蚊子變蚊子,打死人將來就能變人。這是邪見,因果不是欠人一元就還一元,不是看在錢的價值,有時可能是一條命,或是一生的榮辱。所以因果不是數量上的相等,而是有其另外的價值。
「父債子償」不違因果業報,因為彼此互為父子,本身就有業力的關係。再說,從法律上來講,父親的遺產是由兒女繼承,當然父親的債務也要由兒女償還,除非兒女放棄繼承,否則「父債子償」不但合情合理,而且合乎因果。所謂佛法不離世法,理是通達的,不能這裡這樣講,到那裡又那樣講。
佛教講因果業報,就是「做如是因,感如是果」,「因」到「果」之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緣」,緣分好壞,對結果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例如,淮南的橘子樹移植到淮北,就成為柑桔,所以品種之外,也不能忽視氣候、水土等其他因緣的培植。
現在的社會非常講究農產品改良,動植物都有專業人員從事研究,對品種的改良、取捨非常嚴格。其實,人也有品種的好壞,品種好的子孫,必然獲得父母的愛護、師長的讚美、國家的重用。如果品種不好,不但成為父母的麻煩,也是社會的拖累。所以每一個人都要檢討自己的種子,是優?是劣?
好的品種,從因緣果報上來說,種子本身是因,是主力,但還需要外緣的助力,才能有好的結果。所以,好的品種如果沒有得到好的因緣助力,可能也難以有好的發育;壞的品種如果得到好的因緣助力,可能也會有出人意外的成長。如民間台語有此一說:「歹竹出好筍」,這雖然未必是絕對的道理,但「因緣」對「果報」確實扮演著重要的支配作用。「因緣果報」的道理深奧而微妙,值得我們好好的深入探究!
---------------------------------------------------------------
十、在歷年的空難事件中,常見多人同乘一部飛機,但有人罹難,有人幸運逃過一劫,這是否意味著各人的業力不同,所以結果有別?
答:世間的各種力量當中,最大的力量不是槍炮、子彈,或是無形的神通力,而是行為的力量,也就是業的力量。
在中國民間的故事演義中,描寫黃巢作亂殺人無數時,曾有一句諺語說:「黃巢殺人八百萬,在數在劫命難逃。」傳說黃巢興兵造反,要殺滿八百萬人,兵亂才能平定下來。在小說家的曲折描寫之下,黃巢果然殺了八百萬人,才被剿平。這件事的真實與否,留待歷史去考證,我們現在要談的是所謂「在數在劫」的問題。
什麼叫「在數在劫」?就是業報難逃的意思。如剛才所問,在歷次的空難事件中,常見有的人原已訂好機位,卻因路上塞車趕不上,因此幸運的逃過一劫;有的人則在飛機起飛前,臨時補位,於是趕上了死亡班機。甚至有的人一生不肯出門,經不起親友熱情邀約,第一次搭機出國,就此一去不返。更有的時候,同一班失事飛機中,全機的人都罹難了,只有一人生還。這是什麼原因呢?簡單的說,這就是各人的業報不同所致。
類似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可以說每天都在各地不斷的發生。例如,台灣九二一地震中,有一對從加拿大回國的夫妻,不早不晚正巧趕上這次的大災難而身亡。美國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發生時,當飛機撞上世貿大樓,並非應聲倒塌,而是經過一個多小時後才因高溫融化結構體而坍塌。一個多小時使得大樓內許多照理說應該喪命的人得以逃生,但也因此造成許多前往救援的警察及消防人員本不該死卻殉難了。
在那次幸運逃生的人當中,有一位國際佛光會紐澤西協會會長魏建國先生,在事發當時,他正在該棟大樓的七十四層辦公室內準備上班。飛機撞樓時,一陣搖晃,經驗告訴他,大樓出事了,閃過腦海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趕快逃命!雖然過程歷經艱難辛苦,總算逃過一劫。此事件不但讓佛教的許多真理顯露無遺,也讓許多人對「無常」感受深刻。
此外,二○○三年十一月三日凌晨,大陸湖南衡陽珠暉區永興綜合樓發生火災,在救火過程中,這棟八層大樓突然坍塌,當場有不少警消人員因此殉職,而大樓的住戶卻能安全逃生。
為什麼同樣身臨險境,有的人能夠有驚無險,逢凶化吉,有的人就沒有這麼幸運?背後到底有什麼力量在左右?其實這就是共業與不共業的關係,也就是際遇、感受相同與不相同的業。例如,那麼多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城市、不同方向、不同身分的人同搭一機而死,這就是「共中共」的業;當中有的人因為錯過班機,或是大難不死,這就是「共中不共」的業。
業,到底是什麼?業就是「行為」、「行動」或「造作」的意思。我們每天的行為造作,匯聚成一股極大的力量,決定一生的幸與不幸。業來自身行、口說、意想,業有善有惡,善惡業力,決定不失,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也就是說,眾生除非不造業因,否則善惡種子永留八識田中,不管時間久暫,一旦遇緣,必起現行。因此《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四十六說:「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脫。」
不過前面說過,業的定義是「作如是因,感如是果」,一切都離不開因果關係。因果雖然不能改變,但是因和果之間還有一個「緣」,因為有「緣」的加入,其結果就不一樣了。例如一棵大樹的長成,本身的種子可以決定果實的酸甜、大小,但是成長過程中的土壤、水分、肥料、空氣、陽光等助「緣」的條件好壞,都可以影響結果的品質。
因此,佛教的業報說啟示我們,如果你希望遇事都能逢凶化吉,都有貴人及時相助,平時要就種善因、結好緣,因為我們的行為決定我們的人生,造了什麼樣的行為,就會有什麼樣的果報。行為就是業,每個人的所作所為不同,自然會有不同的人生際遇,以及截然不同的命運。所以,瞭解因緣果報的道理,讓我們更能掌握自己的未來,開創自己的前途,真正成為自己命運的建築師。
---------------------------------------------------------------
十一、在醫學上有基因遺傳的說法,所以兒女的長相、性格會受父母影響,不知命運是否也會遺傳?
答:近代科學家對基因工程的研究發現,基因(Gene)就是遺傳的主要因子,他是由許多的DNA去氧核醣核酸)所組成,舉凡疾病的產生、壽命的長短、性別的決定、長相的美醜等,都與基因有關。此一發現不但解答了人類探索已久的遺傳奧秘,並且逐漸解開生命進程的神秘面紗。
基因工程與細胞工程、發酵工程、?工程,合稱四大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的研究成果,目前已廣泛被應用在人類的生活中,包括醫療、環保、農畜牧、食品工業等方面,都受到基因學的影響而有重大的突破。例如,日本找到喚醒種子的基因、韓國通過基因差別鑑定野山蔘、美國開發出含 DNA 的防晒霜,可有效預防皮膚癌等,尤其英、美、中等各國成功的誕生出複製羊、複製牛,甚至複製人的出現,更寫下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儘管基因科學昌明,對生命的改造工程起了極大的影響(其實應該說是身體改造,不是生命改造),但是基因的發現,更加說明世間上無論什麼事情,都與緣起、業報、因果脫離不了關係。
「基因」其實就是佛教所說的「業」(karma)。早在二千多年前佛陀就發現了「業」的奧秘,直到現代科學家才把「基因」使用在人類的社會裡,由此更見佛陀的智慧高人一等。
談到基因(業)遺傳,不但能影響自己的未來,甚至影響下一代,這是必然的。例如:兒女的長相、後裔的賢愚、族群的性格等等,都與基因遺傳有關。
基因號稱為「生命的密碼」,當然能影響生命未來的福德因緣、智愚好惡,因為人體裡有了「基因」的因子,以基因為本,再加上社會環境等外緣的影響,就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結果。此中應該有共業、別業的關係,有的能夠影響或是遺傳給後代,有的則因自己的業因勢力強大,不受外力影響。因此,平凡的父母可能生出資優生;反之,傑出的父母也可能生出低能兒。或者有時候父母不好,卻是子孝孫賢,有時候賢人也會生出土匪強盜的兒子,也就是所謂的「不肖子」,一點也不像父母。
總之一句,佛教以自業為主,但是受到宇宙萬有的關係,也會受到他業的影響,所以最後總離不開緣起,經過因緣和合就會產生其他不同的結果。
至於說命運會不會遺傳?我們讀過中國歷史,看到古代帝王專制時代,臣下一人犯罪,往往「誅連九族」,不但「禍延子孫」,甚至及於「祖宗八代」,就知道所謂「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既是一家人,就得「患難與共」,彼此成為命運共同體。乃至過去美國的黑奴制度與印度的首陀羅階級,他們的子孫世代都逃脫不了當奴隸的命運,這就是共業的牽連。
此外,現代人愈來愈重視胎教,認為母親在懷孕時,如果性情慈悲、溫和、尊重,常行善事,所謂種善因,得善果,將來兒女出生,必定能受到母親性格遺傳的影響,這就是胎教。
先天的胎教好,加上後天有良好的家教,兒女往往比較優秀。不但本身所具備的條件優厚,加上有好的家世背景,將來在社會上比較有發展的機會,前途也能一帆風順,這在一般人看來,總認為這樣的好命是受父母、祖先庇蔭而有。
其實,不管今生投胎的家世如何、父母賢明與否,乃至自己的智愚美醜,與其說是父母命運遺傳的結果,不如說是自己的業因感得的果報。因為業有約束性,如天才的資賦並非人人能有,視父母的遺傳因子而定,受父母及祖父母、曾祖父母等一代又一代的影響而增減,這是先天的業。業,也有可變性,一個人的禍福休戚,不是命中註定,不是天生如此,也不是一成不變,一切得失成敗還要看個人日夜呼吸之間是行善或為惡,善得善報,惡得惡報,這是後天的業。所以,命運的軌跡其實是寫在自己行為的因果上,這才是佛教「因緣果報」的思想理論。
---------------------------------------------------------------
十二、佛教講「因果」,種了「因」,一定會受「果報」,那麼壞人一旦做了壞事,是不是就永遠沒有得救的機會了呢?
答:長久以來,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決定有報的「因果觀」,一直深植在中國人的心中,成為一股維繫社會道德的無形力量,並且發揮懲惡勸善的功能。
其實,佛教所說的因果,不僅僅是勸人行善的說辭,它是宇宙萬有生滅變化的普遍法則,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所謂「作如是因,感如是果」,它不僅僅是一門理論學問,而是日常生活中處處可以印證的真理。如《因果經》有一首偈語說:「富貴貧窮各有由,夙緣分是莫強求;未曾下得春時種,坐守荒田望有秋。」世間上無論好壞、善惡、得失、有無,都有其因果關係,沒有任何一件事可以脫離因果法則。
然而一般人往往以世俗的觀點來解釋因果,致使一些不解佛法的人,一聽到因果便斥為迷信,或是感到畏懼。如剛才所問,壞人造了罪惡,是否就永遠沒有得救的機會了呢?答案是肯定的:可以得救!因為佛教有一個偉大的「懺悔」法門。
在佛世時,中印度摩揭陀國的阿闍世王,因為弒父篡位,後來業報現前,身上長滿了很多的癰,心裡不時悔恨交加,後來經過耆婆指引,向佛陀求救。佛陀對阿闍世王說:「世界上有兩種人可以得到快樂和幸福的結果,一是修善不造罪的人,一是造罪知道懺悔的人。」
懺悔,是佛教很重要的思想、法門,平時我們的衣服髒了,身體有了污垢,都要清洗、沐浴,才會舒服自在;茶杯污穢了,也要洗淨,才能裝水飲用;家裡塵埃遍布,也要打掃清潔,住起來才會心曠神怡。這些外在的環境、器物和身體骯髒了,我們都知道要拂拭清洗,但是我們內心染污時,又該如何處理呢?這時就要用懺悔的法水來洗滌,才能使心地清淨無垢,使人生有意義。
如何懺悔?佛經裡舉出戒律門懺悔、功德門懺悔、無生門懺悔等,教我們要對諸佛、父母、子女、師僧、良友等對象懺悔。另外,平時我們也可以透過說好話、捐善款、勤勞服務、成就他人等方法來懺悔。
懺悔是我們生活裡不可缺少的美德。懺悔像法水一樣,可以洗淨我們的罪業;懺悔像船筏一樣,可以載運我們到解脫的涅槃彼岸;懺悔像藥草一樣,可以醫治我們的煩惱百病;懺悔像明燈一樣,可以照破我們的無明黑暗;懺悔像城牆一樣,可以攝護我們的身心六根;懺悔像橋樑一樣,可以導引我們通往成佛之道;懺悔像衣服一樣,可以莊嚴我們的菩提道果。《菜根譚》裡說:「蓋世功德,抵不了一個矜字;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犯了錯而知道懺悔,再重的罪業也能消除。
因此,一個人萬一不慎造下了惡業,只要懂得懺悔、發願,行善、積德,並且「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就能洗滌業障,離苦得樂。因為佛法講「緣起性空」、「諸行無常」,罪業也是無常變化,空無自性的。所謂:「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罪業是事相上的,本性上則是清淨無染;罪業是有為法,自性是無為法。在無生門的懺悔方法裡,只要一念不生,不起一切的妄念惡想,就是真正的懺悔。如果進一步證悟到真如不動的自性,一切罪過自然不懺自除了,所以「心若無作,就是成佛」。
在佛光山的大願殿有一首對聯,上書:
永念親恩今日有緣今日度,
本無地獄此心能造此心消。
說明罪業如霜雪,本無自性,不過是一時的沾染執縛而已,如果用般若智慧的陽光去觀照它,自然能夠溶化。所以再多恒河沙的罪業,都是有始有終,唯有佛性真如的生命,才是無限的生命。
《法華經》裡有一種「性具」思想,說明凡夫一念「具」足無明與法性。同理,作為事物之理體、成佛之根據的法性,也同樣「具」足善惡染淨。雖然在我們的本性中,行為有善惡,善惡皆有報,但只要積極行善,善苗長大,雜草就起不了作用。
「性具」思想是天台宗的根本特色。「性」,指法界性、法性、真如,或稱本、理、體。所謂性具,就是真如理性本來具足世界一切迷悟因果之法,這稱作理具三千;此理具三千對每一個別眾生隨緣現起,則稱作事造三千。所以在世間法來說,無明煩惱是無始無終,但從出世法來講,成佛就沒有煩惱,所以是無始有終。
人的罪業,如田中雜草,會妨害禾苗的生長,但如果勤於除草(不犯過失,常行懺悔),有大願的功德禾苗,罪業的雜草自然就不會礙事。罪業如鹽,善業如水,一把鹽放在一缸水中,自然可以把鹽味稀釋淡化,因此,多行善因,多聚善緣,極為重要。
因為佛教有懺悔法門,只要自己懺悔發願、勇敢認錯、勤做功德,就可以將功贖罪。如大乘佛教裡,主張一闡提都能成佛,都能給予希望,乃至犯了五無間罪的眾生,都有得救的機會。一個做錯事的人,只要懺悔發願,願力的大水就能淡化業障,千萬不能一錯再錯,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佛教也倡導「回頭是岸」,只要我們懂得回頭、轉身,就有得救的機會,只要我們誠心懺悔、修福,就如同蛹破繭而成蝶,花開苞而綻香一樣,則人生的前途必然光明無限,希望無窮。
《Source : 取自星云法师文集 - http://www.fgs.org.tw/master/mastera/library/default.htm》
答:中國人自古相信「地理風水可以影響一個人一生的禍福」,這種說法一直牢不可破的深植在多數人的心中,直到今天,不只買房子、搬新家要看地理風水,就連新官上任,也要改變一下大門方向,換個辦公桌角度,以圖個好風水,甚至家裡有人往生,築新墳更要請來地理師選個好地理,以致台灣到處都可以見到亂葬崗似的墓園景觀。
地理風水真能左右人的禍福嗎?地理風水有其原理可循嗎?佛教對地理風水的看法是,所謂天有天理,地有地理,人有人理,物有物理,情有情理,心有心理,世間上任何一件事都有它的理,當然地理風水也有它的道理存在。地理是依據地的形狀和天體的方位而決定它對於人的影響力,這是一種自然的常識。因此,順乎自然,可得天時之正,獲山川之利;若違背自然,則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但是,地理風水雖然有它的原理,卻不是真理,所以佛教不但反對時辰地理的執著,而且主張不要迷信,要從神權控制中跳脫出來。因為從佛教的業力、因果等真理來說,人的吉凶禍福,都是由於過去世的善惡業因而感得今生的果報,並不是受到風水地理所左右的結果。如果它真有這般神奇的力量,每個人只要照著風水地理安置方位,每個人都應該有飛黃騰達的事業、幸福快樂的生活,為何世界上還有那麼多受苦受難的人?難道他們不希望過好日子嗎?
從佛教的時空觀來講,虛空並沒有方位,譬如兩個人對坐,你的右邊是我的左邊,我的前方是你的後方,到底哪邊才是左,哪邊才是右?哪邊才是前,那邊才是後呢?因此,虛空沒有一成不變的方位,在無邊的時空中,我們真實的生命是無所不在的,你能夠覺悟體證到自己本來面目的時候,你的本心就遍滿虛空,充塞法界,橫遍十方,豎窮三際,與無限的時空是一體的,因此,方位不在虛空中,而是在我們心中。
依此,對於民間一些堪輿師所謂最佳的地理「前朱雀、後玄武,左龍蟠、右虎踞」,說穿了,其實就是「前有景觀,後有高山,左有河流,右有大道」。也就是:
第一、要有通風,前後左右,順暢不阻礙。
第二、要有陽光,採光自然,通風而衛生。
第三、要有視野,廣闊不滯,有靠並能固。
第四、要有道路,出入方便,自與他兩利。
只要能方便生活作息,心中愉悅舒服,那就是最好的地理。故知所謂「地理風水」,是在我們的感受裡。這個地方風光明媚,光線充足,空氣流通,我感受到很舒服,我心裡覺得這是一個好位置,這就是我的地理。我的居家環境,視野遼闊、景色宜人、通風設備良好,這就是好風水。地理風水在我們的生活裡,在我們的感受裡,而不在於那塊地對誰好、對誰不好,也不是什麼樣的風水對誰有利、對誰不利。一切都是「業力」,唯人召感,由於各人業力不同,際遇自然有別,所謂「福地福人居」,即使是龍穴,如果沒有福德因緣,也不見得能待得住。
地理風水不是相信、不相信的問題,他的有無、好壞,是在因緣。例如,同一條街的商店,都是同樣的方向,有的店家賺錢,有的商家賠錢,地理風水在哪裡?同樣一家人,兄弟姊妹,同樣的教育、同樣的父母、同樣的家庭、同樣的成長環境,長大後,成就不一樣,所以,不能一味盲目的相信風水。
但是,一般社會人士對佛法、對自己沒有信心,自己不能做自己的主人,一有了不幸的遭遇,就懷疑是祖墳或陽宅的地理風水不好,於是到處看相算命,把一切付之於神明,讓自己的人生受神明、風水、命運所控制,可不悲哀。
有一個故事說:有一次,颱風吹倒了一道牆,把地理師壓在牆的下面,地理師驚慌地大叫兒子趕快來救命,兒子不慌不忙地說:「爸爸!你不要著急,讓我去找黃曆來看看今天能不能動土。」雖然這是一則笑話,卻說明迷信的愚癡可笑。
佛陀在《遺教經》裡告訴弟子:「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曆數算計,皆所不應。」《大智度論》卷三也提到:「有出家人以觀星宿、日月風雨、雷電霹靂不淨活命者,是名仰口食。」可見佛教不但不主張看風水地理、天象時辰,如果佛弟子以此維生,更為佛陀所禁止,因為這是不正業,也就是非正命的生活。
佛教不相信地理風水,因為地理風水不究竟;佛教主張「人人有佛性」,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主權可以主宰自己的一切,黑暗的可以改變為光明,悲慘的可以化為幸福,崎嶇不平的可以成為坦蕩蕩的人生大道。所謂信佛,就是相信自己,凡事要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這比依賴風水地理的支配更具有意義。
---------------------------------------------------------------
九、佛教講「自業自受」,但是中國人有所謂「父債子償」,這是否有違佛教的業報論呢?請大師開示。
答:佛教講「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飯各人飽」,修行是別人無法代替的;因果業報更要自己承擔,別人代替不了。
話說有一位年輕人信佛十分虔誠,對因果業報深信不疑。但是他的母親沒有信仰,自然不相信什麼因果業報,所以總是告訴兒子:「你不必相信什麼因果報應,果真有因果,就讓我來代替你受報好了。」
有一天,兒子不小心被刀子割傷了手指,他就趁機對著母親說:「媽媽,請您趕快代替我痛一下吧!」這時媽媽終於知道,世間上有很多事不是別人能夠代勞的。
所謂:「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在「自業自受」的定律下,一旦造了業,任何人都替代不了。如《地藏經》云:「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一語道破「善惡因果,決定有報」、「因果業報,自作自受」的至理。
因果報應,如影隨形,一個人除非不造業,否則造了業就一定要受報。在《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說:「已作不失,未作不得。」即使已經成道的佛陀,也有「馬麥之災」,也要償還。
不過,「自業自受」是指自己的「別業」而言,別業之外另有人我之間的「共業」關係。例如,為什麼一群人同生在一個國家,共享山河大地及國家的各種建設與資源,乃至承受一樣的天災人禍等苦難,這就是彼此的共業所招感。
在共業的招感下,有緣的人自然會有「患難與共,禍福同享」的情感。例如,父親偷盜搶劫,外人不會相助,但兒女看在父子親情的關係上,就會去幫忙。因此,父母的業力無論是善業、惡業,都會牽連子女,甚至影響到後代子孫,而且在同業相招的原理下,行善則招感有德者為後代,行惡者則招感敗德者為子孫。
現在社會上有許多有聲望的民代,不但本人獲得選民的擁護、信賴,一旦兒女出馬競選,也能獲得支持。人望,就是父母留給兒女無形的資產。反之,父母素行不良,兒女也會遭受恥辱。例如張志忠任北京市長時,奉命與日本人周旋,被指為漢奸、賣國賊,兒女在學校被人丟石頭、罵他們是漢奸,其實兒女何辜?但因為你是他的兒女,彼此不能沒有關連。
甚至中國人講:「積善以遺子孫,其福必昌;積惡以貽家人,其禍必危。」乃至「父債子償」之說,都是一種共業的牽連關係。「父債子償」不是業力的轉移,而是共通業因的分擔,仍不離「因果」關係,自然也沒有違反業力論。
佛教的因果觀,源自「緣起性空」的道理,佛教講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是仗因託緣,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為因,待緣聚又生他果,如是輾轉相攝,乃成森羅萬象。所以,大至一個世界,小如一個微塵,都沒有實存的自性可言,而因緣不同,果報就會有所差異。
因緣,有外在和內在的不同,外在的因緣是一般因緣,內在的因緣是價值因緣。外在的因緣就如在同一塊田地上播下不同的種子,收成就不一樣,這個種子就是價值因緣。又如:一樣的父母,養出不一樣的兒女;一樣的老師,教出的學生程度也各有不同。外在的一般因緣,如父母、老師,可能相同,但內在的價值因緣,如資質、心力,卻是各有千秋。所以說:因緣有內外,外緣雖然具足,而內因不同,果報自然有異。
因果業報的關係極其複雜,所牽連的層面也很廣、很多,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解釋清楚。例如同樣是殺人,有心殺人、無心殺人、過失殺人,動機不同,罪業就有輕重。業力也是一樣,不能只看表相的殺盜淫妄,內中的背景、因緣關係都要去深究。
有人說打死蚊子變蚊子,打死人將來就能變人。這是邪見,因果不是欠人一元就還一元,不是看在錢的價值,有時可能是一條命,或是一生的榮辱。所以因果不是數量上的相等,而是有其另外的價值。
「父債子償」不違因果業報,因為彼此互為父子,本身就有業力的關係。再說,從法律上來講,父親的遺產是由兒女繼承,當然父親的債務也要由兒女償還,除非兒女放棄繼承,否則「父債子償」不但合情合理,而且合乎因果。所謂佛法不離世法,理是通達的,不能這裡這樣講,到那裡又那樣講。
佛教講因果業報,就是「做如是因,感如是果」,「因」到「果」之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緣」,緣分好壞,對結果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例如,淮南的橘子樹移植到淮北,就成為柑桔,所以品種之外,也不能忽視氣候、水土等其他因緣的培植。
現在的社會非常講究農產品改良,動植物都有專業人員從事研究,對品種的改良、取捨非常嚴格。其實,人也有品種的好壞,品種好的子孫,必然獲得父母的愛護、師長的讚美、國家的重用。如果品種不好,不但成為父母的麻煩,也是社會的拖累。所以每一個人都要檢討自己的種子,是優?是劣?
好的品種,從因緣果報上來說,種子本身是因,是主力,但還需要外緣的助力,才能有好的結果。所以,好的品種如果沒有得到好的因緣助力,可能也難以有好的發育;壞的品種如果得到好的因緣助力,可能也會有出人意外的成長。如民間台語有此一說:「歹竹出好筍」,這雖然未必是絕對的道理,但「因緣」對「果報」確實扮演著重要的支配作用。「因緣果報」的道理深奧而微妙,值得我們好好的深入探究!
---------------------------------------------------------------
十、在歷年的空難事件中,常見多人同乘一部飛機,但有人罹難,有人幸運逃過一劫,這是否意味著各人的業力不同,所以結果有別?
答:世間的各種力量當中,最大的力量不是槍炮、子彈,或是無形的神通力,而是行為的力量,也就是業的力量。
在中國民間的故事演義中,描寫黃巢作亂殺人無數時,曾有一句諺語說:「黃巢殺人八百萬,在數在劫命難逃。」傳說黃巢興兵造反,要殺滿八百萬人,兵亂才能平定下來。在小說家的曲折描寫之下,黃巢果然殺了八百萬人,才被剿平。這件事的真實與否,留待歷史去考證,我們現在要談的是所謂「在數在劫」的問題。
什麼叫「在數在劫」?就是業報難逃的意思。如剛才所問,在歷次的空難事件中,常見有的人原已訂好機位,卻因路上塞車趕不上,因此幸運的逃過一劫;有的人則在飛機起飛前,臨時補位,於是趕上了死亡班機。甚至有的人一生不肯出門,經不起親友熱情邀約,第一次搭機出國,就此一去不返。更有的時候,同一班失事飛機中,全機的人都罹難了,只有一人生還。這是什麼原因呢?簡單的說,這就是各人的業報不同所致。
類似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可以說每天都在各地不斷的發生。例如,台灣九二一地震中,有一對從加拿大回國的夫妻,不早不晚正巧趕上這次的大災難而身亡。美國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發生時,當飛機撞上世貿大樓,並非應聲倒塌,而是經過一個多小時後才因高溫融化結構體而坍塌。一個多小時使得大樓內許多照理說應該喪命的人得以逃生,但也因此造成許多前往救援的警察及消防人員本不該死卻殉難了。
在那次幸運逃生的人當中,有一位國際佛光會紐澤西協會會長魏建國先生,在事發當時,他正在該棟大樓的七十四層辦公室內準備上班。飛機撞樓時,一陣搖晃,經驗告訴他,大樓出事了,閃過腦海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趕快逃命!雖然過程歷經艱難辛苦,總算逃過一劫。此事件不但讓佛教的許多真理顯露無遺,也讓許多人對「無常」感受深刻。
此外,二○○三年十一月三日凌晨,大陸湖南衡陽珠暉區永興綜合樓發生火災,在救火過程中,這棟八層大樓突然坍塌,當場有不少警消人員因此殉職,而大樓的住戶卻能安全逃生。
為什麼同樣身臨險境,有的人能夠有驚無險,逢凶化吉,有的人就沒有這麼幸運?背後到底有什麼力量在左右?其實這就是共業與不共業的關係,也就是際遇、感受相同與不相同的業。例如,那麼多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城市、不同方向、不同身分的人同搭一機而死,這就是「共中共」的業;當中有的人因為錯過班機,或是大難不死,這就是「共中不共」的業。
業,到底是什麼?業就是「行為」、「行動」或「造作」的意思。我們每天的行為造作,匯聚成一股極大的力量,決定一生的幸與不幸。業來自身行、口說、意想,業有善有惡,善惡業力,決定不失,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也就是說,眾生除非不造業因,否則善惡種子永留八識田中,不管時間久暫,一旦遇緣,必起現行。因此《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四十六說:「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脫。」
不過前面說過,業的定義是「作如是因,感如是果」,一切都離不開因果關係。因果雖然不能改變,但是因和果之間還有一個「緣」,因為有「緣」的加入,其結果就不一樣了。例如一棵大樹的長成,本身的種子可以決定果實的酸甜、大小,但是成長過程中的土壤、水分、肥料、空氣、陽光等助「緣」的條件好壞,都可以影響結果的品質。
因此,佛教的業報說啟示我們,如果你希望遇事都能逢凶化吉,都有貴人及時相助,平時要就種善因、結好緣,因為我們的行為決定我們的人生,造了什麼樣的行為,就會有什麼樣的果報。行為就是業,每個人的所作所為不同,自然會有不同的人生際遇,以及截然不同的命運。所以,瞭解因緣果報的道理,讓我們更能掌握自己的未來,開創自己的前途,真正成為自己命運的建築師。
---------------------------------------------------------------
十一、在醫學上有基因遺傳的說法,所以兒女的長相、性格會受父母影響,不知命運是否也會遺傳?
答:近代科學家對基因工程的研究發現,基因(Gene)就是遺傳的主要因子,他是由許多的DNA去氧核醣核酸)所組成,舉凡疾病的產生、壽命的長短、性別的決定、長相的美醜等,都與基因有關。此一發現不但解答了人類探索已久的遺傳奧秘,並且逐漸解開生命進程的神秘面紗。
基因工程與細胞工程、發酵工程、?工程,合稱四大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的研究成果,目前已廣泛被應用在人類的生活中,包括醫療、環保、農畜牧、食品工業等方面,都受到基因學的影響而有重大的突破。例如,日本找到喚醒種子的基因、韓國通過基因差別鑑定野山蔘、美國開發出含 DNA 的防晒霜,可有效預防皮膚癌等,尤其英、美、中等各國成功的誕生出複製羊、複製牛,甚至複製人的出現,更寫下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儘管基因科學昌明,對生命的改造工程起了極大的影響(其實應該說是身體改造,不是生命改造),但是基因的發現,更加說明世間上無論什麼事情,都與緣起、業報、因果脫離不了關係。
「基因」其實就是佛教所說的「業」(karma)。早在二千多年前佛陀就發現了「業」的奧秘,直到現代科學家才把「基因」使用在人類的社會裡,由此更見佛陀的智慧高人一等。
談到基因(業)遺傳,不但能影響自己的未來,甚至影響下一代,這是必然的。例如:兒女的長相、後裔的賢愚、族群的性格等等,都與基因遺傳有關。
基因號稱為「生命的密碼」,當然能影響生命未來的福德因緣、智愚好惡,因為人體裡有了「基因」的因子,以基因為本,再加上社會環境等外緣的影響,就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結果。此中應該有共業、別業的關係,有的能夠影響或是遺傳給後代,有的則因自己的業因勢力強大,不受外力影響。因此,平凡的父母可能生出資優生;反之,傑出的父母也可能生出低能兒。或者有時候父母不好,卻是子孝孫賢,有時候賢人也會生出土匪強盜的兒子,也就是所謂的「不肖子」,一點也不像父母。
總之一句,佛教以自業為主,但是受到宇宙萬有的關係,也會受到他業的影響,所以最後總離不開緣起,經過因緣和合就會產生其他不同的結果。
至於說命運會不會遺傳?我們讀過中國歷史,看到古代帝王專制時代,臣下一人犯罪,往往「誅連九族」,不但「禍延子孫」,甚至及於「祖宗八代」,就知道所謂「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既是一家人,就得「患難與共」,彼此成為命運共同體。乃至過去美國的黑奴制度與印度的首陀羅階級,他們的子孫世代都逃脫不了當奴隸的命運,這就是共業的牽連。
此外,現代人愈來愈重視胎教,認為母親在懷孕時,如果性情慈悲、溫和、尊重,常行善事,所謂種善因,得善果,將來兒女出生,必定能受到母親性格遺傳的影響,這就是胎教。
先天的胎教好,加上後天有良好的家教,兒女往往比較優秀。不但本身所具備的條件優厚,加上有好的家世背景,將來在社會上比較有發展的機會,前途也能一帆風順,這在一般人看來,總認為這樣的好命是受父母、祖先庇蔭而有。
其實,不管今生投胎的家世如何、父母賢明與否,乃至自己的智愚美醜,與其說是父母命運遺傳的結果,不如說是自己的業因感得的果報。因為業有約束性,如天才的資賦並非人人能有,視父母的遺傳因子而定,受父母及祖父母、曾祖父母等一代又一代的影響而增減,這是先天的業。業,也有可變性,一個人的禍福休戚,不是命中註定,不是天生如此,也不是一成不變,一切得失成敗還要看個人日夜呼吸之間是行善或為惡,善得善報,惡得惡報,這是後天的業。所以,命運的軌跡其實是寫在自己行為的因果上,這才是佛教「因緣果報」的思想理論。
---------------------------------------------------------------
十二、佛教講「因果」,種了「因」,一定會受「果報」,那麼壞人一旦做了壞事,是不是就永遠沒有得救的機會了呢?
答:長久以來,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決定有報的「因果觀」,一直深植在中國人的心中,成為一股維繫社會道德的無形力量,並且發揮懲惡勸善的功能。
其實,佛教所說的因果,不僅僅是勸人行善的說辭,它是宇宙萬有生滅變化的普遍法則,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所謂「作如是因,感如是果」,它不僅僅是一門理論學問,而是日常生活中處處可以印證的真理。如《因果經》有一首偈語說:「富貴貧窮各有由,夙緣分是莫強求;未曾下得春時種,坐守荒田望有秋。」世間上無論好壞、善惡、得失、有無,都有其因果關係,沒有任何一件事可以脫離因果法則。
然而一般人往往以世俗的觀點來解釋因果,致使一些不解佛法的人,一聽到因果便斥為迷信,或是感到畏懼。如剛才所問,壞人造了罪惡,是否就永遠沒有得救的機會了呢?答案是肯定的:可以得救!因為佛教有一個偉大的「懺悔」法門。
在佛世時,中印度摩揭陀國的阿闍世王,因為弒父篡位,後來業報現前,身上長滿了很多的癰,心裡不時悔恨交加,後來經過耆婆指引,向佛陀求救。佛陀對阿闍世王說:「世界上有兩種人可以得到快樂和幸福的結果,一是修善不造罪的人,一是造罪知道懺悔的人。」
懺悔,是佛教很重要的思想、法門,平時我們的衣服髒了,身體有了污垢,都要清洗、沐浴,才會舒服自在;茶杯污穢了,也要洗淨,才能裝水飲用;家裡塵埃遍布,也要打掃清潔,住起來才會心曠神怡。這些外在的環境、器物和身體骯髒了,我們都知道要拂拭清洗,但是我們內心染污時,又該如何處理呢?這時就要用懺悔的法水來洗滌,才能使心地清淨無垢,使人生有意義。
如何懺悔?佛經裡舉出戒律門懺悔、功德門懺悔、無生門懺悔等,教我們要對諸佛、父母、子女、師僧、良友等對象懺悔。另外,平時我們也可以透過說好話、捐善款、勤勞服務、成就他人等方法來懺悔。
懺悔是我們生活裡不可缺少的美德。懺悔像法水一樣,可以洗淨我們的罪業;懺悔像船筏一樣,可以載運我們到解脫的涅槃彼岸;懺悔像藥草一樣,可以醫治我們的煩惱百病;懺悔像明燈一樣,可以照破我們的無明黑暗;懺悔像城牆一樣,可以攝護我們的身心六根;懺悔像橋樑一樣,可以導引我們通往成佛之道;懺悔像衣服一樣,可以莊嚴我們的菩提道果。《菜根譚》裡說:「蓋世功德,抵不了一個矜字;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犯了錯而知道懺悔,再重的罪業也能消除。
因此,一個人萬一不慎造下了惡業,只要懂得懺悔、發願,行善、積德,並且「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就能洗滌業障,離苦得樂。因為佛法講「緣起性空」、「諸行無常」,罪業也是無常變化,空無自性的。所謂:「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罪業是事相上的,本性上則是清淨無染;罪業是有為法,自性是無為法。在無生門的懺悔方法裡,只要一念不生,不起一切的妄念惡想,就是真正的懺悔。如果進一步證悟到真如不動的自性,一切罪過自然不懺自除了,所以「心若無作,就是成佛」。
在佛光山的大願殿有一首對聯,上書:
永念親恩今日有緣今日度,
本無地獄此心能造此心消。
說明罪業如霜雪,本無自性,不過是一時的沾染執縛而已,如果用般若智慧的陽光去觀照它,自然能夠溶化。所以再多恒河沙的罪業,都是有始有終,唯有佛性真如的生命,才是無限的生命。
《法華經》裡有一種「性具」思想,說明凡夫一念「具」足無明與法性。同理,作為事物之理體、成佛之根據的法性,也同樣「具」足善惡染淨。雖然在我們的本性中,行為有善惡,善惡皆有報,但只要積極行善,善苗長大,雜草就起不了作用。
「性具」思想是天台宗的根本特色。「性」,指法界性、法性、真如,或稱本、理、體。所謂性具,就是真如理性本來具足世界一切迷悟因果之法,這稱作理具三千;此理具三千對每一個別眾生隨緣現起,則稱作事造三千。所以在世間法來說,無明煩惱是無始無終,但從出世法來講,成佛就沒有煩惱,所以是無始有終。
人的罪業,如田中雜草,會妨害禾苗的生長,但如果勤於除草(不犯過失,常行懺悔),有大願的功德禾苗,罪業的雜草自然就不會礙事。罪業如鹽,善業如水,一把鹽放在一缸水中,自然可以把鹽味稀釋淡化,因此,多行善因,多聚善緣,極為重要。
因為佛教有懺悔法門,只要自己懺悔發願、勇敢認錯、勤做功德,就可以將功贖罪。如大乘佛教裡,主張一闡提都能成佛,都能給予希望,乃至犯了五無間罪的眾生,都有得救的機會。一個做錯事的人,只要懺悔發願,願力的大水就能淡化業障,千萬不能一錯再錯,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佛教也倡導「回頭是岸」,只要我們懂得回頭、轉身,就有得救的機會,只要我們誠心懺悔、修福,就如同蛹破繭而成蝶,花開苞而綻香一樣,則人生的前途必然光明無限,希望無窮。
《Source : 取自星云法师文集 - http://www.fgs.org.tw/master/mastera/library/default.htm》
Wednesday, October 29, 2008
夫妻四要
男大婚,女大嫁,乃人伦之始。男女成家立业,结为夫妻以后,一定要同心协力,彼此之间,互信、互谅、了解、体贴,是維持家庭祥和安乐的重要因素。以下「夫妻四要」,貢獻給有心组织和乐家庭的夫妻:
第一、要一隻眼睛:男女双方,在还沒有结婚之前,可以用兩眼把对方的缺点、优点、性格好坏,看得透徹,看得明白。但是结婚以后,成为夫妻了,要用一隻眼睛,以一心一眼相待,不要用許多眼睛來分析对方,或者看得太过仔细,算計清楚,这样的夫妻感情才会持久。
第二、要一心兩人:夫妻是來自兩个不同家庭背景、兩个独立个体、兩种不同性格的结合。既然能在一起,就要相容、相爱、相助、相成,一心一意的真心相处,才能发挥夫妻共同体的信心、力量,相互扶持。
第三、要一句好话:俗语说:「爱情是甜蜜的;生活却是现实的。」做了夫妻,朝暮相处,許多现实的問题都会跑出來,不像谈恋爱的時候,都是你儂我儂、甜言蜜语。所以夫妻之间,更要每天营造美好的生活气氛,这不外乎多一句赞美的好话。有時候,一句甜言密语、一句赞美,比赚多少金钱、買多少礼物送給对方还要重要。因此,一句好话加油打气,是感情的潤滑剂。
第四、要一个意见:夫妻要能和睦相处,往往需要先经过共患难的日子。俗语说:「要作神仙眷屬,先作柴米夫妻。」如果夫妻之间,在面临問题挫折的時候,意见相歧,看法南轅北轍,怎能共同解決生活的艰难?如何一起度过难关?所以,夫妻雖是兩个人,但是不论在什么時候,意见看法一致,才能同心,节拍步调一样,才能同鸣。如此,这个家庭一定会平安和乐。
所谓「千里姻緣一线牵」,夫妻共同组成家庭,必定有深厚緣分。要珍惜这好因好緣,这「夫妻四要」,可以参考。
第一、要一隻眼睛,
第二、要一心兩人,
第三、要一句好话,
第四、要一个意见。
《Source : 取自星云法师文集 - http://www.fgs.org.tw/master/mastera/library/default.htm》
第一、要一隻眼睛:男女双方,在还沒有结婚之前,可以用兩眼把对方的缺点、优点、性格好坏,看得透徹,看得明白。但是结婚以后,成为夫妻了,要用一隻眼睛,以一心一眼相待,不要用許多眼睛來分析对方,或者看得太过仔细,算計清楚,这样的夫妻感情才会持久。
第二、要一心兩人:夫妻是來自兩个不同家庭背景、兩个独立个体、兩种不同性格的结合。既然能在一起,就要相容、相爱、相助、相成,一心一意的真心相处,才能发挥夫妻共同体的信心、力量,相互扶持。
第三、要一句好话:俗语说:「爱情是甜蜜的;生活却是现实的。」做了夫妻,朝暮相处,許多现实的問题都会跑出來,不像谈恋爱的時候,都是你儂我儂、甜言蜜语。所以夫妻之间,更要每天营造美好的生活气氛,这不外乎多一句赞美的好话。有時候,一句甜言密语、一句赞美,比赚多少金钱、買多少礼物送給对方还要重要。因此,一句好话加油打气,是感情的潤滑剂。
第四、要一个意见:夫妻要能和睦相处,往往需要先经过共患难的日子。俗语说:「要作神仙眷屬,先作柴米夫妻。」如果夫妻之间,在面临問题挫折的時候,意见相歧,看法南轅北轍,怎能共同解決生活的艰难?如何一起度过难关?所以,夫妻雖是兩个人,但是不论在什么時候,意见看法一致,才能同心,节拍步调一样,才能同鸣。如此,这个家庭一定会平安和乐。
所谓「千里姻緣一线牵」,夫妻共同组成家庭,必定有深厚緣分。要珍惜这好因好緣,这「夫妻四要」,可以参考。
第一、要一隻眼睛,
第二、要一心兩人,
第三、要一句好话,
第四、要一个意见。
《Source : 取自星云法师文集 - http://www.fgs.org.tw/master/mastera/library/default.htm》
前一篇:人寿保险远远不如基金长期投资
后一篇:人生命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