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寿保险远远不如基金长期投资

(2009-01-11 14:38:07)
标签:

财经

自己过去因为别不过好朋友的面子,在十多年前也买了一些平安的保险,在和平时期和生病等时候没有看到有什么保障,框框太多.不过在山上修寺院时没有钱了,可以用来借款,主要自己做事情很投入,资金有时会短缺,用保单可以借记周转,这也是它给我带来一点好处.下面是我写我想博主文章谢谢分享.人寿保险远远不如基金长期投资
内容如下:以30岁男士张先生为自己买养老金为例:交费情况为6000元/年,共交费10年,一共交费6万,可以得到:
 
 保障:一旦开户就享受12万的人生保障,90天后就拥有10万的重大疾病保障,直到终身,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越老越值钱,80岁时人生保障和重大疾病保障增加到81.9万。
 养老金:不同年龄时一次性领取 60岁:24---25万元 70岁:43---46万元 80岁:78---81万元
 
 首先说明一下,我本人对保险产品特别没兴趣,只对保险公司有兴趣,第一次接触保险是上小学的四年级时候吧,好像是学生人身意外保险,当时学校嘴上说保险是自愿交的,实际上是强制交的,不交的话,老师来让学生去做家长的工作,这不是强买强卖吗?后来我上大学也被强制交了一回,从那时候保险给我的印象一直不好,后来我不得不对保险的运作机理分析了一下。保险最大的好处是保险公司可以以“保险费”的方式向买保险人免费借来资金,这就是“浮存金”。世界股神巴菲特的企业伯特希尔就是靠保险公司的“浮存金”通过投资股票来发展壮大的。可以说,保险公司这种浮存金,实际上是免费贷款,要估计保险业对伯克希尔的贡献绝非易事,但毫无疑问,影响是巨大的。以2003年为例,伯克希尔的保险事业总共为其贡献了10多亿美元的利润和440亿美元的浮存金(float)。即使不按伯克希尔的历史年平均投资收益(222)计算,仅假设这440亿美元免费资金的回报可以达到15%,保险业在2003年整体对伯克希尔的贡献可以超过70亿美元,相比之下,伯克希尔2003年的总共收益是136亿美元。巴菲特是个难得的智者,合理运用了保险公司的浮存金使伯克希尔快速成长。
 
据我的了解,每一个保险产品在推出前,保险公司都有保险精算师,经过严密的计算,把风险通过各种措施控制死了,确保这款保险产品是盈利的。大家都知道保险产品有各种各样的免责条款,这些就是保险公司用来应付他们的风险,把风险转给买保险者(专业说法叫被保险人),一般的情况下,保险产品是稳赚不亏的。
除非发生像四川坟川大地震这样的情况,保险公司也不会破产,因保险赔付有最高上限,其实保险公司在设计前做了最坏的打算,就算最坏的情况出来了,所有人乘以赔付最高上限的总赔付金额都在他们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否则保险公司就要破产了。
 
 言归正传:评估寿险是否合适,收益率是最好的指标。“平安智盈人生终身寿险”投资资金是6万,投资年限分不同年龄段分别为30年,40年和50年,收益率分别是:4.72%、5.04%和5.26%。现行利率5年期定期储蓄是5.85%,如果作为仅领取养老金的话,远不如5年期定期储蓄。这里有一个风险,就是通货膨胀,按通货膨胀一年3%计算的话,这个“平安智盈人生终身寿险”实际的收益率为1.72%、2.04%和2.26%,恐怕到了老年的时候,物价上涨得厉害,这点养老金有可能只能买点食物,维持生计也成了困难。
 
有什么办法解决自己养老金的问题吗?我博客有一个转贴文章《养老保险靠得住吗?》介绍了基金定期定额投资是个最好的办法。不过本文是寻找保险的代替品,基金投资,按美国股市长期收益10%计算的话,张先生的6万块钱到了60岁应该得到的是1085660.55元。70岁应该得到2921110.87,80岁应该得到7681976.29元,就算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3%,每年也有7%的收益率。到60岁的时候,都成了百万富翁,就算到时候通货膨胀再厉害,一般的日常生活自然不在话下了。这与平安保险公司的盈智人生相比,真是没法比的,尽管有各种保障的前提下,所加在一起的价值远不如基金长期投资。
 
本文是以保守估计的方式计算的,以通货膨胀率为3%,收益率为10%计算的。以最少30年限投资计算,得出的数据可以直观看出来寿险和普通基金的对比。特别是对寿险的投资收益计算出来,30年的收益率不如五年定期储蓄利率。保险公司把这些保险优点通过夸大其词的方式印刷在宣传单子上,特别是这行业有一个潜规则买过保险的应该知道,买保险的时候保险推销员热情,直到理赔的时候,限制的门槛就比较多了。未必能达到你的预期的话,你隐性损失就变得赔大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