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贴]道是中华文化的渊源

(2008-07-04 10:15:00)
标签:

谋虑

本原

帛书

中华文化

苏辙

杂谈

[转贴]道是中华文化的渊源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秋道统泽及寰宇,德被万方。三山五岳耸立着通天彻地的统一与自强,大江黄河流淌着贯古通今的和谐与包容。河图洛书开发了伏羲先祖的灵感,神农黄帝启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从此有四百兆华夏儿孙飞腾世界,是五千年传统文化昱卫神州。什么是传统?传就是传承性,道德的传承性,文化的传承性,精神的传承性。统就是大一统,经天纬地的大一统,古往今来的大一统,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大一统。中华文化之精髓就是自然、生命与社会和通的大道。
道是关于自然和生命本原的认识。对自然和生命本原的认识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西方人在有形的物体结构中寻找世界和人体的实质,中国人在无限的运动过程中追求自然和生命的本原。自然不是指通常所说的“自然界”,乃是自然而然,无限自在。自为始,然为终。自然是一个过程。自然过程中有无限的运动方式,而两类相反的运动方式的和谐作用,始终是一切发生与变化的根本原因。所以《周易》中载:“一阴一阳谓之道。”自然之道和通正反、虚实、有无两境,囊括过程、枢机、结构三大领域。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之道是中华文化的渊源。有无相生,相反相成,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震撼古今,石破天惊。“冲”即空,“气”即动。“道冲,而用之有弗盈”。“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空间就是空的间隙,在运动中实现和谐。空间的和谐运动,乃万物发生之本。是光波划出虚实黑白两界,是量子显示开合动静万象。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自然之道超越科学,并可包容西方科学。道为本,德为用。生生之谓德。天地之大德曰生。德是生生之道。生道通于化道,化道通于变道。生道、化道、变道皆通于和道。
和道是自然之道,也是生命之道。和能生神,和能生气,和能生形。气得其和则为正气,气失其和则为邪气。生命运动的和谐就是健康,生命运动的失和就是病态。“养生莫若知本”。“治病必求于本”。其本即在于生命过程的中和通。《黄帝内经》用“和”字159次。“和本曰和”;“其德为和”;“因而和之,是谓圣度”;“上下和柔,德泽下流”;“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

有人说文字只是语言的表现形式,那是西方的拼音文字。而中国创造的文字符号,乃是思悟的艺术再现。殷商时期的中国,文字符号突发的年代,象人们假设的宇宙大爆炸一样,在惊天动地之中万象纷呈。集束自证、比类还原、取象从容,别列同异,符号信息,形神皆备。通过典型特征的描绘,反映运动方式的内涵;抽取有名世界的形象,启示无名自在的和通。汉字符号网络的成功举世无双,中华象形文字的创造令人惊叹!
汉字是汉文化的基石,汉字的独一无二,反映了汉文化的不二性。语言文字是人类认识交流的工具,因而也是道德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下层是语音层,包括音素与音节。语言的上层是语义层,包括语素与词句。英文是音素文字,日文是音节文字,汉文是语素文字。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义是汉字的灵魂。历史的沧桑巨变,语言的地域特性,发音的时空差异,都不能阻止汉字的统一与传承,根本原因就在于汉字的表义性。
《管子·心术》载:“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荀子·正名》载:“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名无固实,约之宜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实的关系,如老子所言:“名者,实之宾。”但是,名的涵义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历史的发展,时空的递迁,不断的约定俗成,不断的人为命定,名实之间也在不断的重新改易。这是难以克服的语言的局限,也是难以克服的文字的局限。
老子的年代,临近甲骨文,而属于金文盛行的时期。春秋战国时秦用籀文(大篆),而诸侯各自为政。秦始皇废六国文,统一为小篆。汉魏多用隶书,晋始作楷书。许慎撰《说文解字》,并没有见过甲骨文,其所解字义也与甲骨文本义有很大区别。所以不能用后世演变的汉字形音义来误释老子,更不能用现今通俗的字义去任意曲解老子。推而广之,不能用现代汉语来盲目臆测古代经典,更不能用西方科学来鉴定取舍中华文化。
以通行本《老子》第一章(帛书本以言上德为先,论道在后,不分章)为例。第一个字即是“道”。甲骨文的“道”从行从止,以路和脚的象形表示大路中有人在行走;金文演为从行从首。其本义显然指通行的大路,亦可指认识的思路。金文以路与头的象形,表示道是思悟的通途。
(小篆成为会意字,楷书承之,引申义有途径、方法、标准、述说等)。这种思悟的大道,直通自然的本原。对自然和生命本原的认识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西方人在有形的物体结构中寻找世界和人体的实质,中国人在无限的运动过程中追求自然和生命的本原。道就是关于自然和生命本原的认识。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今本作“常”,帛书甲乙本作“恒”,为避汉文帝讳而改)千古以来众说纷纭。其关键似在于“可”字。甲骨文的“可”字,左下为口的象形,右上为弯曲的右手和前臂的象形。用手捂在嘴上,表示不许出声,或说不出话。许可、准许是引申义。由袭击动物时,用手捂嘴,小声示意可以行动而来。“吾”的造字与之相似,下为口而上为掌形。悟即为心悟,而难以口述。《老子》的“可”用的是本义,即不能完全说出来。于是,该句就能理解为:道是难以直接用语言描述的道理,而不是指通常行走的道路;名是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名辞,而不是指通常物件的名称。
如果把“可道”释为“可以说”,则前后之两“道”一名一动,而且两义毫无必然联系。何况老子生活的年代,“道”字并没有说的意思。此外,如果“恒道”被解释成“永恒的道”,那么不是永恒的道就是暂时的道,暂时的道又是什么样的道?以此类推,下文则会被解释出“永恒的名”、“永恒的无欲”、“永恒的有欲”,如是则更难自圆其说。
甲骨文的“恒”字是上下两横间有一弯弦月,表示月在天地之中。金文在弯月旁加一心的象形,小篆承之。“恒”的本义为通常如此,引申义才是长久、永久。《诗经》有“月之如恒,如日之升”,即指月在天地间悬挂,日在天地间升降,通常是这样。金文添心寓通常的心态。通常所说的道是行走的道路,而老子的道却是思悟的大道。谁说“中国人不知思维的功能在脑”?甲骨文的“思“字就是下为心而上为头囟的象形。从有名到无名,就是思悟的追溯。追溯再追溯,直通自然的本原。
甲骨文的“無”字是人以双手持松柏枝,环绕篝火舞蹈的象形。其义隐寓着自旋,同时又环周旋转,而且是围绕中心的环周旋转。这是宇宙之原,这是万有之本(“没有”是引申义,源于舞罢曲终,火熄人散,松柏投尽,两手无物)。无是自在,有是表现;无是未显,有是显示。甲骨文的“有”字就是伸开的手的象形。无为本,有为用。引申的“无有”是相对范畴。如无限为无,有限为有;无形为无,有形为有;虚空间为无,实空间为有;虚时间为无,实时间为有;过程为无,结构为有;空间为无,实体为有;神气为无,形器为有……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今本俱作“天地之始”、“天地之母”;帛书甲乙本作“万物之始”,“万物之母”,《史记·日者列传》及王弼注同。后世多于无、有后断句,如司马光、王安石、苏辙及梁启超、高亨等皆是。但此承上文“名可名,非恒名”,“无名”、“有名”是对名的分类,如下文“道常无名”、“始制有名”、“道隐无名”、“无名之朴”等。无名、有名本为一,是认识的需要分为二,因而成为两个认识领域。《文子·原道》载:“有名产于无名。”无名是无为的自在,有名是有为的世界。无名无界万物未形,有名有界万物已成。于是,该句就能理解为:无名是万物显现的原始之本,有名是万物显现的母性之门。
“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今本“恒”作“常”,帛书作“恒”,“欲”下有“也”字(完全否定了“欲以”连读的可能性)。司马光、王安石、苏辙、范应元等皆以“常无”、“常有”断句,马叙伦、劳健、高亨等同。但“无欲”、“有欲”与上“无名”、“有名”相应,为意识所处态势的分类,如下文“无知无欲”、“则恒无欲”、“我无欲而民自朴”等。河上公注、王弼注与帛书同。无欲是清静而无为之态,有欲是意动而有为之态。清静无为才能观察无名的原始,意动有为只能观察有名的世界。于是,该句就能理解为:所以在通常无欲的态势下,用以观察无名的原始;在通常有欲的态势下,用以观察有名的世界。
“妙”是“女”与“少”的组合字。甲骨文的“少”字是四个小点,表示至微极小,小到无限则是无名的原始。“女”字在当时有发生原始之义。下文“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即指万物发生的根本。无名自在的原始是认识的另一个领域,而人们通常容易认识的却是有名自为的世界。“徼”是有形万物的边界。无形则无界,有形则有界。大大小小的边界、里里外外的边界,如整体、器官、组织、细胞皆是。即使深入微观,从分子到原子,从中子到电子,……任何物质都只能观其边界,都是永远打不尽的“黑箱”。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帛书本如此,今本作“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历代解释五花八门,兹不赘述)。无名与有名两个认识领域同出于一个本原。虽然使用不同的名词而同是描述自然过程。从探索有名,那万物的发生;到追溯无名,那万物的原始。探索再探索,追溯再追溯,乃是通向一切本原的门径。自然过程是不可分割的,无名与有名是不可分割的,包括运动与物质、空间与时间都是不可分割的。人类为了认识的需要才赋予不同的名称。当我们追本溯源的时候,从有名到无名的思悟,才是通向真理的大门。人类从有到无而循环往复的认识史永远不会终结。
“玄”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的“玄”字是脐带上下绵延的象形。金文和小篆均一脉相承。以之可象征生命的连续与传衍,并可以象征对人的始祖与生命之原的追溯。“玄”的喻义是追本溯源。上溯本原是那样的遥远,所以又引申为幽远、深奥。老子用作动词,显然为其本义,而绝非引申义。《说文》以“幽远”解,扬雄以“幽摊万类”解,张衡以“无形”解,苏辙以“玄色”解,范应元以“不可分别”解,吴澄以“不可测知”解,朱谦以“变化不测”解。后竟有以歪曲的“玄而又玄”、“不可知论”、“神秘主义”攻击老子,实在是千古奇冤。
王夫子在《老子衍》中谓:“若夫道,含万物而入万物,方往方来,方来方往,蜿蟺希微,固不穷已。乃当其排之而来则有,当其引之而去则托于无以生有,而可名为无。”道所描述的自然过程包含万物的生化,而又主导万物的生化。道在有生于无而复归于无的循环往来之中。道在正反、虚实、开合、动静等的空间运变之中。道与无名、有名等都是关于自然过程的认识,并非指精神、理念,亦非“第一性”、“第二性”问题,“唯心主义”与“玄学”的污蔑实在是罕见的无知。
道不是实体,更不是什么“精神实体”。道是关于过程的认识,关于有无的认识,关于相互关系的认识,关于相互作用的认识。因而既是关于自然与生命本原的认识,也是关于正反有无生化过程的认识。道所描述的自然本原就是空,“道冲,而用之有弗盈”。其贯穿有无,往来不穷,无始无终,无生无灭,无增无减,无形无限。于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便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即无与有,无名与有名,并囊括本与用、隐与显、过程与结构、空间与实体等各个方面。
这一与西方科学完全不同的思悟方式和认识领域,正是现代科学革命的指向,也是未来文明追求的目标。面对上世纪以来不可抗拒的科学革命浪潮,一大批远见卓识的科学家和科学史家惊呼,这一骤然兴起的伟大变革,是向古代老子之道的回归。实际上就是向中华文化的回归。
走近了老子就走近了中华文化,走近了中华文化就走近了未来文明。中华文化具有五千年的传统,寄托数百代的理想,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这里,厚德载物的包容在这里,人类进步的希望在这里,未来文明的方向在这里。甲骨文重现人间,开辟了重新认识老子的道路,点燃了人类走向明天的火炬。古往今来,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以其宏伟而浓重的文化底蕴,深邃而灵悟的意志传承,博大而精纯的道德根本,丰富而多采的理论渊源,展示了悠久历史的辉煌,实现着和谐未来的荣光。
 
在现代中医学理论中,有关脏腑方面的理论,主要见于中医大专院校的中医教材中的《脏腑学说》。其理论中虽然按照中医传统理论,列举了脏腑各自的功能题目,并且少量地引用了古代经典和名医的相关论述,但对于各脏腑功能的解释大部分都是用现代医学中的解剖学、生理学理论来进行的,而且,在教材中遇到西医理论无法解释的内容时,就会采取莫名其妙的回避和生硬的批判态度。这就失去了传统中医的本色,传统中医也就基本上名存实亡了。
    但是,中医药学院存在,还是必须要求学习中医的人,最起码要把现行教材中脏腑的主要功能和变化规律学懂吃透,还要烂熟于心,在临床辨证时,才能举一反二,不至于出现太大的偏差,并有助于继续认真自修传统医学理论。否则,就会墨守成方,更容易成为庸医了。
    就现行的中医教材及相关书籍中,关于《素问·灵兰秘典论》这一篇章,至今也没有人真正将其内容翻译或解释清楚的,古代医学大家的解释基本都是正确的,却过于简单,往往令古文修养很差的现代人摸不着头脑。在书店几乎翻遍现代所有相关内容的书籍,所看到的解释至今还没有令人心服口服的,基本上都是用西医理论进行解释,而且,越解释,就越会使人觉得中医理论是不科学的理论,似乎是现代中医们在故意拆自己的台。这都是不懂“阴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缘故。
    我虽不敢说完全领会“阴阳”的含义,却对《灵兰秘典论》的内容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看法,并能够引用道家经典和其它医学经典进行佐证,写出来以供学者品评。
    《灵兰秘典论》是《黄帝内经?素问》中的第八篇,属于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最重要的篇章之一,用社会上人们常见的官职进行比喻,形象、简明地概括了人体脏腑的主要功能。文字言简意赅,其内容、机理全都搞清楚了,中医基础理论也就全都清楚了。

现节录王正龙著《中西医论坛》如下:
3、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注曰】:“气急而志怒,故为将军之官。主春生之气,潜发未萌,故谋虑出焉。”
    这句话,至今没有几个人将其解释得令人信服,一般都是依文解字。绝大多数人认为“谋虑”应该出自大脑,绝对不会出自肝脏,甚至将其归咎于“中国古代医学不发达”。
    因为“肝主疏泄、在志为怒”。怒气直中肝脏而不能疏泄,就会感到胸中憋闷,呼吸加快,情绪急躁。从古至今,凡是上阵杀敌之前,将帅必作战前动员,目的在于使将士愤怒,怒则临阵不惧,从而能够做到“一鼓作气”;不怒者,面对敌人必会胆怯。如果将军临阵不怒,就不能鼓舞士兵的斗志,就会“再而竭,三而衰”。所以,用“将军之官”来形象地比喻肝的疏泄生发的特性。就像竹笋破土生发,连石头都能顶翻。但这里所说的将军不是现代老百姓常说的鲁莽好斗之人,古代的将军都是沉着谨慎、文武双全的人,用将军来比喻具有勃勃生机而又不失约束的正气,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有的书籍关于这方面的解释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怒气冲天,就会抑制大脑思维,就会感情用事而没有了理智,思考问题时就会产生偏颇,于是也就没有了谋略;如果一个人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怒气,郁滞之气就会得以疏泄,气血才可以调和顺畅,这样才能够理智地看待事物,思考问题时才能够面面俱到,如此才可以“深谋远虑”。
    所以说,发挥聪明才智的最大关键在于肝。肝气舒就会头脑清醒,肝气郁就会感情用事;肝血充足就会稳重踏实,肝血不足就会轻浮烦躁。肝的功能是一个人能否发挥聪明才智的关键,这就是“谋虑出焉”的意思。
    但这是较为浅显的解释。因为不能把比喻与客观实际相等同,比喻就是比喻。
    “主春生之气,潜发未萌,故谋虑出焉”。张仲景根据肝的特性,将其定为“六经”中的“(足)厥阴经”。厥阴,就是阴气凝聚到了极点。物极必反,阴极则阳生,由收藏转化为生发。所谓“主春生之气”,就是冬天结束,春天来临,天气寒冷到了极点而温度刚刚开始回升的时候。
    “潜发未萌”,就好比植物的种子,生机萌动却未发芽的状态。就好比一个人在做一件事之前的谋划、考虑一样。若要成就事业,就必须先有谋虑,谋虑是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才是“谋虑出焉”的真正含义。
    在《易》中,坤〖〗卦表示纯阴,阴之极点就会生出一阳,就是复〖〗卦,即所谓“一阳来复”。所以,《易经》上说:“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tè 音特,差错),上坤〖〗下震〖〗,则为复〖〗。……。复则见天地之心乎?为大义矣哉!”
    所谓“气急而志怒”,是指肾精充盈就会使得生机强劲(志怒。肾藏志,怒就是非常满。气急。气就是生机,急就是勃勃)。
    《灵枢·本神第八》中说:“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其中的“思”就是肾精充盈的意思,“远慕”就是生机将要勃发的意思。
    肝主疏泄”,疏泄,实际就是生发之机。“谋虑出焉”就是对此生发之机的比喻。犹如种子发芽,上下伸展,无有阻碍,全赖生机;生机如果被压抑,整棵植物也就不能继续生长了。人的生发之机全都仰赖肝的疏泄功能。如果一个人经常生气或郁闷,就会抑制肝的疏泄生发功能,就会气郁,气为血之帅,气不行则血流不畅,必然导致浑身无力、四肢冰冷。如果肝的生发功能长期被抑郁,就会影响其它脏腑的生长和营运功能,哪个脏腑虚弱,废物就不能及时排除,经过积累,就会在哪个脏腑生癌。
    由此原理可以引申出“肝无补法,亦无舒法,只有破法”的结论。因为“已癸同源”,厥阴的生发力量来源于少阴的收藏容量。精气不足,则生发之机也不足;有生发之力,才能有疏泄之功;若无生发之力,疏泄之功也就无从谈起。
    生发之力被比喻为“将军”,说明力量强劲。“木主生发”,生发之力强,精气才能通行十方,才能发挥疏泄条达的功能。肝的气血不足,必定是由于肾精亏损,就会造成肝气郁滞而不能疏泄,只有通过“祛邪扶正”法恢复真阳精气,才能发挥肝的生发舒泄功能。许多身体虚弱的人会经常感到心情郁闷,却不是因为生气,实际属于生机不旺造成的气血不畅的缘故。
    而“舒肝丸、逍遥散”之类的舒肝药物在临床上是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的,因为舒肝药物是不能祛除肾中寒邪的,也不能消除患者的郁闷情绪。只有用回阳救逆的药物才能消除寒邪和无名懊恼,只有用“四逆散”才能破除积滞。所以说,若要补肝,只能补肾,因为“水能生木”;若要舒肝,只能破瘀,因为“金能克木”(金,在味为辛;木,在味为酸。辛胜酸)
    总之,所谓的“蕴含生机”,就是“谋虑出焉”的真正含义。治疗肝病,只在“生机”上做文章,则无所不治。否则,便有“越俎代庖”之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