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根之旅回到母亲的故土(丽景)

(2025-11-02 02:13:43)
标签:

寻根之旅

安徽宿松

母亲

chuanyu

胥丽景

分类: 丽景文集

三十年的思念,一千多公里的归途,只为寻回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母亲的故乡,承载着血脉、记忆与未曾触碰的家族故事。

一、出发:心中的故土

这些年,我们四姐弟心中一直怀揣一个愿望——去一趟母亲的故乡。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快三十年,而我们却从未踏上她的家乡。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们只知道那个地方叫安徽宿松,除此之外,对母亲的家族几乎一无所知:母亲有几个兄弟姐妹?他们如今是否还健在?生活如何?他们的后代又过得怎样?这些问题像埋在心底的种子,多年来不时发芽,提醒我们,那片土地上还有我们的血脉,还有一部分家族故事从未被看见。

妹妹与母亲的一位侄孙石红艳偶有联系,他多年前曾来重庆寻找机会,是家族联系中唯一未断的线。正是通过他,我们终于下定决心——今年夏天,无论如何都要回到宿松,走一趟属于我们自己的寻根之路。

6月18日清晨,我们三代共六人——我和丈夫王赣邻,姐姐胥玲,妹妹胥盛美,弟弟胥华,以及小女儿Shirley——一起从重庆启程。妹夫张洪将我们送至重庆西站,7:53的高铁准点稳稳开出,窗外风景飞快掠过,而心绪却一寸寸沉入内心深处:那片承载着母亲童年、青春和记忆的土地,我们来了!

下午两点到达南昌西站,再换乘14:47开往宿松的高铁,15:58,列车缓缓停在宿松东站。一路顺畅安稳,而我们的心却滚烫而激动——这是几乎三十年未曾触碰的根,是母亲生命开始的地方。

我们先在“宿松东站”的牌下合影,脚步急切地迈向出站口。眼前的场景让我们瞬间泪奔——远远的,几十位亲人聚在出口,手捧鲜花,脸上写满笑意和期待。他们不是迎接贵客,而是在迎接亲人。

在那群笑脸中,最让我们动容的是九十多岁的表哥善贶。老人满口无牙,却笑得像太阳一样,笑得合不拢嘴,那笑里有欢迎、有激动、有久别重逢的喜悦,也有他这一生对亲情未曾熄灭的盼望。他伸手来握,我们紧紧回握,上前拥抱,仿佛血脉在瞬间认出彼此,仿佛时间从未隔断过这份亲缘。泪水悄然涌上眼眶,那一刻,我们真正明白:原来老家从未忘却我们,只是静静地在那片土地上,盼着我们归来。

站在面前的三四十位男女老少,全都是我们的亲人。虽然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到这里,但那一张张笑脸,那一句句乡音,那份真诚的迎接,让我们在到达的第一刻就感受到——我们不是客人,我们是回家的亲人,是血脉与记忆的一部分。

几十年思念,1000多公里归途的疲劳霎那间化作欣喜与满足,这一日这一刻,我们回到了母亲的故乡,回到了家族的根。寻根之旅,从这一刻真正开始。

寻根之旅回到母亲的故土(丽景)

寻根之旅回到母亲的故土(丽景)

 

二、初见亲人:血脉的温度

侄儿石红艳热情地把每位亲人一一介绍给我们,他指着人群慢慢说道:母亲那一辈的亲人已先后离世,但母亲留下的血脉、情感与记忆从未消散。今天从全国各地赶来迎接我们的,有大舅家的两个儿子——善贶(今年九十岁)及其子女洪光、洪明、洪艳,还有两个女儿;以及善达表哥(八十九岁)及其子红亮、红斌。

二舅善享和他的儿子石坚因身体原因未能到场,但他女儿普西的儿子一家从上海赶来,还有石家的第四、第五代子孙也来了不少。红艳轻声告诉我们:明天三姨家的人也会赶来见我们。

那一刻,时间仿佛柔软了。只要我们踏上这片土地,家族的大门便自动敞开,曾经模糊的血脉轮廓突然鲜活起来,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像一串晶莹的珍珠,被温暖的手重新串连。

随后,我们接过侄曾孙们递来的鲜花,手心里捧着的是欢迎,是血脉,是穿越三十年的亲情。我们和石家亲人们一起站在宿松东站前合影留念,笑容与泪光在那一刻同时闪动,凝固成生命里不可磨灭的记忆。

 

三、踏上母亲的土地

我们终于来到了安徽宿松——这片孕育母亲的土地。这里有她童年的风,有她青春的河,是她离开时的故土,也是我们回来的方向。脚下是同一片泥土,耳畔是未曾改变的乡音,亲情依旧炽热,只是人已换,岁月走远。

心里涌上一种安静的力量:如果母亲在天之灵,她一定会微笑,她会看到她的孩子带着她的记忆回家,她会看到她的家人依旧相守、相亲、相认。

下午,侄孙们开着一辆辆轿车,载着我们驶入安庆市,安排入住刚建成一年的国际大酒店——希尔顿。站在大堂,我们心中油然而生一种难以言说的骄傲,为老家的繁荣欣喜,也为能够亲眼见证家乡发展而激动。房间舒适,服务一流,这份尊重与用心让亲情显得愈发沉甸而珍贵。

 

四、家族聚会:血脉的延续

夜幕降临,一大家子三四十人齐聚希尔顿的大圆桌。大厅灯光温暖明亮,三十多人围坐其间,气氛热烈而温馨。桌上的菜肴丰盛精致,带着故乡的香气与情感。大家举杯互祝,庆幸今日相聚。席间,红艳与我相继致辞,讲述石家故事,回顾家族荣光,感恩今日重逢,感谢亲人热情款待。我心潮翻涌,拿起话筒,缓缓读出准备好的讲稿。讲稿将附在文章下面。

 寻根之旅回到母亲的故土(丽景)



五、寻访故居与祖坟:根的方向

第二天清晨,天边飘着细雨。薄雾缭绕,山色若隐若现,空气里弥漫着潮润与泥土的清香,夹杂淡淡松香味。我们沿蜿蜒山路驶向深林,远远地,“石氏先贤墓园”四个字的牌坊在绿树间缓缓显现,心中一紧。石阶向上延伸,通往祖辈的静土。再往前,是一座气势森然的大墓,据说安息着石氏先贤。此刻,只剩青山松柏相伴,肃穆而安宁。雨水落在墓碑上,发出轻轻清脆的声响,山风拂过,天地之间仿佛只剩下我们与先人的对话。

 中午,我们在希尔顿酒店举行盛大的家宴。石家四十五位亲人齐聚,五代同堂,其乐融融。更欣喜的是,三姨妈一脉——张帅仲、张师民、张林若及其家人也一同出席,让这场团聚更加圆满。席间热气氤氲,笑语温暖。侄儿洪明、洪艳,以及我与弟弟胥华和丈夫王赣邻,依次表达对家族先辈的敬意与思念。王赣邻在致辞时特别提到,能成为石家女婿深感荣光,引得众人会心点头,掌声温厚而真挚。

午宴后,全体石家亲人齐聚酒店大堂,共拍一张宏大而珍贵的家族合影。五世同堂,四十五人同框,这不仅是一幅照片,更是跨越百年的血脉传承与家族荣耀的见证——一张真正意义上的世纪纪念照。

下午,我们冒雨前往母亲幼时生活的地方。侄孙开车沿乡间公路缓缓驶去,如今这里的生活已翻天覆地——平房小巷被高楼取代,农村公路通到家家户户,生活现代化。途经侄儿光明的建筑公司,墙上挂满奖状,公司运营井井有条。他的父亲,也就是我九十岁的表哥,仍能独自生活自理,令人敬佩。表哥孙女开饭店,年轻人积极向上,充满干劲。

车子驶入乡村,我们来到了母亲童年生活的地方。母亲曾居住的房屋早已不在,但我们仍在原地来回走动,仿佛能感受到她当年背书包、提便当,奔走在小巷间的身影。我心中默默说:“妈妈,我们来看你了。” 随后,我们去拜祭已故的二姨、侄儿的坟及其他先人墓地。鞭炮齐鸣,天地间雨声、爆竹声与山风交织,心中涌起深沉敬意与温暖——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家族根一直守望,记忆与血脉永不消逝。

 

寻根之旅回到母亲的故土(丽景)

六、告别与感恩:赤子之心

晚上,三侄儿及家人在当地酒楼为我们饯行。当地特色菜色香味俱全,大扎虾虽然昂贵,但也上桌。席间大家畅所欲言,仿佛从未分开。

第三天,我们启程回重庆,依依不舍。清晨,侄儿洪亮拿来了厚厚一本石氏族谱,详细记录重要历史信息:外公石经澜有二房,正房姚氏早逝,二房姓陈,共生育四子四女,我母亲是最小女儿石宣瑾。族谱还记录她曾在安庆六邑初中毕业。这些珍贵资料令人感慨,也希望永远保存下去,望石家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再见了,石家的亲人们,我们会永远铭记这次寻根之旅,它的意义深远。特别感谢侄儿石红艳的精心安排,你儒雅温和,没有你就没有我们顺利成行。家乡父老乡亲们,感谢你们的热情款待和深情厚爱,也欢迎来重庆做客——这座网红城市非常吸引人,更欢迎来加拿大玩,那儿也有许多石家血脉的人。赤子之心,永不改变。


石家寻根纪念致辞


各位亲人、各位乡亲们,大家好!

首先,我要代表石宣瑾的后人们,向在座的亲人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感谢大家的热情接待,尤其要感谢石红艳侄子,为我们的此行精心安排了一切,让我们倍感温暖与亲切。


今天,我们作为母亲石宣瑾的后代——儿子、三个女儿、一位女婿以及外孙女,一同回到母亲的故乡,踏上她魂牵梦绕的土地,寻根问祖、祭念先人。能够见到各位亲人,我们非常激动、也非常感动。感谢大家的热情款待,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家的温暖,也感受到石家血脉的延续与传承。


我们的母亲石宣瑾,1925年出生在安徽宿松。她年轻时勤学好问,在大学期间积极参军,投身革命工作。后来随部队到重庆,与父亲胥保三结为伉俪,生养了我们兄妹四人。母亲聪明好学,踏实敬业,为国家建设兢兢业业;她吃苦耐劳、无私奉献,为家庭倾尽一生。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也是我们永远的榜样。虽然她已离开我们多年,但她的音容笑貌与崇高品格,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今年,正值母亲诞辰一百周年。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我们回到了她日思夜想的家乡。母亲生前常常提起这里,说宿松是鱼米之乡,是她心中最美的地方。她思念哥哥姐姐,惦记亲人,也怀念家乡的山山水水。今天,我们终于来了——看到了她的家乡,看到了她的亲人们,也感受到了她曾经深深眷恋的故土。此刻,我们的心中充满幸福与欣慰。

我们深深知道:无论身在何处,我们的根就在这里——在这片养育母亲的土地上。


最后,我们再次衷心感谢家乡的父老乡亲,感谢大家的热情款待,也特别感谢石红艳侄子的精心安排。祝愿各位亲人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也祝石家子孙后代兴旺发达,枝繁叶茂,代代相传!


谢谢大家!


石宣瑾二女: 胥丽景



寻根之旅回到母亲的故土(丽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