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花果山:五十年后,我们来到青春发芽的地方(丽景)
标签:
知青上山下乡巴县仁流chuanyu胥丽景 |
分类: 丽景文集 |
2025年国庆刚过,我们原知青点的战友们提前相约——十月三日,一起回到五十年前上山下乡的地方:重庆巴县仁流公社新房大队的花果山。这个计划,是与当年的社青团支书周应伦早早商量好的。
十月三日,阳光温柔,秋风和煦。清晨,原知青场的“帅小伙”周涛开车,载着“老闺蜜”江晓蓉及她的丈夫周述虹,来接我和我的丈夫,一路驶向那片曾洒下青春汗水与希望的土地。
五十年前,我们在那里劳动、生活、成长;五十年后,我们带着白发与笑纹,寻找青春的足迹。
一路上,我们说笑、回忆,那些埋在岁月深处的往事一幕幕浮现——艰苦的日子、火热的心、纯真的梦想、倔强的坚持。车窗外,高楼林立、道路平坦、车流如织,与当年离开时的情景已判若天地。
约一小时车程,我们抵达天云山集结点,那儿的海拔甚至比当年的知青农场更高。熟悉的面孔早已在等待。九位知青、十一位当年的社青与乡亲、六名家属,共二十六人,相聚于此。五十年的牵挂与思念,在这一刻化作笑容与拥抱。
相聚如初,青春如昨
我们先游览了圣灯山公园。荷塘清澈,竹林轻摇,山风轻拂。知青们挽手漫步,五十年过去,依旧亲密如初。
范丽梅依旧高挑明艳,当年能扛八十斤煤上山,比“铁姑娘”还铁;周昕依旧干练聪敏,此次活动全靠她与周支书筹划操持;江晓蓉、张蓓依然温柔随性;周应伦支书仍旧风范不减,细致周到、组织有序;刘云智,当年的掌伙,如今仍精神干练、利落爽朗;陈昌林、罗勇——当年的果园技术员,如今依然深耕农业。
一张张面孔,一声声熟悉称呼,让岁月仿佛倒流。
午餐就安排在山上的一家农家乐,地道的川味,丰盛热辣。味蕾满足之余,往昔饭桌浮现眼前——那时最期盼的,是新米,是过年的大豆和纯猪肉。那香味,隔着半世纪仍难以忘怀。
饭后,我们换上周昕精心准备的纪念T恤——前印“50年再聚首”, 后印“那些年,我们在一起”。
红色的衣服在阳光下格外耀眼,仿佛青春再度燃烧。全体合影,将这一刻安放进岁月的长河。
重回花果山,重见青春之地
下午,周涛领车,带我们前往当年的果园。如今水泥路已通到山脚,虽狭窄陡峭,却稳固平整。
半山腰的花果山已显荒凉,昔日住屋消失不见,院坝草木丛生,梯土已被森林覆盖,偶尔能看到几棵挂果的树,似与我们默默相认。
一切景象都在告诉我们——时代走远了,青春走远了,而国家走出的道路,却愈加辽阔明亮。
曾经开山凿石、炸山修坎、种果树苗的日子,如今化作记忆。知青返城,社青各自成家立业。荒山不再是命运的全部,而我们改变的,不只是山河,更是人生。
站在花果山的平台眺望四方青峦,我们齐声喊道:“花果山,我们回来了!我们的青春永远留在这里!”
那一刻,眼中有泪,心中有光。
后记
难忘今宵,难忘战友。花果山,我们青春的起点——我们还会再回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