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2018年12月)
乍浦路桥
骑了共享单车,来到苏州河边,过了四川路桥就是乍浦路桥。
它东距外白渡桥248米,西距四川路桥95米。
上海开埠后,美国圣公会主教
蓬恩(文惠康)在此渡口之西建造过一座浮桥。1873年,将浮桥改为木桥。
1927年,木桥拆除,改建钢筋混凝土桥,以乍浦路路名命名。
据说,如果要选出一个拍摄地点来代表一座城市的话,北京就是角楼,而上海就是乍浦路桥。
这座桥是一个绝好的拍摄角度,被摄友们称之为“法师桥”。前有外白渡桥,后有陆家嘴的上海地标建筑,百年历史的积淀与对岸新兴的摩天大厦,值得驻足欣赏。
乍浦路桥是摄影爱好者拍摄上海夜景的一个著名机位,被人称为“法师桥”
南岸的哥特式教堂——新天安堂,有一种穿越到国外的感觉
从外白渡桥回看乍浦路桥
乍浦路桥是典型的欧式风情,与苏州河两岸的建筑风格很协调
***********************************************************************************************
外白渡桥
这是一个著名的地方,很多关于上海的电影里都有它的身影,它见证了上海的百年历史,让人们回忆着过去的美好时光。
外白渡桥于经历了三个时代的修建。
过去,苏州河近黄浦江的河口,一直靠摆渡过河。而且有好几个渡口,其中最靠河口的叫"外摆渡"。
1856年,英国人威尔斯在外摆渡的位置造了一座木桥,就叫"外摆渡桥"。中间设活动桥面,船只驶过时须起吊,这是第一代桥。
这座桥对外国人免费,对中国人则要收费,结果引起上海人民的反对。1873年,工部局在上游方向离"外摆渡桥"几十米的地方也造了一座木桥,取名"公园桥",供市民免费通行,所以市民又把它叫作"外白渡桥",就是不要钱,白渡。
就在这一年,原来那座"外摆渡桥"卖给了工部局后,被拆了。
1906年,为适应有轨电车的通行,工部局将"外白渡桥"拆掉建铁桥,并于1907年建成通车,它成为了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桥梁,由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主持修造,所有钢材料皆从英国进口,由英国工程技术人员完成整座桥梁的设计和架构。这是第三代桥。
在乍浦路桥上远拍外白渡桥
上海市区最大的一座钢铁桥。桥有二孔,共长106.7米
拉近来看
经多次改造,现载重为20吨,是上海标志之一
喜欢天上这点云,所以这个角度也要拍,注意看那箭头哦
这就是上图红箭头所指的字

目前的外白渡桥是第三代,1907年交付使用,其所有钢材料皆从英国进口,由英国工程技术人员完成整座桥梁的设计和架构,是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桥梁

2007年3月,当年设计外白渡桥的霍华斯•厄斯金公司,寄信到上海市政府,郑重提醒:“外白渡桥已经到达当初设计的使用年限100年,请注意大桥的维修。”
于是,2008年4月,外白渡桥除桥墩以外部分被从原处拆下,并送往上海船厂进行大修
在这方面,要向严谨的英国人学习
2009年3月大桥以原貌回到原地
经过修缮的外白渡桥,使用年限又延长了50年
桥的两侧设有木质人行道
为保护老桥历史风貌,铆钉、油漆等作为外白渡桥的标志部分都被最大限度地"还原"
为了保持老桥上的镶嵌铆钉的特色工艺,修缮工程负责部门特地从国内找来专业技术单位,共更换铆钉6万多个
********************************************************************
龙柱高架桥
在上海时,听说了龙柱的故事,于是前去寻找。
上海的高架立柱中,有一条"九龙柱"赫赫有名,说的就是延安路高架和南北高架交叉处的那根立柱。和其他柱子不同的是,这根立柱特别粗壮,柱子通身包裹不锈钢和铜制的龙纹雕塑,特别耀眼。传说当年建高架时,这里的桩怎么都打不下去,说下面是"龙脉",后来只能请高僧前来"驱龙",才得以成功。柱子包上龙饰,正是为了"压阵"。那高僧由于做了法事,请动了神灵之物让出打桩之地,道破了天机,不久就去世了。
这就是在延安高架路上的龙柱
这根顶梁柱支撑着上海最重要的东西向与南北向高架桥中心点
这根立柱,由于上方要支撑起两条高架,共四层路面,技术上要求非常高。按照设计,这根主立柱直径5米,在地下需要打36根钢管柱。每根钢管柱直径90厘米,长为64米。按照施工要求,这批桩基要打到地下60多米深处
接口处地桩上浇筑的巨大的七根圆型支柱周身,围上了白钢形成一个大柱,并装上了龙型纹饰,实际是九条张牙舞爪的龙形,当地人称〝龙柱〞
这个故事在上海流传很久,曾有该工程某技术负责人在报上辟谣说,全无此事,龙型的纹饰纯为市容美观而装置的。但谁也不信这些说明,若果纯粹是为了美化市容,上海高架路有不下成百上千个支柱,无一例外都显露着水泥混凝土的本色,唯有南北和东西高架路相接处下一柱妆以龙纹,并且是银底金纹的龙纹。这也是上海政府不得不留下的风水灵异铁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