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盈济堂中医馆
盈济堂中医馆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213
  • 关注人气:1,11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小宝带你读标幽赋 一

(2017-01-18 09:53:35)
标签:

转载

分类: 朱小宝的中医课

标幽赋一 开宗明义

朱春苏口述 朱晓迪整理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oIibmGq9XMRp1tUDg9TXjb1NbkkWmwIrlBDibP4hHFGde8iaM8jfE6dEraksenwVBjZSUuibUHX30fF4ZRut7qNsr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一" />


   随父针灸临床到现在也有十年的时间了,最早接触针灸呢,接触的就是针灸歌赋以及家父的临床,所以我对歌赋的感情是很深的,鉴于大家许多网友学针灸可能学的是咱们的统编教材,以及各种现在市面上的一些速学针灸之类的教材,我觉得针灸其实是有根的,如果说你摸不到它的根,摸不到它的脉络就去学的话,其实是有些事倍功半的,很费力气,所以说我决定在这段时间,把我所学过的大概十首歌赋一一地讲一讲,其实讲歌赋并不是说单纯地在讲歌赋,而是加入自己的临床,以及经验、自己的思想,依托歌赋的这样的教材,每一句读出自己的意思,大家觉得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可以采纳的,可以和我交流。

    针灸在内经时代是属于主流医学的,什么是主流医学呢,主流医学就是现代医学,不管是乡镇县市,以及北京中央这些大的医院都是以西医为主的,这就叫主流医学,在内经时代,没有仲景开设大方脉科的时候,针灸是属于这个地位的,然后从内经到清朝道光年间,禁止针灸入宫廷之后,针灸的根似乎就不是那么坚韧了,所以很多东西是遗失的,好在留下了许多歌诀和书籍,针灸最神秘的地方,也就是说它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手法,我偏爱手法,然后它的很多精髓都在歌诀里,歌诀一共有十首,我准备先讲第一首,当然今天不可能讲完,先讲三五句,虽然只有三五句,但是我觉得可以讲出我的对针灸的理解,而且不要小看标幽赋的前几句,标幽赋根本就不是什么入门的歌诀,它是一个针灸宏观的总括,而且它有许多技术性的核心全在里面,你读不到读不懂的,我点一下,大家可能就明白了。


   标幽赋是窦汉卿一代宗师撰写的,其实针灸自大方脉科出来之后,就丢失了它的话语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针灸是个手艺活,我的家乡是河北保定,上个世纪有一代针王,西北针王,叫郑魁山,他的父亲叫郑毓琳,父子二人是当时的针灸泰斗,北方的是郑毓琳、郑魁山父子,南方是陆瘦燕先生,还有海南的文介峰先生,都是当时针刺的泰斗,用一句诗来形容郑毓琳、郑魁山父子的针法就是:顽铁生寒热,就是说可以用针灸扎出寒冷和发热的感觉,这是非常难得的,我家也是保定,郑氏父子的老家是在河北保定的安国,我觉得学针灸以及针灸的渊源都非常有意思。


   标幽赋里面烧山火和透天凉的操作方式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我今天将标幽赋可能只讲三五句,标幽赋的前几句是: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这几句算是针灸总的概括,第一句拯救之法,妙用者针,无论是西医的手术还是西药还是中药的方脉这些东西,它都不是那么方便的,反而是针灸用起来是异常地灵巧和多变,我看过一篇报道,一个学生在火车上见到一个患者突发胸痛,中医上叫胸痹,当时列车广播问有没有医生,他去了之后就扎针灸,扎双内关,强刺激,内关属于手厥阴心包经,老太太就醒了,然后学生向乘客借了几根烟绑在一起,点着之后灸涌泉,把她的元气给敛回来,然后到了下一站停车马上去就诊,老太太的命被这个小伙子给救助了,这是用的什么?这就是针灸之法,所以针灸随时随地都可以。

    我这个人就喜欢玩耍,全国各地到处跑,以前人说是侠客携长剑而行,我是带着几管针到处跑,住青年旅馆,交朋友出去玩,难免遇到比如扭伤、咽痛、腹泻等各种不舒服,用针灸立竿见影,非常好,所以说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它的方便来说真的是非常方便的,还有就是说,针灸它的手法,像大家说的软铁生寒热这种技能,为什么我们失传了呢,因为针灸自古是一门手艺,手艺这个东西需要怎么传呢,父传子,师传徒这样一个过程,既然是传,就要口口相传,手把手地教,如果这些东西写出来,也就没有什么神秘性了,然而这些真正手艺人,其实他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很多扎针扎的特别好的大夫,甚至斗大的字都不认识多少,但是人就是扎得好,因为针灸就是一门手艺,但是后来搞方脉的这些医家都是学霸,读书又多,又能够钻研古籍,文笔又好,所以说针灸的话语权就被夺过去了。就像针灸有个迎随补泻,对着经络的循环方向来进行迎随补泻,其实这些东西是一个方脉医家写的,他是从《难经》上扣了这样一条来写的。其实在实战上讲这个方法扎是扎不出所谓的补泻的,但是当时我们许多的针灸大师,文化水平不高,或者有绝技的这些艺人,文笔更不好,所以说没办法去改正这些东西。


   直到窦汉卿,其实针灸甲乙经也是把《内经》《难经》的这些针灸东西做一个合集而已,并没有多大的发挥,反而是到了窦汉卿时代,他把针灸真正的才手艺和文才兼备的一代宗师,他把针灸的手法以及针灸的这种操作技巧以及在扎针之前、之时扎针的心态都已经分析得很清楚了,而且文笔又这么好,写出来的标幽赋,标幽赋我觉得我比《滕王阁序》背得还要溜,还要舒服,你真正懂他的一句话,整个针灸的脉络就能显示出来了,其实就是这样,你看,其实许多东西,它地下都是有一支支脉在走。

    在大的市场上走的全部都是很明显的东西。比如说中国的文学,中国的文学你说他真的是不是就像五四时代那会儿宣传的,大家都是那种义愤填膺。忧国忧民。我觉得那是一种焦虑,那是一种是被外国的西方文化进来之后导致的焦虑。而这种焦虑呢,我觉得是如果真的是小资学问的人,或者是真正有一定资产,有一定地位,有一定学问的人,他是不会有这种焦虑的。这个焦虑只属于某一个阶层的人,但是现在某一阶层的人,就是当时的激进的人掌权之后,他就会把他们当时的东西作为主流的文学。就像鲁迅,鲁迅的文章在当时并不是主流的,是小众的,真正主流的那会儿是鸳鸯蝴蝶派。大众文学就像大家喜欢读金庸似的,大众文学,它的消费量如果真的搞大数据去看,当时鸳鸯蝴蝶派的文学是非常主流的。

    反而鲁迅的文章只是小众的。但是在现代文学史上,基本上就把这段给抹掉了。大家都以为五四时候的大家的心潮澎湃啊状态啊全部都是那会的,那是一个特定时代出现的特定的文化!并不能代表当时所有的一个状态,其实这个东西都是有偏颇的,就像针灸似的,针灸,很多文章写的捻转补泄,提插补泻。还有说烧山火透天凉的。天地人三步的进退补泻,九六提插,其实都是人们在人云亦云。其实把这个写得越详细的人越不会扎针灸。针灸的精髓全部在歌诀里写着,他没有读到,所以他觉得这个事情,就是书上这么写的。其实歌诀里面有很多奥义,没有挖掘,拯救之法,妙用者针,这是第一句,我们说到这儿。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