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可以说是每年最难熬的时期了,小暑一过,三伏天要来了。那我们今天就一起聊聊三伏天与中医的话题吧。
问:“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数?
答:大家虽然经常说三伏天,可是却很少有人能够确切的说出每年的三伏天到底是哪几天吧。其实,要想计算三伏天,我们需要先知道中国传统年月日时的计算方法——干支。
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两组合就成为计时系统了,共60对,比如说今年就是丙申年。我们常说的生辰八字,就是你出生时候的年月日时的干支啦,共四对八个字称为八字,这就是题外话了。
三伏天呢,就是跟“庚日”有关。初伏、中伏和末伏分别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及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各10天(就是到下一个庚日的前一天为之),这就是三个“伏天”喽。
今年小暑就是个庚日,于是10天后的7月17日就是初伏第一天喽。古人曰:“凡暑气流行,自小暑至三伏”。即从小暑节气到三伏天,为自然界阳气最盛之时,亦为暑热最盛之际。
2016年三伏天具体时间:
7月17日-7月26日为初伏,10天;
7月27日-8月15日为中伏,20天;
8月16日-8月25日 为末伏,10天。
问:为什么叫“三伏天”呢?
答:中医理论是跟五行分不开的,这个大家都知道了,其中秋季属金,冬季属水,春季属木,夏季属火。于是呢,秋入冬,冬入春,春入夏分别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唯独夏入秋的关系是火克金,这样的话被夏天“克”的秋天是不敢轻易出来的,就需要“潜伏”过渡一段时间,经历“伏天”沟通
夏秋之间关系,能够沟通火、金关系的必然土啦,故而三伏天也被称为“长夏”。
也就是说,夏天的燥热只有经过土气的含藏才能够迎来秋天的凉爽。所以,伏天时期地表湿度变大,能吸收更多的热量累积在地表层,副热带高压的下沉气流,阳光辐射地面等等,这些因素造就了伏天潮湿闷热的“桑拿天”气候,不过换个角度,这些也是有利于“火入土而生金”的过程的。这就是三伏天的独特之处。
问: “三伏天”这么热,注意点啥?
答:切勿过食生冷,伤了胃气。很多人都收到或转发过这样的一条消息,就是说“三伏天”不要吃冰镇的食物,要喝热水,可以逼出身体的寒气等等。虽然这条消息是有一点夸张,也有一点绝对,不过其基本的道理还是靠谱的。
脾胃为人体化生水谷精微的重要脏器,中医称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本”,即根本,本源。小暑节气过后,就进入了长夏季节,长夏与人体的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炎热夏天,人体的阳气都浮于肌表,所以体内的阳气是相对不足的,古人云“春夏养阳”即是此意。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天气炎热,人们多喜好生凉饮冷,虽可解一时之暑热,但却更伤脾胃之阳,脾胃功能受到影响,不能正常运化人体的水谷精微,进一步导致食欲下降,胃部饱胀,甚则大便不成形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三伏天是引火入土的过程,天人相应,那么人的身体里面也必然会法天地而出现类似的过程,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任务最重的就是本身属性为土的脾胃了。可是此时天气潮湿闷热,人们多不喜饮食,脾又最怕潮湿,所以脾胃的负担本身就已经很重了,因此才会有“苦夏”一说。如果此时再吃可以加重脾胃负担的冰镇的东西,那确实会给身体带来不小的伤害。
所以在三伏天尽量不吃寒凉油腻的加重胃肠道负担的东西。不过,如果想要将身体的陈寒“逼”出去,光做到禁食寒凉还是不够的,就需要配合一些诊疗过程了。
切勿运动过量,耗伤心气。心静自然凉,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对应五季,即夏季与人体心相应,易出现与心相关的病症,所以夏季人们应该注意护好“心”,既要从心理上尽量地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如心烦、生气懊恼、躁动不安等,另外一方面也要注意夏季不要过度的运动,因夏季气候炎热,容易汗出,再加过多运动,导致人体的汗液大量外流,《黄帝内经》中指出:“汗为心之液”,以免更伤心阳,且“气随津脱”,当人体大汗淋漓时,人体的阳气也是随着汗液外泄,更易加重气短、乏力的症状。若心火较旺,可适度选择苦瓜、苦菊,莲子等清心火的食物。
问:“冬病夏治”是不是可以开始了?
答: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而三伏天又是一个最旺盛的阳气转入收藏的过程,所以此时正是利用天地旺盛的阳气祛除体内寒气,调整阴阳平衡的时候,这就是“冬病夏治”的理论依据啦。
不过,大家还是要在中医师的建议下,根据病症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来进行治疗,无论是穴位药物敷贴、内服中药,还是针灸拔罐刮痧等等,都需要选择真正适合自己身体的方法,而不能追赶流行。
冬病夏治中最具代表的就是“三伏贴”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正规中医院或门诊,经过对身体详细的诊断之后,选择合适的穴位、合适的中药进行敷贴,而且只要开始了就一定要坚持下去的。
简单来说,“冬病夏治”就是一种合理借助天地之势的方法,希望大家能够好好利用好今年的“三伏天”哦。
转自:《中国家庭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