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
(2014-07-28 12:55:10)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记
一直觉得,《爸爸去哪儿》这种节目会是非议比较少的。星爸、萌娃,再加上亲情牌,即使不给“爸爸”和节目组面子,也得给说话软言软语的娃们面子不是。所以当这周某天早上习惯地刷微博,睡眼朦胧中发现跟多多有关的那个热门话题的时候,还是有些无法接受,实在不明白到底是什么事儿能够让那么多人对一个八岁的孩子说出那样的话。虽然当时就知道节目完整播出后也许很多人会后悔或是倒戈,但还是觉得这样的事儿对于一个八岁的孩子过于残酷。今早再次刷微博的时候专门关注了下热门话题,果然风向变了,赞赏多多的成了大多数。不禁感慨,一件同样的事儿在不一样信息量的情况下,就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真实永远超过你的想象啊。
第一次明白真话不等于真相似乎是初中的时候吧。那时一个广播剧让我印象深刻,是关于争夺抚养权的。妈妈在法庭上举证了很多爸爸照顾不周的事情,爸爸说了很多自己对孩子好的事情。可是法官希望听听孩子的意见。那个睿智的孩子是这样回答法官的:妈妈说的那些事儿都是真的,可能感觉这样的爸爸是一个“坏爸爸”。可是爸爸说的另外一些事儿也是真的,这个“坏爸爸”也许就会变成“好爸爸”。其实爸爸没有他自己说的那么好,不过也没有妈妈说的那么坏。那时的电影电视剧虽然已经摆脱了二元化的表达方式,不过好人坏人还是很容易辨别的。所以,这样“不好不坏”爸爸的冲击对当时的我还是很大的。
不过这样的冲击还是无法跟看到《射雕英雄传》中丐帮大会那一节的时候相提并论。杨康是很聪明的,避开了同样聪明的黄蓉,而是询问木讷老实的郭靖。全部都是真实的事实,可是郭靖承认的真相跟听在丐帮群雄耳中的“真相”差了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儿,丐帮的帮主接班人稀里糊涂就成了杀害前任帮主的罪人。于是慢慢地就懂得了一个事儿,最可怕的谣言根本不是完全的谎话,而是夹杂真相的谎言,因为谎话经不起对质,其中的最高境界就是完全的真话通过隐瞒和拼接,结果跟真相相去甚远。俗话说“耳听为虚,不过“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啊。
《爸爸》事件的真相只要播出就会水落石出,多多只要等到周五就可以“洗刷冤屈”。可是,这个世界上更多的事儿却没有这么简单。时间、空间、资源、阶级、性别、国籍、文化、知识储备等等都会成为我们的障碍,限制我们认识宇宙、地球、自然,甚至是我们自己的全貌。既然我们都无法认识自己的全貌,我们怎么能够理直气壮地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品头论足。网络更是提供了一个平台,对于任何事情,任何人都能够肆无忌惮地发表评论,表达观点。被一个预告片左右或许只是生活的一个小插曲,不过真实生活中如果还是如此“随意”的态度恐怕就不是很妥当了。相信这样的事情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件,只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意识到,有的时候探究真相不仅是对别人负责,也是在对自己负责。
今天看完新一期的《爸爸》,突然又想到一个问题。多多是一个八岁的可爱女孩儿,所以整个事件一开始我的天平就是偏向多多的,相信有所谓的“真相”存在。试问,如果事件的主角是一个我没有多少好感的人,我能不能一开始就公平地看待这件事情,而不是跟着其他人一起吐槽;再进一步,如果事件的主角是一个我的仇人,一直都看不惯,欲除之而后快,我还能不能冷静地分析前因后果,希望得到真相。说实话,现在的我根本没有那个勇气说我一定可以。想通这一点后,心就是一沉。如果说本来各种限制下,我们已经无法窥得世间的全貌,如果再加上本身的好恶和内心的偏颇,我们岂不是离真正的真相越来越远。那我们言之灼灼的那个所谓“真相”究竟又有多少可信度呢?也许知行合一,不仅因为“行”了以后才能更加深刻地“知”,也是因为“行”了以后才能毫无预设地“知”,起码会少一些偏心吧。有的时候,我们不是在寻求真相,而是在寻求符合预期的那个可以带来安慰的“真实”。
在求“真”的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路漫漫其修远”啊,须“上下求索”。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