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药象品悟课》第七课:黄芩

(2013-07-04 09:10:55)
标签:

健康

坤鹤百草堂

李玉宾

中药

中医

分类: 《药象品悟课》李玉宾

1、观形色

《药象品悟课》第七课:黄芩

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矮小,药用部分为根。叶子两两对生,对称整齐,茎很直,是一种流通、舒展之象。花小,淡紫色。黄芪地上部分瘦小,根茎粗大,从整体看是偏收藏,但收藏这股气本身是比较容易流通的。

黄芩切片为淡黄色。黄芩如果长得年头较长,其根部中间就会枯萎,形成空洞,又称枯芩。年头比较小,中间没有空洞的,称为子芩。临床用的黄芩,以枯芩为佳,枯芩质地相对比较疏松,气比较松散一些,寒性没那么强。

2、药气分析

黄芩比较苦寒是很好的清火药,但其苦味不像黄连那么沉重,气也不像黄连那么重浊。黄芩虽苦寒,但药气清淡,气偏于在上焦起作用,尤其善于清肺火(上焦郁热)。

3、临床应用

苦味药又比较强的收藏的力量,下行,当上焦气郁化火的时候,需要一种力量带动气向下走,此时,黄芩为最佳选择,因其轻柔,流通性好,既可以带动火气下行,又不至于消耗阳气。若火气很重,需要紧急降火的时候,需要用天花粉。

火气大时,可用子芩,火气小时用枯芩。一般用量3-6克,个别情况下用到12克。脾胃阳虚的人,用量要少。过量用清热药,易留淤。

苦寒药都有收藏之性,就会引起气的郁结,所以,久用或重用苦寒药常常留淤。相对其他苦寒药来讲,黄芩留淤力量小一些。

不管黄芩、黄连、黄柏,其色均为黄色,中土之色,色黄味苦的药可以入湿气弥漫为病的环境,气场与病气相通,更易达病所,善治上焦湿热。

上焦肺部痰湿郁热较重的时候,用黄芩最合适,若单纯上焦郁火,燥热的时候,也可以用黄芩,但最好配合滋养阴津的药,如百合、麦冬等。尤其是阴亏的时候,如果不用滋阴药,效果只能缓解一时,不能有效降郁火。火气下降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苦寒药的向下降的作用,再就是要有载体,要用一种阴柔的药作为载体。若为湿热,有湿又有热,直接苦寒降火即可,将火气拽下来。若本身阴亏,火气又重,就不能只用苦寒药了,要加润养的药。气的流通是阴阳和合,不是单纯的阴或单纯的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