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皮革奶的品牌恐慌

(2011-04-23 09:52:24)
标签:

品牌

品牌营销

品牌种子

皮革奶

蒙牛

有毒

港澳奶荒

李尚谋

财经

本文已被《销售与市场》(3月)食品版刊登
 
  ( 摘要: 在中国市场似乎没有什么底线不可以逾越。近期死灰复燃的“皮革奶”丑闻,又为经历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大病初愈而信任脆弱的中国乳业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企业不尊重消费者,消费者必然还以颜色。这不,内地消费者大批 ...)

在中国市场似乎没有什么底线不可以逾越。近期死灰复燃的“皮革奶”丑闻,又为经历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大病初愈而信任脆弱的中国乳业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企业不尊重消费者,消费者必然还以颜色。这不,内地消费者大批量跑到香港、澳门“打酱油”去了,由于数量之多、动作之大,致使“港澳奶荒”,让人惊讶不已!这事儿,怎能不羞煞内地乳品企业?

首先,皮革奶事件再次证明,品牌的本质是认知。品牌的生杀大权在互联网环境下越来越被消费者掌握,无论对于一家企业还是一个行业。仅仅是源于农业部下发的《2011年度生鲜乳制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其中提到对皮革奶的检测样本要求,就引起对乳制品行业皮革奶的质疑,而且这个质疑竟然迅速引起各地的新闻跟风报道成为行业热点、社会热点,在兔年伊始给本来就笼罩了耻辱悲催的乳制品行业第一记重拳。乳制品行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健康营养,历经10年的努力好不容易培养了国人喝奶的习惯,却在很短的时间就告诉人们喝中国奶会有很大问题,这个要命问题分别被糊精奶、三聚氰胺奶、皮革奶等进行深刻诠释。而还在传统品牌建设思路上的乳制品企业,依然在自顾自的层层包裹,做自己的品牌。市场竞争三阶段,第一阶段竞争在工厂里,看谁的效率高;第二阶段竞争在市场里,看谁的渠道好,广告猛;第三阶段竞争在消费者心中,看谁是消费者心中的那个答案。我们更多的企业还停留在第一、第二阶段,对品牌观念没有根本的转变。要想完成行业的救赎,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其次,国内乳制品市场的格局短时间难以改变。国外品牌奶粉占据主动,甚至完成从高端到中低端的全面覆盖,请问国内乳制品企业的出路在哪里?凭借奶源优势资源优势,本土乳制品行业本来有可能占据领先地位,甚至也一度形成这个局面,但可惜在有利的局势面前,三聚氰胺马失前蹄,要命的破绽一出,行业天平倾斜,洋品牌不断调整产品线,抢占原先被国产品牌控制的中低端市场,甚至在渠道上也完成二三线市场的布局。美赞臣、惠氏、雀巢、雅培等国外品牌的溢价能力通过提价淋漓尽致地得到体现。因此被媒体称为这背后隐藏的真相是,洋奶粉已经逐步掌控了我国奶粉行业的定价权。对于只生一个的宝贝孩子,人们心目中已经形成“买国外品牌质量有保证,钱可以多花一点”,所以国内乳制品企业和行业必须回到营销的本质,也就是产品和服务本身,把那些眼花缭乱的营销奇招高招炒作转化为品牌认知后的真正体验。

再者,国内乳制品企业和行业的应对乏力。品牌种子理论强调无公益,不品牌。公益不仅仅是捐建希望小学,各种慈善捐款,更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承担公民责任,注重环保,尊重消费者,维护诚信的商业价值观念,真正让人们去信赖你。国内乳制品企业必须敢于去面对,敢于去担当,承认过去的错误对消费者的伤害。在皮革奶的恐慌中,我们常说是危机也是机会,自然会有人脱颖而出,从技巧的原则来讲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呢?为什么没有人自信地为自己的努力和改变而发出声音?真正的广告不仅仅是换漂亮的LOGO,不仅仅是在电视上地铁里户外大牌上宣传你近乎完美的产品,还是消费者内心能感受到的担当和承诺!品牌种子理论强调持续生长,只要是一颗健康的种子,顽强努力地生长,浇上一盆脏水也不太要紧,谁能不犯错误呢?至关重要的是,这个时候技巧层面不能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所有的技巧方法都停留在市场份额市场销量的目标上。相反缩减市场规模,然后再能够严格质量管控体系下再次站立。但关键是你拿出真诚的态度,推出举措维护保证你的品质。没有人会相信广阔的大陆市场会靠从港澳去抢奶粉解决问题。无论是奶粉还是其他的什么,仍然需要靠我们自己重拾信任,解决问题。

今天,我们所谓的品牌基础仍旧很脆弱,路还很长,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地理解品牌是什么,品牌建设究竟如何进行。

品牌是品质的基础,是消费者心中的预先购买,是消费者心智中对优质产品的认知和信赖。只有真正的品牌才能持续生存。因为消费者掌控未来,消费者信任并且选择的是真正的品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