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明,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高中物理特级教师。
职业感悟:成功的教育=爱心+责任+智慧
教育主张: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因人施教,发展个性。
科研方向:全脑教育,即“开脑矿,练脑能,强脑力”的实验与研究。
人生自省:海纳百川,何故?低也!
面向未来的“实验”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孩子管不管都会长大,但怎样成长才最有价值?
国家要“全能儿”,家长要“高分儿”,孩子要“好玩儿”。怎么办?
教育痴迷者陈玉明的脑子里装了一堆问题和想法,有的是宏大的人生命题,有的是追寻梦想的灵光一现,有的却是细节繁缛的教学实践。
“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北大附中重庆实验学校的教育思路颇有些“母体”北大的范儿,更接近于教书育人的本质。潜心“布道”的校长陈玉明,试图让孩子们成长得“健康、快乐、阳光、向上”,也希望家长们对他和北大附中的执着探索,“今天别骂,将来也别骂”。
在这个物质极为丰富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越来越浮躁的社会环境,让孩子们吸收了不同以往的“养料”。
优越的物质条件带来苦乐观和价值观的扭曲,单亲家庭诱发爱的缺失。学校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有爱心、有责任、有智慧的老师,给孩子补“钙”,补“水”,补责任心。
爱心、责任、智慧是北大附中学校选“师”的条件,教师从教的准则,也是学生成长的追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单单只有爱,教育也不能成功。教育的方式、手段、时机倍加重要,这是立于爱心和责任基础上的教育智慧。
“人们只知道有金矿、银矿,却不知道还有一个深不可测的、比金银更宝贵的‘脑矿’。21世纪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使‘脑矿’得到最有效、最充分的开发。”当代基础教育“活化石”、著名教育家吕型伟的“点拨”,让开发“脑矿”成为北大附中的新“实验”。
基于脑、适于脑、利于脑,这么多年来,由医学实验推衍而来对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应该用到教育中,使学生在“识脑”的基础上,学会“护脑”、“用脑”和“开发脑”。“脑科学”应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理论指导。
“饮食要从脑营养入手,提倡‘三餐两点’。课外活动、教学活动要符合脑规律,尊重脑科学。语言、抽象思维等由左脑管辖,艺术、形象思维等则由右脑支配。”“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全脑教育研究与实验”总课题组专家成员,陈玉明的另一重身份,让他对全脑教育有另一番认识。在他看来,推行“全脑教育”可以扭转应试教育将右脑闲置的“资源浪费”。
不过,要改变现状却并不容易。在某次考试中,面对一道关于“三角板转动”的试题,所有孩子都埋头在草稿纸上画图,却没有人拿起手中的三角板进行实验观察和思考。这种“弃物穷理”的思维定势,让教了30多年物理课的陈玉明非常痛心。
提倡“全脑教育”就是要摆脱思维惯性。遇事先弄清是什么,再想清为什么,最后再决定怎么做。
从北京奥运到广州亚运,从民族运动会到深圳大运会,北大附中的学生每年“模拟”一场体育盛会已成惯例。学生通过翻资料,读历史,看人文,寻风俗,……充分发挥“全脑”思维,了解、想象、揣摩、扮演各代表队,将体育盛会办成文化盛会。
“全脑教育引导孩子以积极的思维方式和阳光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可以有效防止孩子心理问题的出现。”在北大附中,要求表扬和奖励要及时,批评和惩罚要滞后。每个孩子都有着取之不尽的丰富“脑矿”等待着开发。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北大附中200多人的教师团队,“根据需求开课,分类分层教学,培优扶差促中,发现培养天才”。着力解决“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因人施教。
为了确保因人施教的“全脑教育”在北大附中不是一个理想化的乌托邦,学校从全国甄选优秀师资,并对其进行脑科学培训。今年,还请西南大学专门在学校开办了研究生课程班,为72名教师创造了进修提升的机会。
“全脑教育”的主体,即学生,则依靠“杰出青少年自我管理”工程,通过“成长手册”、“自我管理日记”、“大组会”等一系列创新的教育环节和模块,在学校的引领下逐步成为学习、成长的“主人”,奠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全脑教育就是解决思维方式问题,也就是境界问题。站得高,自然阳光普照。心境不高,当然灰雾蒙蒙。一个在饭桌上不受欢迎的孩子,在未来的人事关系中同样是不受欢迎的。”在提倡“爱心、责任、智慧”的北大附中,“大气”是孩子成长的最高境界。
“敬天爱人,崇德乐道”,“时刻与文明交谈,时刻与文明共舞”。北大附中从中国古文化中找寻经典,以儒家思想为主,道学、佛学辅助,淬炼“中国灵魂”。同时,通过与国外校长、专家交流,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美国四所学校的校长、加拿大两位校长、四川外语学院的外教纷纷走进北大附中课堂,以报告会的形式,给学生们输送“营养液”。
在“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教学中,儒家思想的传统根脉在孩子们心里延伸,爱心、责任的品行教育得到强化。每一个节日,学校会提示这个节日的由来,借此对孩子们予以引导教育。
母亲节时,北大附中的学生纷纷给母亲送花,做家务,写小卡片;劳动节,则由学生选代表慰问食堂的员工,给他们过节。“当这些孩子连食堂的员工、学校的清洁工、保安都尊重时,他们还会不尊重别的人吗?”陈玉明说,北大附中爱心和责任的传递,将品德教育变得不那么生硬。
“我也给自己定了目标,每个月见10位家长,约谈10个学生,与10名老师交流,进10个班,听10堂课。”陈玉明说,虽然如今全面推广“全脑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褒贬不一的争议,但是教师团队很认可、理解、接受、支持。而每学期三次家长开放日,和一次家长满意度调查,90%以上的满意率也说明了家长对这项基于脑科学,基于对孩子一生负责的探索的支持。
小学突出“爱”,以精品奠基;初中突出“会”,促成功发展;高中突出“要”,以多元出口。当学生爱学、会学、要学时,教育的智慧便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当学校被高看,教师被敬重,学生被赞扬时,这份“实验”也充分体现了价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