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日影︱时光印痕。 |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惟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
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周邦彦《瑞龙吟·章台路》
这是他抚今悼昔的光阴句读,字句间,深婉而凄迷,忧郁而沧桑。周邦彦作这首词时,时四十二岁,于绍圣四年(1097)重回汴京,故地重游,却奈何人景变迁,物是人非。心中那无限伤心事,波涛汹涌的倾泻而出。凄绝往事,又有谁听他诉说。
哲宗元祐二年(1087),周邦彦出任庐州教授(今安徽合肥),翌年辗转来到荆州。光阴变迁,时令徙转。元祐八年(1093)任知溧水县,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回京师,任国子监住簿。这十载光阴,新旧党争未已,而他却浮沉州县。仕途之事难以言说。今日,你可大富大贵,权倾朝野。明日,或许流落街头,身败名裂。于是,当他大起大落之后,于春光明媚之时再次回到汴京,睹景伤情。
这首词,周邦彦先从“章台路”入手,缓缓推出全篇。“章台路”,即汉代繁华的京城长安章台前的街名,后古人又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地。又有“还见”二字,词人别出心裁的用来引领以下五句,写梅、写桃色,写寻常人家,怅惘之情油然而生。盛年时,周邦彦以傲骨清绝的梅花自居,那时他风华正茂,身怀抱负,势必要大展宏图、鹏程万里。但仕途的颠沛流离与艰难远远超出了他所想象的那么简单。而今已是不惑之年,心胸虽然澎湃,但人已将迟暮,犹如那无人问津的梅花,褪粉凋零。
你说岁月无非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荏苒年光,人走茶凉,不过尔尔。但我们分明知道的是明明时光如流水不可挽回,却还强颜欢笑着痴念前尘光阴可回眸。他吟诗写词,记金戈铁马的红尘,笑看浮生若梦。他在旧时光阴里找寻那玲珑女子的倩影丽姿,想她的盈盈笑靥,念她的微言软语。
“同时歌舞,惟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于是,他又想起那个名叫秋娘的风尘女子,一生遭际令人怜。杜秋娘,唐代金陵鼎鼎有名的歌妓,生得是沉鱼落雁之美,会填词作曲,能歌善舞,可谓是才貌双绝。她的一曲《金缕衣》言近旨远,唱出了女子心中的豆蔻心事。为此,杜牧也作了一首名为《杜秋娘诗》的五言古诗来纪念这个灵秀女子。但在这里,词人以“秋娘”泛指的却是曾经第一次来到汴京时熟悉的娼妓。
光景依旧,可丽人不在。我四下打听你的消息,却始终无人知晓而今的你在哪里。昔年,花开之时,良辰美景之日,有你与我如胶似漆的赏月饮酒、耳磨斯鬓。如今,又是盛春,巧笑嫣然的你已经石沉大海,谁来执我之手一起纵情豪饮、东城闲步。
词中提到露饮,关于“露饮”,有露天宴饮﹑吃茶之解。但在这里意为露顶喝酒,属于宋时的一种习俗。那时,文人雅士们饮酒时都要将帽子与束发的头巾拿掉,这样方显出不拘泥章法形式的恣意态度。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九中有记载云:“‘石曼卿喜豪饮,与布衣刘潜为友。……每与客痛饮,露发跣足’”。
另外,词中的“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用典,化用了晚唐诗人李商隐《柳枝》诗叙中李商隐与柳枝的故事。“东成闲步”句化用了唐代诗人杜牧《张好好》一诗中的典故,借杜牧自比,以此表达心中涕零幽怨的怀旧心事。“事与孤鸿去”句也化用了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诗:“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喻指昔日吉光片羽的烟花往事已如云烟杳然无踪,而曾经那一份执念的深情,业已不复存在。而“前度刘郎重到”句亦是化用了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在志怪小说《幽明录》中所记载的关于东汉刘晨入天台山奇遇仙女的故事,笔墨巧妙,追忆往事,却犹如飘渺之境的仙女那般访人不遇。
离人的伤,惨淡的景,你凄然离去之后,叫我如何安稳度日。我本以为回归故里探春是一件赏心悦目的好事,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物是人非这一谶语。我与你邂逅时,你坐在兰舟上采莲而归,低眉浅笑。而今我策马重回旧地时,秋雨纷纷,柳絮飘零,是否昭示了离情别绪的怅惘之愁。罢了罢了。
再看这一阕《瑞龙吟·章台路》,造句奇妙,用时间对比手法化开情愫,宛如是用清隽情味与往事熬煮的一杯酒,用孤鸿、探春、风絮下酒,宿醉一场,忘却曾经的风流往事,忘却曾经念念不忘的那个女子。
周邦彦的这首《瑞龙吟》应为扛鼎之作,整首词尽显他“词家之冠”的大家名号。全词共分为三叠,一叠即一片或一段。第一叠叙写环境,旧地重游,彼年的欢声笑语浮现眼前,但今时的惨淡却又如过眼云烟。人去楼空,无限怅触。第二叠以“黯凝伫”为针,承上启下,轻描淡写的寥寥几笔便串联起了逼仄往事回忆中旧时青梅竹马女子的一颦一笑,跃然纸上,让人无法磨灭。第三叠为全词的中心,借今日忧伤抒往日欢乐,词浅情真,“探春尽是,伤离意绪”,深刻渲染点明了寻访旧人却不遇的伤感惘然情怀,词意缠绵而婉转。可以说这首词淋漓尽致的体现出了周邦彦词的特色,写景、叙事、抒情,情感跌宕,水乳交融。
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宋人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云:“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如清真之‘断肠院落,一帘风絮’,又‘掩重关、遍城钟鼓’之类是也。”又有近代夏敬观在《清真集》中评曰:“词中对偶句,最忌堆砌板重。如此词‘褪粉’二句,‘名园’二句,皆极流动,所以妙也。‘愔愔’、‘侵晨’挺接。末段挺接处尤妙,用‘潜气内转’之笔行之。”
泼一帧,韶华景。
书一阕,伤怀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