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一个德国青年与Chinglish的故事
文 范俊
Chinglish是Chinese和English的合成词,意思是中国式英语,也就是我们以前常说的洋泾浜英语。Chinglish的英语误用现象大量出现在中国在商场里的商品说明、公共场所的标识牌、公园里的提示牌甚至是路标上,引发了一些对中式英语情有独钟的老外四处收集,其中就有一位叫纪韶融的德国青年,以他的博客(Chinglish.de)专门记录我们城市的各种中国式英语。最近,他还把我与中国式英语的故事写成了一本书《Chinglish- Found inTranslation》。但是他表明:“Chinglish.de展现中式英语的美,是英文字典和中文文法结合的奇妙产物。这是热情的体现,不是嘲笑。”
开博记录Chinglish
在上海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纪韶融慢慢发现Chinglish英语误用现象在商场里的商品说明、公共场所的标识牌、公园里的提示牌甚至是路标上都能觅到踪影。因为已经学过一段时间中文,他没有感觉太多困扰,却被激起了的好奇心,于是他就开了这个Chinglish网站,专门展示Chinglish标识,标明“搜集”的时间、地点,以及自己的评论。同时,他还鼓励网友们发现Chinglish标识,拍下来发给他,于是,他的博客上有天南地北的Chinglish。地铁、公厕、绿地等公共场合的标识牌,饭馆里的菜单,是Chinglish出现最多的地方,这些生硬的、不地道的英语翻译,让老外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过在某些时候,他们觉得这是一种城市幽默,一道有意思的城市风景。因此纪韶融在博客醒目地注明了自己的意图:“这关乎热情,而非嘲笑。”
破译Chinglish密码
起初,纪韶融很困惑为什么没有人去校对一下很多在中国大街小巷的双语标识呢?有一天,他发现了一个秘密让他恍然大悟。他的一个中国朋友要纪韶融把其公司办公室的各种标识都翻译成英文。公司里根本没有专人负责这项工作,这个朋友是个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被同事们认定是英文最好的人,于是要他来翻译。所以他把那些需要翻译的标识,像“办公区禁止吸烟”、“请勿喧哗”、“小心滑倒”之类的语句发给了纪韶融,还对纪说根本不必太认真,因为公司里牌子的英文标识是不会有人去看的,再说,他的老板也根本就不懂英文。纪韶融认为这可能是造成那么多错误的根本原因之一。
纪韶融花了点功夫去追究Chinglish误用的原因,并在博客上提出与网友们讨论。各种中英对照的标识对英语的误用好几种。一种是很明显的,比如单词拼写错误,丢掉了一两个字母或者是误拼成了想像的单词。还有一种错误是因为字对字的“直译”,或者是用了快速翻译软件。这样翻译出来的英文,虽然每个单词对应的汉语字词都没有错误,但是整个语句却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像“The sea fucks goods”(海干货区)和“salty to fuck the peanut”(咸酥花生)这样的充满性意味的英文可不是恶作剧,但它们都真的出现在中国超市里。
而另一些中国式英语形成的原因可能更为复杂,最明显的就是中国的菜单。那些种类丰富、名称独特的中国菜是根本没办法找到恰当的英文对应的。譬如他和自己己本国的朋友们到中国餐馆吃饭时,最喜欢的餐前开胃活动就是几个人围在一起研究菜单,猜测“Rolling donkey”(打滚的驴:驴打滚)和“4 Glad Meatballs”(四个快乐的肉球:四喜丸子)究竟是什么东西。在四川饭馆,菜单上“夫妻肺片”被翻译成“man and wife lungslice”,着实把人吓得不轻,还以为闯入了食人国。还有一次吃饭,朋友把菜单上“童子鸡”的菜名指给大家看,旁边的英文是“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没有性生活的鸡),大家笑得当场喷饭。实在看不懂菜单时,他们就乱点一通,每次居然总会有意外发现的美食。
Chinglish会不会消失
当纪韶融离开中国之后,就把这件事托付给中国朋友,请他们在见到有中国式英语的标牌时也拍下来,让“Chinglish”博客不断得到充实更新。
纪韶融说过从拍下第一张照片的时候就知道,这些中国式英语终有一天会消失。它们就像是在中国国际化发展中沉积下来的语言化石,而他的博客就是陈列这些化石的网络博物馆。最近,他还把他与中国式英语的故事写成了一本书《Chinglish- Found inTranslation》。随着北京奥运的临近,全中国,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掀起了学英语的热潮,懂英文的人越来越多,这样的不规范用法也就越来越少。中国政府也已经开始花大力气规范公共场所的英文标识。北京已经出台了餐饮业英语的翻译标准,还规范了路标的书写。
这的确是一件好事,可纪韶融有时候又会担心,中国式英语中那些充满创意和趣味的中国翻译方式,是不是也会就此绝迹了呢?“扔掉所有有中文特点的英文有些可惜。”纪韶融说,“哪一个国家能说准确的英文呢?美国人和英国人交流时,也经常有互相不明白的时候。那种国际经济英文,就是由很多国家的元素组成,不用最地道的英文,而是他们都能听得懂的英文。”
纪韶融(Oliver Lutz Radtke),德国人,曾在中国留学,做过自由记者,通晓德、英、中三种语言。他用照相机和文字为中国式英语建立了一个“网络博物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