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朦胧诗,那一群忧伤峻峭的翅膀(之7)

(2012-07-29 16:10:25)
标签:

杂谈

分类: 崛起诗评

发烧的中国为什么偏偏选中了诗

——朦胧诗,那一群忧伤峻峭的翅膀(之7

 

   这么多年,我常常想:当年发烧的中国为什么偏偏选中了诗?

   当中国走出深渊,重新复苏之际,它可不可以选择戏剧?选择小说?……

   如果不是《今天》,不是诗,而是一篇又一篇曲折动人的故事……如果当年恰巧出现一批俄罗斯作家群那样卓然兀世的小说家部落……如果恰巧出现一大批像莎士比亚一样悲欢离合的戏剧……历史不是没有这样的可能。一个大悲、大喜、大愤、大动的荒诞年代,几亿人同感、同情、同命,任何一种文学形式走俏,我是说“任何一种”——都具备超额诱人的理由。

 

中国人和诗的关系不一般

   惟有诗,才可能在中国连绵数十年热潮不绝。

   这是地球文明罕见的文化奇观。寻其源流,我发现,它绵延的根须可能一直追溯到华夏民族几十年的文化断裂、几百年的愁辱、几千年的炼字敲句……中国千年古老的诗传统,是这一仿佛命中注定之路的、惟一固执而强悍的向导。

   中国人与诗歌的关系,太不一般。几千年里,诗成为国家文学之首,成为文人的基本训练与日常习惯,甚至成为一种全民化的文字图腾与艺术宗教。在古代,诗词的传播,不止以审美方式,更以幼年识字教育的方式,直接侵入一个人最初的母语记忆。慈祥的古典诗歌传统,虽然帮不了人们任何忙,但她像一位坐在远方的老奶奶,不断把绵绵絮语讲入了后来者梦中的酣声

 

五味杂陈的诗之受虐地

   朦胧诗至今已历30多年。我偶尔涌起的青春记忆仍然无法抵消内心的沉重。

   一根孤独的火柴,曾不可思议地擦亮了中国的夜空。而天光大亮后,真真切切的视野却反而令人倍感无聊。笑嘻嘻的金钱年代,连天才也淹没于滚滚红尘与油腻腻的游戏之中。疯狂的车头,已呼啸冲过了后现代消解价值的冰冷极地,而却把封建沉沦、资本上升、复兴启蒙等沉重使命留给了慢吞吞的车尾。

   这种受虐,是我们肉身的无奈与尴尬,或许却属于精神的幸运。尽管诗多年一直辜负着一切。

   汉字,无比丰富。生存,五味杂陈。我们仍在经历奇特年代。脚下,仍是人类最佳的文学受虐之地。

   今天的现代诗,似乎已流落于自由无羁的街头。但它曾冲击过的那架沉重的文化机器仍固若金汤。它只是偷偷沉默着。只要灌注燃油,它会突然起动--整体的、固有的中国文化,其实一直对现代诗冷眼旁观,阴森地保留着长久不散的批判特权。

   我惟有向时间致敬。向那些朦胧的人致敬。

   即使被起歪了绰号,但我们还是继续把它叫做“朦胧诗”吧——想起北岛一句话:“历史就是充满了误解,就像给牲口盖上一个戳一样。”

 

2012-4-3 深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