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中国诗歌版图(之21)
甘肃。兰州—1986:
这个掘墓人就是徐敬亚
1986年8月,在甘肃召开了一次大型诗会。我第一次到兰州。从机场到市区70公里的秃山,印象深刻,寸草不生。
兰州也是《崛起的诗群》受难地。由于我那篇文章,《当代文艺思潮》承受很大压力。见了主编谢昌余、责任编辑管卫中。他们都说,现在形势好了,再给我们写一篇吧。
从兰州回到深圳,我一直忙现代诗大展。《圭臬之死》11月才写完。我按约发出。没想到,这一篇又惹了大麻烦。
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贺敬之“在作家、评论家、文学编辑座谈会上发表长篇讲话。他在最后谈到培养接班人时说:我们培养的有的不是接班人,而是掘墓人。他说,那个写了《圭臬之死》的青年,就是我们的掘墓人嘛。这个掘墓人就是徐敬亚。”(王燕生忆文)
大官发怒,指名道姓,声色俱厉。《当代文艺思潮》立刻停刊!那些年中国起伏曲折的文学生态,由此可见。
有一件小事,我一直记得清楚。当时没高速,从兰州到敦煌要车行3天。清晨起得早,大家全没吃早餐。破旧大巴停在一家热气腾腾的小店,诗人们全部钻进店寻食。但那家店只卖面条。滚热滚热冒着热气。有的人买了,吹着气刚吃一两口,司机就不停按喇叭,只好放下筷子,眼睁睁离开。
当所有人眼巴巴回到车上时,我最后一个上了车,手里端着一碗热面。大家很惊奇问你怎么能这样。我说,很容易啊,我问店里连面条带碗带筷子一起买多少钱?他们说两角七。我就全端过来啦!人们齐说,深圳人就是有气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