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妮:《崛起的诗群》前言

我目睹了这一切。
这一行行用手写下来的字,以及这些字背后交错起伏冥思苦想的人群。中国十年的社会、艺术和诗。
曾经生动而尖历的一切,退到我们生命的背后,灰暗无声了。粗大的艺术之风吹过,历史再也不会恢复原状。今天,可能会有人说,那里是一杯清澈的水。整整十年的波澜之后,水终于静止在那儿,好象又单纯又干净。
l979年,在中国东北,吉林大学文科宿舍阴冷潮湿的走廊里,徐敬亚急匆匆交给我一本油印刊物,封面是很蓝的。他突如其来的兴奋没法不让人感到唐突。他说:你看看这些诗,应该马上看。那是一本《今天》第三期诗歌专刊,其中有后来常被提到的《纪念碑》、《一切》等。
不久,徐敬亚开始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奔走如飞地写,这就是本书中最早的那些文章。他的那种强横和自信,让班里那些沿着厚厚的文艺理论专著抄笔记的人们不由自主地不解和恼火。直到后来,我才更清楚,他是克制不住那种巨大的冲动而匆匆动笔的。徐敬亚永远没有顾及左右的能力,他以为感染了他就能顿时感染全世界。
后来,我说他:你这些文章只能读一遍。
他说:每个人都读一遍就够了。
倒回去想,万事多么简洁和明快。现代艺术在中国的萌芽,使一个人在几小时之间找到了他一生中最可能倾心的东西。它握紧了他真诚和敏锐的直觉,足以使他干脆不去留意强大地屹立其后的泱泱时尚。他无视着游戏规则。
狭隘地说,我们曾经走过了这块国土上,多么喧哗、多么漂亮的一天。即使,它们只是一些弯曲无声的汉字,即使时过境迁,它已经减褪了那部分闪烁在表面的光泽,即使以后的窗外宁静如同一块柔软的绸子。
宽阔地回头,中国现代诗十年的兴起、发展,只是飞机舷窗下一缕正在飘离着尘土的云。忽略蝇头小事,忽略萦绕左右的有形状的物质,忽略急功近利的心态,忽略在龌龊生活中深陷不拔的一缕缕好人和坏人,忽略站在昨天热烈太阳下面的那个自己。人类如果能够摆脱这种一天一天饮食起居的迂腐模式,十年十年地生活,有五十个十年,世界将多幺爽朗通达。
有的时候,读书令人沮丧,它诱使人沉浸于过去。而我们值得喜爱这个世界的唯一原因是,每一天都在改变。
时间使我们有所庆幸,我们还有足够的生命,用来注视中国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舒展,十年再十年。投身其中,是我们心中远远未尽的选择。我们还将不断为我们自己的优美而激动,而平静。
被人所遗留下来的东西永远是不完美的,艺术的桌面幽远无垠,我们企及不到它。
自己痛苦着涂改自己粗陋的边缘。对于徐敬亚,对于我们为数不多的真诚的朋友,语言冰冷孤傲,艺术一文不名,内心的远方,足以使我们感觉到丰盈满足。其余的,都可以拂袖而去了。
对于有些人它永远是净水。
对于有些人它永远是浊水。
王小妮
1989.3.6早晨
徐注:这是王小妮为《崛起的诗群》一书出版时写的《前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