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足球看台阅读比赛板凳徐敬亚杂谈 |
分类: 日常笔记 |
【徐敬亚08笔记】之四
诗评家与足球
徐敬亚
在我上大学的年代,中国足球曾经成为穷学生们深夜上街游行的一次借口。美妙的3:0,令我们举着燃火破扫帚的手微微颤抖,连路边冻白菜身上的草席们也被点燃,科威特人给我们满腹牢骚的神经注入了一针发疯的兴奋剂。
世事桑沧,如今在中国,足球已经沦为一种深深失望的讽刺,甚至成为某种不可救药之物的代名词。
令人可悲的是,足球的堕落可能意味着全民意识的某种下滑。球技越发平庸……心理防线一再崩溃……黑哨与阴暗内幕频起……俱乐部与足协一筹莫展……
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在这一片下降的熊态中,我们的足球评论水平却牛气飙升!正是文化,正是衣冠华美的西式文化名词装饰了一切。请看:
踢球,不叫踢球——那叫“阅读比赛”!
评球,不叫评球——那叫“拷问当下”!
后备,不叫后备——那叫“板凳深度”!
看球,不叫看球——那叫“见证历史”!
词语的魅力真是无穷,几字之差,水平陡异。土里土气的主持人,顿时深沉不已。百米见方的青草烂泥球场,似乎一下子变成古今争斗的巨大舞台。指古论今,哲学阐释——臭袜子与脚趾甲们的撕扭都仿佛一古脑进入了人类文明的滚滚长河了。
说出天花儿的事,其实也还是原来的事。
比如踢球者,纵使你变成了球星,变成了足球先生,变成了超级巨星……你还得用脚踢球。只要一下场,你立码就是板凳一条。
这,其实挺像写诗。诗人并不是一个职业,更不是一粒长期有效的药丸。而读者,不过是整个社会全部人群的另一身份。他们的脚也会踢球,他们中也有高手,他们安静地坐在看台上,不过是验证你是否是个真诗人的巧妙方式。
诗评家,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款款出场了。
由于仿佛命定的身份,由于恰逢花里呼哨的年代,诗评家们神色格外盎然。那幽如枯井般的深度,那如锥似电的目光,天然属于这些艺术宠儿。正是他们,从满脸肃穆的欧罗巴带回了一支支鸟语般的“芦笛”。什么“阅读比赛”、“拷问当下”、“板凳深度”、“见证历史”所包含的文明,已经成为他们当然的财产与书写专利。他们跑进场地。他们身着黄衫。一迭半红半黄的小牌和几张即将记录号码的可怕白纸在他们手中若隐若现……他们,并不代表肉体,也不代表生命。他们带着上帝一样的指令,代表着几千年的文明审判,要“拷问当下”了。
大牌球星,迈着迟疑的脚步,正在向他们发出微笑。二流试训者、合同到期者、黄牌在身者,已经诈做假摔,准备向他们弯下双腿了。
“轰!——”……“下去呗!下去呗!”看台上忽然大哗。观众们正在发出人浪。在看台上,“板凳”的“深度”深不可测。“板凳们”不愿意见证这样的历史,他们也要“拷问当下”了。
其实,看台上的每一个座位,都包含着尊严,也暗中包含着对每场球、每个球员的评价要求。球星们的诞生,正是由于无数看台上眼睛的决定。
我说过“把批评家还原为一个普通的读者”、“让批评回到民间”——一点也不包含对批评的藐视。足球界把踢球、看球都说成阅读,足见“阅读”之深奥。我只是想说,请批评们安静地在看台上坐下来,咱们大家一起阅读吧。
把前面所写的全部文字看了一遍,觉得挺好笑。一个与足球观感并行的建议,不知道为什么写成了这种寓言与嘲讽的语感。绕来绕去,挺酸挺臭,可以看出文字这种东西的可怕。算啦,也不再更改。诗歌之球永远在踢,请大家坐下好好看球吧。
2008-2-19 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