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豹.人.家园

(2012-07-12 20:07:27)
标签:

华北豹保护

猫科动物保护

远东豹

印支豹

印度豹

分类: 大猫日记

http://s14/middle/532406c8gc4a135c5d2fd&690

当我听说山上发生山火的时候,心里不禁咯噔一下。山西晋中庆城林场已经忙得不可开交,在这个干旱的季节,发生山火对林场来说真是要命的大事。而更加糟糕的是,这个火看来就在我们安装相机的地方。

不过事实上这场山火没有我想象得那么严重。当我到了山上后,只是看到几个地方在冒着青烟,而我们的机位也都没有受到影响。但山火毫无疑问会给当地的豹带来另外一个影响:救火的这几天山西省各地林场一共组织了2000多职工、森警和群众上山救火,而一条过去幽静的山间小道也因此而变得尘土飞扬、人潮涌动、垃圾满地。这一切都在将豹和其他动物驱离此处,好在火很快被扑灭,山中又恢复了宁静,只是多了一些道路和沿途的垃圾。

http://s4/middle/532406c8gc4a135388503&690
夏季的太行山里,溪边聚集着大量的蝴蝶

这些年来我总在想,到底现在这个世界对动物而言是在变好还是在变坏。很多时候我觉得似乎是在变好,豹子的数量似乎在增加,对森林和动物的保护不管是在观念上还是在行动上都在增强;而另一些时候则会感觉是在变坏,栖息地面积似乎正在无可逆转的减小。这一趋势在中国随着对GDP和民众生活质量的追求还远未达到停止或者减缓的程度,总是还需要有更多的路要修、更多的矿要开采、更多的旅游区要被开发。

但感觉是不准确的,数据才准确。事实就是,从2010年到2012年,在山西晋中地区我们所监测的地方,有三条样线上豹的记录数量在降低。虽然这两年我们对山西晋中地区太行山区豹种群的监测力度略有下降,但几条主要样线上的相机却依然在工作。当我逐渐意识到这两年这几条路线上的豹的活动频次的确在下降后,就开始琢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我并不认为这里的豹是因为偷猎等因素而消失了。事实上庆城林场对林区的管理是严格的,此地严格执行禁猎禁牧,我在这边的山里从未见过套子和夹子,只在去年见过一次电网(当然这个更恶劣),比起其他很多地方而言这一地区的动物是相对比较幸福的。这一点从我们的监测情况来看也可印证:兔子、狍子、野猪等大量动物习惯于白天活动,而在北京,这些动物几乎都是晚上才露面,因为它们怕人。

http://s11/middle/532406c8gc4a134d336aa&690

http://s4/middle/532406c8gc4a134ceb3b3&690
这次我在山西山里作业时,看到两只獾子。
其中一只一直跑到我脚边来,当时我正坐在树下吃午饭。
下面是该地的机位2012年拍摄的画面,野猪、狍子、豹猫和豹都从这里走过

那么,导致豹活动减少的真实原因究竟何在呢?我推测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成年豹的正常扩散。之前曾在该地拍到两只成年公豹结伴而行,可以推测是刚成年的豹,而随着它们年龄的增大,便逐渐离开此地去开辟自己的领地了。事实是这两年我在监测数据里再未见过这两只豹,依然逗留于此地的似乎是另一只公豹。二,环境的改变。这三条样线基本在这一山地中连续分布,形成一个T字,覆盖面积约15平方公里。而T字中的这一竖,也就是前文提到过的“豹子小道”,是在周边几公里以内较为宽阔、平坦,并且到达山梁较近的一条主山沟。2010年的时候,林场在这条山沟里修建防火通道,使得山沟内大量树木被砍伐,环境改变较大。2011年初在沟里还能看到豹的脚印,而今年我再去的时候,一堆豹粪都未见到,之前豹挂爪的树也不复存在。

http://s7/middle/532406c8gc4a1a0e758a6&690
红线即为“豹子小道”,如今这里已是豹踪难觅,只剩大量的兔子和雉鸡活动频繁

http://s11/middle/532406c8gc4a136048eca&690
远方的山梁依旧,但山谷里却已成为开阔的大路,一直通到了山谷尽头

下面为大致处于三条线交汇处机位拍摄的爱打滚的豹子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是两个原因的综合作用,使得这一地区豹的活动频率在降低。事实上在这么大的范围内,有一只常驻的公豹是合理的。但问题是即使是这只公豹,其活动也不如09年到10年的时候多,也就是说这片区域可能已经从主要活动区变成活动边缘区。如果事实真的如此,那么人为因素导致的环境改变则可能真的是改变该地区豹活动规律的重要原因,无形中合适的栖息地又减小了一块。

这里就引发了一个复杂的问题:动物保护究竟怎样做才能产生实际效果?现在环保意识正在社会层面上不断地推广和增强,这是好事。但我有时候很悲观地觉得这种社会环保意识似乎对于一些亟待保护的动物而言没什么实际作用,很多动物可能根本等不到全国以保护动物为核心、大力保护栖息地的那一天(这一天真的存在么?)。举个例子而言,现在很流行的一句宣传语叫“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可能对某些鲨鱼来说是这样,但对中国很多其他正在迅速消失的动物而言,其灭亡的根源却与买卖没多大关系。比如豹子偷吃了牛,农民因此而下毒报复;再比如已经消失的白鳍豚和正在消失的江豚。

同样的观念也适用于一些民间的狩猎行为上。偷猎固然是不对的,尤其是一些以批量商业买卖为目的的大规模下毒、电网等盗猎行为更需要禁止和打击。但除了这些极端手段之外,民间广泛存在的打猎行为只是自古以来山民们狩猎习惯的延续而已。为什么在过去这种狩猎没有导致动物种群的濒临灭绝呢?我认为根本原因并不出在这些山里人身上,而是出在外界——文明在发展,对于物质生活改善和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需求直接导致自然资源被不断开采和改变(这里不能简单地说破坏)。修路必要么?是必要的。开矿是必要的么?也是必要的。同样,开发旅游、发电、木材……这些都是这个国家以及人民生活发展所需要的,同时带来的就是野生栖息地的逐渐破碎化,这又直接导致栖息地里动物种群的萎缩——一个规模不及过去百分之一的种群,在面对与过去类似的狩猎行为时,自然变得弱不禁风了。从这个角度而言,去山上清理一些夹子和套子,带来的正面作用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就被一条新修的公路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所完全抵消。

在这里,宏观的社会因素起到的破坏作用远大于一些微观的经济因素。

因此,在环境已经是如此现状,究竟什么手段才真正能够起到保护动物的作用呢?宣传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但显然不是短期能见效的手段;一张好照片、一段好的记录视频,或许能唤醒很多城市民众心中的保护意识,但不幸的是,很多野生动物的生存和这些被唤醒的人没有多少关系,一个北京写字楼办公室里小白领的动物保护意识醒不醒过来对一只海南的长臂猿而言根本无关紧要。就好像我再关心北极熊其实也不能帮它们解决些什么生存问题。你说让我减少碳排放?嗯,我看完一个纪录片的时候可能会这么想一下,但第二天我可能就忘了——少开一天车而减缓地球变暖,这对我而言实在不是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更不要说后面的能保护北极熊了。

华北豹也是如此。栖息地的破碎化是豹、野猪、狍子以及其他野生动物面临的最大问题,而这个破碎化却并非是因为有意破坏环境而导致。在工业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在栖息地已经不可逆转地逐渐变小的今天,到底怎么做才能降低人类进步对动物的影响呢。我观察了这几年,感觉真正的解决办法还是要来源于科学调查。

http://s14/middle/532406c8gc4a135902add&690
华北豹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强,但如果环境因素改变过大,例如路上完全丧失了隐蔽,那么它可能也会承受不了

就拿修防火道来说,这本不是一件坏事,是为了保障森林的安全而实施的举动。但如果防火道影响到了豹的活动规律,那么可能这个好事就有不好的影响,成为一种破坏栖息地的行为。怎么解决呢?实际上并不难:如果对豹的活动规律以及对环境的挑选有足够的掌握,那么就能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比如什么地方不适合修防火道,防火道应该绕开那些区域,等等。

再比如修路,很多时候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道路的修建是无法避免的,而这些道路又势必将会切割原有的连续的栖息地;那么怎么在修路的同时尽量降低对野生动物活动的影响呢?如果事先知道一些动物主要的活动通道,那么在这些地方通过修建一些模仿自然环境的涵洞、天桥等措施,或许就能够降低修建道路对动物的影响。实际上动物对于环境的改变是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的,只要我们在改变环境的时候考虑到动物的适应能力并因此而做出一些改变即可。

很显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对动物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单纯地反对修路、开发环境很多时候并没多大意义,毕竟谁也没有理由去阻止老少边穷地区群众去改善他们的生活,也没有理由反对国家的进步——我们今天能够坐在空调房间里上网进行各种批评也是源自这种进步。但我们至少能够做到通过充分调查和了解自然,从而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以使得自然生境的改变控制在动物们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在这一过程中,动物活动规律的科学统计和在执行过程中的科学指导是最根本的因素,这取决于科研机构、保护区、动物保护组织以及热心民众的实际行动。事实上我发现林业系统的人员是非常乐于看到和接受这些建议的。长期以来庆城林场包括晋中林业局对三北猫科在当地的华北豹调查一直大力支持,提供了诸多方便,此次我在山上偶遇正在指挥救火的林场和林业局领导,谈起华北豹的调查和保护他们也很赞同我的一些想法,并且让我协助他们加大在当地进行动物保护的宣传。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科研工作做得越到位,也会对保护区的建设越有价值。只有对当地的动物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够在反对一些开发项目的时候做到言之有据。凭心而论,现在很多地区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对自然过度开发,确实是一种令人痛心的行为,形成一个良好的栖息地需要数十年上百年,破坏它可能只需要几个月。

http://s9/middle/532406c8gc4a19f2fe578&690
北师大冯利民博士在云南拍摄的野生印支

http://s2/middle/532406c8gc4a22be76411&690
北大孙戈博士在东北拍摄的野生远东豹

有时候,这种破坏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一个旅游区被开发出来,开发者可能并不知道这片山林里有什么,而去游玩的人在赞叹山清水秀的同时,也不知道有多少动物将永远从这片山林中消失。从这个角度来说,倒是环保宣传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前不久我在微薄上发了些关于保护华北豹的言论,有评论说自己是首次知道中国还有华北豹——这真让人心痛。我个人认为从现存栖息地和野外种群数量的角度来看,中国老虎的前途已经非常悲观,但豹的前景还是存在一丝光明的:豹不需要老虎那么大的栖息地、公豹之间更加和平、对食物的适应性也更广泛。更重要的是中国四个亚种的豹(远东豹、华北豹、印支豹、印度豹)中至少有三个亚种都还有一定的野生种群存在,野外保护并不是无从下手。拿近几天东北地区传来的虎豹的新闻来说,新闻里没有细说,而很多人也都没有意识到:现在全世界远东豹的数量也仅有230只(俄罗斯统计数据),而俄罗斯远东地区东北虎和远东豹同域分布,远东豹由于受到日益兴盛的老虎的生态挤压而很难发展起来。但在中国,由于森林里缺乏梅花鹿、马鹿等大型猎物,且栖息地质量远不如俄罗斯远东地区,因此东北虎野外种群很难发展起来,这就给远东豹种群在中国境内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事实上如果保护手段得当,让远东豹的野外种群迅速扩大起来、最终使得全世界的远东豹种群摆脱目前的极危状态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同理,山西、河南等地的华北豹种群、云南等地的印支豹种群、西藏地区的印度豹种群都还存在较大的保护空间。但现状则是除了华北豹、远东豹在国内有一些调查研究外,其余两个亚种的豹几乎都是空白,科学保护就更加无从谈起了。

http://s7/middle/532406c8gc4a1642f13c6&690

http://s1/middle/532406c8g7a101edeb100&690

http://s8/middle/532406c8gc4a134e31f87&690

http://s11/middle/532406c8gc4a1366f8eca&690
豹不像老虎那样过于依赖大型猎物,对野兔、獾子之类的小猎物有更好的适应性

我在四川的时候,几个人聊天。一直从事动物保护工作的一个老兄说:一个山里面要是没有野生动物,就没了灵性。而我认为,缺乏了大型猫科动物的山林,则不是一个完整的山林。豹,这种进化完美的猛兽是将成为中国生态多样性的名片、还是将步老虎的后尘逐渐淡出于我们的视野?一切都还不晚,只要我们有所作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