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百里-2010.01.15考察记录
(2010-01-25 15:21:56)
标签:
华北豹三北猫科研究所野生动物考察豹猫金钱豹山西环境保护 |
分类: 大猫日记 |
http://s12/bmiddle/532406c8t7d80faba4a8b&690
视频整理中,不日即上
今年的冬季格外寒冷,不知这气候到底是在变冷还是在变暖。寒冷的空气为华北带来了罕见的大雪,不但让我的车掉进了山沟,也让华北豹在山西的家园白雪皑皑。
2008年12月4日至6日,我只身来到山西榆次,和三北猫科的弟兄们一起前往J-YC-YC-B/C/D三个样线,检查了自动相机的工作情况,那次也正赶上寒流侵袭,山里寒冷的天气让我刻骨铭心。而今年的寒冷似乎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我做了相应的准备,于2010年1月14日前往山西,开始了4天的旅程。
这次的目标是距离C样线(也就是09年6月去的那个地方,豹子小道)不远的两条样线,分别命名为J-YC-YC-E和J-YC-YC-F样线,而这两条路线之间也只间隔2-3公里,分属两条大的山沟。这两条样线是老王特地给我留下的,原因是...比较艰苦。所谓艰苦,一方面是因为09年冬天下了很大的雪,山里积雪很厚路不好走;另一方面是因为路很远,林环说E样线的长度是来回70里,当时我就无语了……
这次同行的还有中国文化报的记者老卢,他在虎年想做一些相关的选题,因此来和我们一起体验一下考察生活。老卢是文化人,平时也不像我们满山乱窜,这次虽也是踌躇满志,但我们都有点担心累着他。
14日中午,到达榆次,4个人吃了4斤饺子,下午前往目的地。在路边一个村子里安顿下来,村支书和老王关系很好,对这事情也比较支持。林环去把永蛋接了过来,我们就在这地方吃了晚饭。晚上我们睡在一个大通铺上,没有暖气,村支书给我们准备了几个电取暖器,倒也还不错。
15日考察记录
天没亮就出发(以下图片均可点击放大了看)
15日凌晨5点我们起床,外面一片漆黑,鸡不鸣狗不叫。今天上山的是我和林环、永蛋、老卢四个人,老王腰疼,去和村支书办别的事去了。山里都是积雪,而且表面都已经冻硬,不少地方结了冰比较滑,以往进沟去车能进很远,这次不行了,只能靠腿走。吃了些早饭我们就出发了,大约6点半左右,我们到了车能到达的最后地方,然后步行进山。林环背着准备替换用的电池和卡以及一些工具,永蛋背着干粮,我背着相机和一些自用的水和干粮。此时天仍未亮,四周山谷里一片寂静,只有远方偶尔传来几声犬吠。积雪在脚下咯吱咯吱地响,永蛋用一个头灯来照明,雪地的反光使得我们能够很轻松地行进。一路话不多,眼看着东方的天色渐亮,四周从漆黑转为灰白,然后山披上了淡淡的绿色,最后,天亮了。
其实这次没那么冷,山西的温度比北京高一些,也就零下4-5度的样子,而且不刮风,天气也很好,太阳出来后我就觉得有些热了。这次为了防寒,我穿了EWECS冲锋衣(山寨的,质量还行,就是洗了表面起泡,干了就还好),这玩艺儿自己带了抓绒,我里面又加了个抓绒,再里面是拓跋营出的L1鸟眼透气保暖内衣(美军把着装分为7层,从L1到L7,还是比较有道理的,因此我也参考了一下)。下面则比以往多加了条抓绒裤。另外我还带了件超轻的羽绒服备用,后来证明是多余了。去年来的时候生生走烂了一双靴子,今年就穿着DANNER的登山鞋(号称美军在阿富汗也喜欢这个牌子)来了,为了防雪还加了雪套。事实证明这样的装备挺合理,防寒够好,鞋里始终保持干燥,身上也没有过多的汗水积存。以后我得想法子给他们几个都弄一套。我这些加起来也没几个钱,可以给一些同好一个参考。
http://s14/bmiddle/532406c8t7e1fe4dc727d&690&690
有人给拍照就是好,我终于也上镜了。拍摄足迹
照片必须让镜头垂直正对足迹,避免照片扭曲
http://s10/bmiddle/532406c8t7e1fe6971209&690&690
这就是足迹
http://s3/bmiddle/532406c8t7e1fe6f291c2&690&690
还有血迹
7点半的时候,我们在山谷岔路口的沙地上发现了几个非常新鲜的足迹。开始永蛋以为是豹猫的,大家过去看了一下,这几个脚印尺寸不大,步幅也比较小——但还是比豹猫的脚印要大。林环觉得是豹子的,永蛋又仔细看了看也觉得是豹子的——那么可能是头不大的豹子。拍照测量数据后我们继续向右沿着山谷前行,一路上偶尔还看到雪地上有几处新鲜的血迹,同样大小的足迹又发现了一个。林环说豹子可能就在我们前面不远处。这道山沟比较长,我们往里走了很远后,大约早上8点半左右,才到达了第一个相机安置点。然而,见鬼的事情发生了:相机丢了。真是很杯具的一件事情,一方面是丢了相机,谁知道里面都拍了些啥,更重要的是,居然这么深的山沟里也有人进来,不是好事。
进山前老王的意思是:看看情况,是否干脆把沟里的相机全都转移到梁上去。对于民间关于豹子“冬走梁夏走沟”的说法老王有点怀疑,一是因为之前的调查表明夏季在山沟里豹子的踪迹也不算多,二是09年几个样线上的相机也证明无论什么季节,在山梁上拍到豹子的几率都会更大。于是我们几个商量了一下,干脆把这个沟里的相机都给拆了,全部往山梁上转移。
http://s7/bmiddle/532406c8t7e1fe7bc0616&690&690
这样子的冰瀑很多,很好看,但很不好走
http://s10/bmiddle/532406c8t7e1fe5a2d6a9&690&690
我们踩着积雪,在山沟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
http://s5/bmiddle/532406c8t7e1fe4fb0c14&690&690
冰上行走有点累
http://s2/bmiddle/532406c8t7e1fe528def1&690&690
踏着雪上山就更费劲
http://s9/bmiddle/532406c8t7e1fe7e9c9a8&690&690
翻越冰瀑,老卢奋力爬上一个台阶
然而到梁上去就意味着爬山,爬山就意味着累……我恨自己的体重。由于我们基本是从山的阴面往上走,因此积雪比较多,浅处约有30公分厚,深处几可没膝。雪地行走,大腿肌肉一直在用力,在爬升的时候就特别费劲。再加上本没有路,我们是从灌木间奋力辟路前行,地面一些石缝之类被雪掩埋,往往一脚踩空……时而有冰瀑拦路,没有冰爪就只能绕开行之。林环和永蛋走惯了山路还好,我主要是体力不济,走起来脚下感觉倒还能行;老卢就惨点,没走惯这样的路,加上是一双新鞋(临时在老王那里找的军靴)不甚合脚,因此格外辛苦。我们一行四人(不是师徒四人)一路行来,终于在接近正午时分上得梁顶。
翻过了梁便是南坡,积雪早已化尽。此时约11点半,正午的阳光虽然偏南不在头顶,但依然暖洋洋的。我们在几块岩石旁安顿下来,开始吃午饭。山顶上风有点大,因此坐下后不久身上的热气消散,没有挥发出去的汗水便让人感觉还是冷津津的。我们的午饭是面包和火腿肠,还有一些永蛋家自己种的苹果。走了5个小时,早饭早已消耗干净,此时我们都已饥肠辘辘。
http://s11/bmiddle/532406c8t7e1fe5ef339a&690&690
http://s4/bmiddle/532406c8t7e1fe8919fe3&690&690
1月15日的午餐
吃饱喝足后我们便在原地休息。眼前是苍翠的山谷,虽然远方的山峰早已失去绿树的点缀,但至少眼前的群山依然被油松所覆盖。夹杂在松林间的各种落叶乔木现在显得光秃秃的,林间的底层植物此时早已只剩下干脆的荆棘枝条,地面的白雪很清晰地映衬着墨绿色的油松树冠。我眯着眼睛享受着冬日的暖阳,把衣服裹紧,冰冷的山风似乎也失去了那种锋利……然后我居然睡着了。
没睡多久,不远处一阵嘈杂的鸟叫声把我惊醒,是什么动物在接近我们么?
中午12点多,我们收拾东西,准备沿着山梁寻找一些好的机位,把带来的几台相机和刚才在沟里回收的相机都安置在梁上。其实这也不是纯粹的山梁,我们此时的高度距离山梁还有几十米,但这是一条比较明显的自然形成的路,应该是动物活动比较多的地方。刚走出去没有几十米,我低头在摆弄相机,林环在我后面,永蛋在我们前面突然站住说:“什么叫声?”我抬头看看,啥都没听见。永蛋说:“是老豹子的吼声。”老卢也说听见了。我看看林环,他一脸茫然,显然和我一样啥都没听见。
于是他俩继续前行,我和林环站在山路上,林环指着对面的山崖对我说:“这就是老豹子最喜欢的地形,上面的小断崖底下是很好的潜伏、栖息所在,豹趴在那里,可以居高临下地监视着整个山谷的情形。一旦下面出现狍子、野猪、獾子甚至兔子的行踪,豹就会从缓坡上悄悄潜行下山,捕捉猎物。”我遥望着对面的山,看不见任何风吹草动,但我知道有只豹很可能就在不远处的草丛中注视着我们。
http://s8/bmiddle/532406c8t7e1fe60db427&690&690
我和林环走在后面,对面的山峦阳坡就是豹所钟爱的栖息、狩猎场所
http://s2/bmiddle/532406c8t7e1fe6694741&690&690
我们所处的地方就是个山台,像我们一样,豹趴在这里
就能清楚地察觉对面山坡和下面山谷中的任何动静
http://s6/bmiddle/532406c8t7e1fe91afaf5&690&690
这个狭长地带处于阳坡,很温暖
http://s6/bmiddle/532406c8t7e1fe8ed3655&690&690
而上方则是山梁往下的垂直分布
http://s4/bmiddle/532406c8t7e1fe8bf6023&690&690
冬季,对面阴坡上林中的景象一览无余
一路走去,这条路实际上是山梁往下一个垂直分布的底端,山由此形成一个台阶,这块平坦的突出再往下就是下山缓坡。这个平缓的狭长地带基本全都朝南,很暖和,也很适合于动物栖息休息,但唯一的问题是可被用来安置相机的树木比较少,而且动物很容易从旁边绕过去。我们沿途寻找合适的树木,在这个区域安置了4台相机。然后我到处巡视了一番,试图找到一些足迹,但除了一个兔子洞外什么也没发现。
我们在山梁上逗留到约2点,然后就原路返回了。下山的时候绕了一下,去回收了另一个山坡上的相机,这样一来下山的路就更难走了。回到出发点时太阳已经西斜,金灿灿的夕阳洒在山谷里,山谷里弥漫着淡淡的雾气,静谧而又神秘。
晚上还是宿在村子里,手套湿了,抓绒帽浸透了汗水,鞋子的表面湿得够呛,不过里面没事,雪套上沾的雪也融化了。我在炉子旁把这些东西烤干。晚上没什么事情可做,电视也没有,而我的感冒还没好透,林环也感冒了,我们早早地便睡了。老王已经带着老卢回榆次城里了,老卢第二天要赶回北京。虽然他很累,但是看得出来他对这次体验之行还是很满意的。永蛋说第二天的路上雪更多,不过路没有今天这么长。
下一篇:16日的记录(对内容长度有限制,只好发两篇了。)
以下是15日拍的一些照片:
http://s8/bmiddle/532406c8t7e1fe5569e27&690&690
这是第一个相机
http://s13/bmiddle/532406c8t7e1fe57525dc&690&690
有人能拍下我工作的英姿,感动啊
http://s14/bmiddle/532406c8t7e1fe5d0a93d&690&690
http://s16/bmiddle/532406c8t7e1fe9a43b7f&690&690
相机的位置必须低一些,因为动物们都是四角着地,比较低
http://s12/bmiddle/532406c8t7e1fe9767d6b&690&690
下山基本就是半走半滑地下去
http://s3/bmiddle/532406c8t7e1fe948b572&690&690
这台相机就是记录了豹猫一家生活的那一台
http://s15/bmiddle/532406c8t7e1fe836025e&690&690
互相帮助上山来
http://s14/bmiddle/532406c8t7e1fe8083f3d&690&690
这条山沟里完全没路,怎么好走就怎么走
http://s2/bmiddle/532406c8t7e1fe78e42b1&690&690
有时候沿着冰河走一大段也没法子
http://s14/bmiddle/532406c8t7e1fe76fbbdd&690&690
这是狍子的粪便
http://s8/bmiddle/532406c8t7e1fe6c4bc87&690&690
冬季相对好一些,树枝不算太碍事,夏季这样的地方简直没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