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一次进山考察华北豹(三)

(2008-07-13 15:23:48)
标签:

金钱豹

豹子

环境保护

旅游

猫科动物

山西

豹猫

华北豹

野外考察

杂谈

分类: 大猫日记

J-YC-HS-B

  6月6日清晨,走出门外,空气清凉而潮湿,山脉被薄薄的雾气所笼罩。路边一只小狗溜达着走过来,在我们的车旁边嗅来嗅去,屋檐上小鸟一边跳来跳去一边啾啾鸣叫,它们总是比人起得更早。

  我们收拾停当,又吃了两碗热腾腾的面条(真是感谢永庆的媳妇了),随即出发前往J-YC-HS-B点。这个点距离大本营距离相当之近,近得让人诧异,原来豹的行踪已经就在村子口了。

  从村子里开出没多远,切诺基停在林场简易的木栅栏大门前,从这里开始我们就进山了。在管理处林环下车和看林人聊了几句。一只年幼的小白猫叼着一只小老鼠从我们旁边跑过,到院子里去享受它的猎物了。大松看林环一时不会上来,就开始跟我说起J-YC-HS-B点的典故。这个点是这么多年下来三北猫科总结下来的最有价值的点之一。这个地方是一条很深的山沟,说它有价值是因为这个山沟里面植被保存的非常好,动物种类和数量都很丰富,最关键的是十多年来固定有豹的踪迹在这里出现。这次我们要去看的就是年初在这里发现的挂爪和粪便,另外考察一下是否有新的痕迹出现。

http://communion.yidaba.com/pics/communion/20080706/f016794742913fcf4bdf69fa82d6e6f7.jpg

http://communion.yidaba.com/pics/communion/20080706/7d2854fadb17cb0b2f57a648a496374f.jpg
许许多多的环颈雉

林环上车后我们继续前行,刚进山路边有一些农民种植的花卉。林环说这个地方还是会有一些打猎的人进来,主要是在冬季。没走多远,林环突然停车,指着前面让我看。前面不远处一只漂亮的环颈雉安详地站在一个土坡上,笼罩在清晨的暮色中,顿时能让人感觉到荒野的生机。接下来简直就是奇迹了,约1、2公里的路上我们连续看到了10多只环颈雉,均为雄性。林环和大松都说真是难得,很少有这样的情况。估计是昨夜下雨的原因,环颈雉都跑到开阔地上来,享受一下清凉的早晨。除了这些美丽的雉鸡,还有不少松鼠和野兔在路边跳来跳去,此地生物的丰富由此可见一斑。

  经过一座残破的寺庙,我们的车停在一片空地上,接下来我们将沿着山谷走进去。我明白了为什么大松说我会在此大开眼界:在1公里左右的距离上,有4处明显的分属于不同猫科动物的挂爪痕迹,一堆完整的成年豹的粪便。这些痕迹都是今年2月份在此地发现的新鲜痕迹,这说明冬季这些猫科动物会扩大觅食范围至非常接近人类活动区域的地方。有两处树挂爪痕较大,能清晰地看出树皮被爪子深深地嵌入,距离地面的高度也较高,而有一处挂爪则分为上下两层,较低的距离地面只有3、40公分,高一些的则接近1米,且抓痕也不大一样,考虑到留下痕迹的季节因素,估计低处的为豹猫所留,而高一些的则是豹留下的。粪便则很能说明问题:里面全都是成年野猪的粗毛。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况:这头健康的豹在附近杀死了一头大野猪,饱餐后一路巡游至此,甚至可能走向山沟的边缘,远远地看着村庄和里面的人们,然后转身回到属于自己的领地……

http://communion.yidaba.com/pics/communion/20080706/4aeb7ba2f6f5a5e3f758c131fbe4ba55.jpg
下车后,我们徒步进山去


  我们仔细观察了沿途的大树,据林环和永庆说,豹磨爪子只喜欢几种树,其他的则很少去碰。不过我们什么新鲜的痕迹都没有发现。大家认为这是因为春季到来后动物的数量开始增加,因此豹觅食的范围不用扩得很大,于是它们退缩到更深的山里去,远离人类和越来越深入山谷的牛羊群。不过我们倒是发现了一块动物的皮毛,开始我和大松认为可能是野兔的,林环和永庆仔细观察后认为是野猪的,理由是这种灰黑色的粗毛只有野猪才有。附近并没有找到被啃食的其他遗骸和痕迹,不禁让人疑惑这块皮到底是从哪里来的。由于空气始终潮湿,小雨也一直没有停,我们担心雨会越来越大,山路将无法行走,于是决定今天就返回城里,原计划绕道去的另外一个点也放弃了。

http://communion.yidaba.com/pics/communion/20080706/6e3a0e1247a8a00bd37bd0be2a24c287.jpg
豹的粪便里面夹杂着大量野猪的毛

http://communion.yidaba.com/pics/communion/20080706/cbca24f7488cfcf928b773b42df04d6e.jpg
这是一块野猪的皮,已经开始腐烂,一拨弄毛就掉了下来

回去之前我们先把永庆送到另外一个村子,他还要为自己的生计继续忙碌。这个村子年初的时候有一头牛被豹咬死。进入村子后我们看到有一家人家正在装修自己的院落,看上去打算开展农家乐旅游项目,也许不久后这个村子附近的豹将永远离开不再回来。

  回去的路上雨下个不停,老王打电话来询问进山的情况,提醒林环开车注意安全,还要我们注意上山别被蛇咬了。他虽不在此地,但心却依然留在山里。我和大松沿途聊着老王的一些动物保护计划。其实有个道理很简单,对于这些动物根本用不着去刻意保护某个物种,只要人类远离它们别去理它们就行了,植被会自行恢复,小动物们也会繁荣起来,接下来就是食肉的动物们。猫科动物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豹猫、豹以及其他未能证实的大猫,在遍地小煤窑的山西依然找到了一些空隙艰难地存活下来,如果能在我们去的这几个地方划出几百平方公里的无人区,那么不出几年就会成为大猫们的乐园,种群的健康繁衍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http://communion.yidaba.com/pics/communion/20080706/cff6f9ed9390d5e672daa6231988056e.jpg
这是看到的第一处挂爪,不过光看照片就很不清晰了

http://communion.yidaba.com/pics/communion/20080706/806f95af20cd93dece8a2d2008056176.jpg
这是一个稍微清晰一些的

http://communion.yidaba.com/pics/communion/20080706/7c3faaf3594f25b9b0da70e7c0058ca4.jpg
这个地方树皮都被抓掉了


  在这里忍不住要提一下全莉在南非野化华南虎和奚志农前不久接受的采访,他们均认为中国目前已经很难找到合适的地方让华南虎生存,而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是非常缺乏理论依据的。国际公认,在中国对猫科动物的研究是非常缺乏和零散的,虽然民间不断传出华南虎踪迹再现的消息,但真正系统的调查似乎从未在公开媒体上见过。一次两次大张旗鼓的考察活动并没有什么意义。以国外的研究为例,研究大型猫科动物的项目没有哪个不是持续几年的,即便是在环境保存很好的非洲也是如此,更不用说俄罗斯对西伯利亚虎的研究保护工作了。在这种背景下,怎么能随便得出中国没有适合华南虎生存的环境这一结论呢?就拿山西的豹来说,从未见有准确的官方数字发表过,甚至山西的保护区里几乎没有豹,而豹活动的区域也都没有官方的统计或调查报告总结过,但实际上山西的豹还有相当的种群存在。

  要保护好某种动物,有几方面的因素必不可少:国家的重视、民间环保观念的普及、正规化和专业化的运作、以及资金的支持。大熊猫和金丝猴可能算是中国动物保护方面最成功的范例,细细研究都脱离不开这几个因素。与之相比,老虎在中国可算倒霉得多。同为食肉目,老虎在食物链中的地位比熊猫更高端,也更脆弱(熊猫毕竟吃竹子就够了,真不知道怎么能算进食肉目),任何一点做得不到位,老虎就完了。事实上也基本如此。而豹在中国的地位甚至远不如老虎,虽然近期来看城市化为豹的生存提供了一点苟延残喘的空间,但长期来看,中国不断增长的经济对自然资源提出的压力从根本上是越来越大的。当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最大的不可逆转的战略决策时,也就意味着对环境的开发和破坏增大也是不可避免的。除非中国经济结构快速完成转变,从低附加值加工型产业转变为美国那样的高附加值创造型产业,并且有实力从地球各个角落获得资源,中国本土的环境才会得到保护。但这种情况基本不可能发生,至少不会在1、20年内完成,但中国的大型猫科动物肯定不能再等1、20年。这种情况下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科学建立和管理好保护区,即便孤岛化,也要让保护区成为完整生物链的延续空间。就现在的保护区而言,要做到这点还差之甚远。

  扯得有点远了。就拿眼前的事情来说,接下来我们将会弄一批新的相机过来,并尽快调试完毕。然后我们计划去一个之前没有系统考察过的区域把这些相机安放下去,看看是不是能够有所收获。快的话7月份我们就将完成这项工作,届时可能要进山好些天。非常期待这一次考察活动,不知道莽莽群山中会有什么在等待着我们。

 

http://communion.yidaba.com/pics/communion/20080706/039caf94c0721091f1c89c236534b3ec.jpg

http://communion.yidaba.com/pics/communion/20080706/83c98cf1e75cc091a2ffa8ff3445b59b.jpg

http://communion.yidaba.com/pics/communion/20080706/8fb9dd9effa955d5fa1259981c1b5ae0.jpg

http://communion.yidaba.com/pics/communion/20080706/d207e50080858064164b60e288d1a52c.jpg
许多美丽的环颈雉

http://communion.yidaba.com/pics/communion/20080706/334d4a63857612091f2960fb66d00671.jpg
还有苍鹭

后记:山西晋北、晋中地区的生态特性

  正好这几天在看1999年版的《动物地理学》,有些内容可以先总结在这里作为资料补充。在动物学地理上,三北猫科主要考察的地区为古北界东北亚届华北区黄淮平原亚区,在自然景观概图上看属于晋北高原地带,气候上基本处于暖温带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过渡区域,处于东部季风区的影响范围内,植物以落叶阔叶林为主。该地区林木以栎和松的次生林为主。根据一般的认识来看,该地区的动物种类是较为匮乏的,种类丰富的以一些候鸟、旅鸟(鸟类确实比较多,如苍鹭、褐马鸡、金雕等都是山西比较有代表性的物种)和各种鼠类为突出。中大型食草动物中,除了狍、野猪分布较多外,中大型偶蹄目动物大多已经从这一地区消失。而这一地区原本正好是南北方动物和季风区、蒙新区动物交织存在的地区,种类曾经非常丰富。多年来的研究表明,梅花鹿、原麝、白唇鹿都曾经在这一地区分布,各种麂类则没有分布到这一地区。猕猴作为一种分布较广泛的灵长目动物,过去曾经最北分布到北京郊区,而现在则退缩到太行山南部。至于现在这些动物是否在此地还有残留,个人觉得还不能就下定论。原因如下:

  一般的认识上,这一地区的食肉目动物以黄鼬、豹猫、狐、艾虎、獾、貉为主,大型猫科猛兽的分布很少有记载。这样的认识正好和上述该地区各种啮齿类动物种类和数量较多的说法相吻合。但根据三北猫科多年的考察经验来看,这一地区至少还有在全国可能都占优势的豹以及另外一两种现在无法确定种类的中大型猫科动物,老王曾经在山上见过猞猁、而一些没有豹分布的地区还生存着一些狼。这些中大型猛兽的存在或许意味着这一地区中型食草类动物的分布并不是那么悲观。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近年来自动相机拍摄到的中大型食草动物确实是以狍子、野猪为主,而在豹的粪便中出现较多的除了一些鸟类和啮齿类动物外也是以这两种动物为主,这说明有些大型食草动物即使存在,数量也一定非常稀少了。

  本地区两栖动物的种类较为贫乏,爬行类动物则呈现出夹杂分布的态势:除了广泛见于季风区或北方的如黄脊游蛇、白条锦蛇、红点锦蛇、虎斑颈槽蛇等蛇类以外,还有东洋型动物的代表玉斑锦蛇、黑眉锦蛇或南中国型的代表石龙子等。这一地区的毒蛇种类很少,理论上只有短尾腹和少量中介腹这两种蝮蛇存在。

  这些总结可能很不精确,欢迎大家修正或补充。

(全文完)

 

补一些图片:

http://communion.yidaba.com/pics/communion/20080706/badffe93d77e841d497d2e6cfd56efa5.jpg
这是一个小土坡上的树,树上树下都有挂爪。为什么这棵树上会有那么多呢?看下面

http://communion.yidaba.com/pics/communion/20080706/2dcdf6beb926c17f3d030b416aa72734.jpg
我站在这棵树前,蹲下,这个制高点正好看清楚前面的路线

http://communion.yidaba.com/pics/communion/20080706/635c53bf3221805ceac0a231492f0ad9.jpg
这些猫们就是从这个山谷里走出。转弯后面云雾缭绕的山谷里,不知还有多少猫?

http://communion.yidaba.com/pics/communion/20080706/4493a1b17d873b2c2c894d27788e33d6.jpg
沿着这条路它们走向山外,看着外面的人类,然后转身回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