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是中国明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也是孔、孟、朱熹之后中国最有影响的儒家思想家与教育家。他生于浙江余姚,死于江西南安,葬于绍兴兰亭。他身前屡受毁谤,甚至被褫夺了“新建伯”封爵,死后三十八年,即隆庆元年获得平反,追赠新建侯,谥“文成”。
王阳明文武全才。他在学术上建立了独具风格的思想学说——良知心学,创立了创立了遍布全国的阳明学派。在军事上,带兵平定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四省交界地区寇乱和广西思恩、田州少数民族土司的叛乱,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宗室叛乱。在政治上,奏请朝廷在平寇乱地区设立了福建平和县、广东和平县、江西崇义县三个新县,促进了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在教育上,在贵州、江西、浙江、南京、河南浚县等地聚徒讲学、兴办教育,促进了当地文教事业的发展。
王阳明良知心学自成一家,以良知为德性本体,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功夫,以经世致用为为学目的,是富有人文精神的道德人文主义哲学。其影响超越明代而及于后世,风靡一方而传播中外。在当代仍有其普遍性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王阳明因何来浚县
在浚县,如果问王阳明因为啥来到浚县,百分百回答是:送王越灵柩。其实事是这么个事,说法不准确。应该说是为督造王越坟茔,或者说为营葬王越而来浚县。
弘治十年,受牵连罢官闲居15年,年已
岁的王越,又临危受命三边总制。十一年三月帅兵直捣贺兰山敌后巢穴,取得大胜。十二月一日,积劳成疾的王越病逝于西北边陲任所。皇帝听到王越死讯,大惊,为悼念王越,一天不上朝。赠太傅,谥号襄敏。
王阳明弘治十二年二月中进士,随后在各部轮流观政,也就是实习。五月观政工部屯田司。屯田司有一项职责就是掌管百官茔制,就是监管各级官员坟茔建造标准。就是在此期间,王阳明受命督造王越坟茔而至浚县。
至于来浚时间,没有明确记载。浚县大伾山有王阳明《大伾山诗》摩崖题刻,落款“大明弘治己未仲秋朔”,即弘治十二年八月一日,可以肯定,王阳明至少在七月或者更早就来到浚县。关于在浚停留时间,有说三个月,有说半年。大伾山有王阳明《大伾山赋》石碑,落款弘治己未重阳,即弘治十年九月九日。说明九月王阳明还在浚县是没有问题的。
三、王阳明在浚干些啥
王阳明奉命来浚督造王越墓葬,修造王越墓穴肯定是首要工作。王越墓地在大伾山西麓,弘治十二年九月四日下葬。关于茔墓修造的过程,没有更多记载,只在王阳明年谱中介绍说,为了赶工期、保质量,王阳明把工人按照五人一伍、十人一什分成班组,每班定时定量,轮流作业、休息、食宿。工余闲暇,还组织工人操演八卦阵。实际就是军事化管理。有人据此说王阳明的军事思想受王越的影响,这是有道理的。督造明代名将王越茔墓长达数月,长期与王越亲人部属及其遗物书稿交往接触,势必会听闻领悟王越的戍边业绩、英勇故事和智慧韬略。
再就是游学留题。浚县大伾山平地高耸,岩青峰秀,东临黄河故道,西滨卫河。大禹治水山下,刘秀筑坛山上,建安七子之一刘祯作《黎阳山赋》,魏文帝曹丕作《黎阳作三首》。唐代之后,历代题刻遍布岩崖,琳琅满目。后赵之后,佛儒道三教汇聚山上,寺庙林立。秀美的山光,厚重的文化,自然会吸引王阳明登临游览。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王阳明触景生情,自然也会文思泉涌,挥毫泼墨。大伾山见存的《大伾山诗》摩崖、《大伾山赋》碑刻就是王阳明游览大伾留下的两件词翰俱佳的墨宝。
再次就是大伾山讲学。相传王阳明在浚期间,曾在大伾山绝顶设课讲学。《大伾山赋》就是王阳明携几个弟子游览大伾山而作。“王子游于大伾之麓,二三子从焉。”
四、王阳明在浚县的影响
王阳明在浚县的时间虽然很短暂,但其在浚县的影响却广泛而长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修建阳明书院
为了纪念王阳明在大伾山讲学,明嘉靖三十九年,浚县知县葛慈主持在王阳明讲学处修建阳明书院。崇祯三年,知县张肯堂重修书院,创立青坛社,在书院开课教学。康熙《浚县志》载:“阳明书院在大伾山顶。”雍正、乾隆《续浚县志》:“东山书院即阳明书院也。今改为禹王庙。”
2.保护王阳明遗存
书院遗址现存两方王阳明《大伾山赋》石碑,赋文后均有题跋。一碑为嘉靖四十二年,河南按察司副使余姚人宋岳摹刻;一碑为隆庆二年,盱江人张摹刻。宋岳、张,都是王阳明的崇拜者,来到大伾山,见到王阳明《大伾山赋》手笔,兴奋激动,担心长年风雨剥蚀,于是安排摹刻石碑。没有二人摹刻之举,我们现在不可能幸运地见到阳明先生这幅《大伾山赋》的手笔了。
在探寻保护王阳明遗存的问题上,还有一个人不能不说,那就是胡绍芬。胡绍芬,一作绍棻,字念曾,浙江德清人,恩祖荫六品京官,擢河南开封兵备道,调粮储盐驿道,官至直隶按察使。乾隆五年,其在大伾山见到王阳明诗赋碑刻各一,感觉“词翰绝佳”,但都是后人重摹,决意找到原刻。亦属偶然,亦属缘分,竟真的在瓦砾深埋的大石佛北崖壁找到了王阳明《大伾山诗》原刻摩崖,视为珍宝,兴奋不已。自己出资让县令修建亭子遮风避雨,在崖壁顶建护栏阻挡流水冲刷。在王阳明诗旁边,有胡绍芬一方摩题,专门记述其发现和保护王阳明原刻的经过。
3. 步阳明诗韵作诗
王阳明名望之高无需赘言。其所留诗赋,于文辞于书法,都堪称绝佳。浚县两山,历代摩题碑刻遍布,不乏文辞俱美之作,但是能望阳明先生项背者寥寥无几。历来文人学士、达官显贵慕名识睹,步韵赋诗。今见存大伾山崖壁步和王阳明诗韵的就有数首,列举如下:明弘治十三年,清丰县知县陆昆、浚县知县刘台各一首,天启二年进士、大名府知府卢象升一首,清乾隆四十年浚北新寨人李镜一首,均见存大佛楼北崖壁。乾隆四十六年胡绍芬与外兄衷肇鼎联句一首,在大伾山蔼蔼亭南崖壁。胡绍芬《登大伾再和王文成公原韵》一首,在大伾山伟观亭崖壁。滑县主人《壬辰七月十九日登大伾山和王阳明韵》一首,在大伾山蔼蔼亭崖壁。此外还有兵部侍郎浚县人刘达的《伾山次王阳明先生作》,浚县儒学教谕叶振家的《登大伾山和阳明先生韵》等,见收康熙《浚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