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阳明——浚县的一张靓丽名片

(2022-07-05 11:06:33)
标签:

杂谈

王阳明——浚县的一张靓丽名片

 

本人能服务这次论坛,很是荣幸。让参加座谈,不免惴惴。作为地方文化爱好者,自己对王阳明的关注很不够。只能就浚县的一些资料和现状,谈谈自己一点粗浅的看法。

历史上,王阳明就是浚县一张亮丽的名片

王守仁(1472年-1528年),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中国浙江余姚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这样的大家名儒,作为新科进士,送王越灵柩至浚,营葬于大伾山西,同时讲学大伾山。虽然只有短暂的停留便匆匆而去,虽然只留下《大伾山诗》、《大伾山赋》两件墨宝,但由于其巨大的影响力,引来后人不断地追念和怀思。说他是浚县一张靓丽名片,一块金字招牌,实不为过。下面仅就手头资料梳理如下:

1.修建阳明书院以示纪念。康熙《浚县志·古迹》载:“阳明书院,在大伾山顶。”没有记载始建年代和具体地址。雍正、乾隆《续浚县志》(又称“曾马合志”、“曾志稿”)载:“东山书院即阳明书院也。今改为禹王庙。”禹王庙今存,在大伾山绝顶。始建也未记载。嘉庆《浚县志》有东山书院的条目,其下引明崇祯年间张肯堂主纂的《浚县志》载:“在大伾山绝顶。嘉靖三十九年,知县葛慈建。崇祯三年,知县张肯堂重修,创青坛社,课诸生其中。”张肯堂重修的书院,而且“创青坛社,课诸生其中”,他本人主纂的县志记载应该是可信的。东山书院就是阳明书院,一院两名,地址在大伾山绝顶今禹王庙处,这是毫无疑问的。

虽说一院两名,总应有先有后。究竟葛慈初建书院时以东山为名还是以阳明为名,记载不详。书院遗址现存两方王阳明《大伾山赋》石碑,赋文后均有题跋。一碑为嘉靖四十二年,河南按察司副使余姚人宋岳摹刻;一碑为隆庆二年,盱江人张摹刻。两碑摹刻时间仅差五年,分别晚于葛慈初建书院时间三年和八年,基本可说是同一时期。颇可相信当时修建就与王阳明有关,甚或初建书院时就叫阳明书院。前碑题跋谓:“登大伾之麓,诵先生之文……兹文先生手笔,横刻于山房之壁,岁久渐剥。余惧其弗 永也,宛而摹之,树石高明之堂。”后碑题跋谓:“登大伾山,询求昔贤题咏,见先生是作,刻在楹间”。可见二者均在山房墙壁间见到了王阳明的原作。王阳明原作在弘治十二年(1499年),早葛慈建书院的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61年。葛慈建书院时,王阳明去世31年,其在大伾山讲学之处应该见在。这让人不得不信,葛慈之所以选在大伾山修建书院,就是为了纪念王阳明,而将其讲学处扩建阳明书院。之所以叫东山书院,是因为大伾山在浚县城东,浚县人习惯叫大伾山为东山,因此建于大伾山顶阳明书院也被俗称为东山书院。

2.探寻保护王阳明遗存。前文介绍摹刻王阳明《大伾山赋》的余姚人宋岳、盱江人张,尽管籍贯不同,身份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王阳明的崇拜者,来到大伾山,见到王阳明手笔,先是兴奋激动,继而担心长年风雨剥蚀,不能长久,于是安排摹刻石碑予以保存。倘若没有二人摹刻之举,没有一代代人的精心保护,我们现在不可能幸运地见到阳明先生这幅《大伾山赋》的手笔了。

在探寻保护王阳明遗存的问题上,还有一个人不能不说,那就是胡绍芬。胡绍芬,一作绍棻,字念曾,浙江德清人,恩祖荫六品京官,擢河南开封兵备道,调粮储盐驿道,官至直隶按察使。乾隆五年,其在大伾山见到王阳明诗赋碑刻各一,感觉“词翰绝佳”,但都是后人重摹,决意找到原刻。亦属偶然,亦属缘分,竟真的在瓦砾深埋的大石佛北崖壁找到了王阳明《大伾山诗》原刻摩崖,视为珍宝,兴奋不已。自己出资让县令修建亭子遮风避雨,在崖壁顶建护栏阻挡流水冲刷。在王阳明诗旁边,有胡绍芬一方摩题,专门记述其发现和保护王阳明原刻的经过。

3.步阳明诗韵作诗留题。王阳明名望之高无需赘言。其所留诗赋,于文辞于书法,都堪称绝佳。浚县两山,历代摩题碑刻遍布,不乏文辞具美之作,但是能望阳明先生项背者寥寥无几。历来文人学士、达官显贵慕名识睹,步韵赋诗。今见存大伾山崖壁步和王阳明诗韵的就有数首,列举如下:明弘治十三年,清丰县知县陆昆、浚县知县刘台各一首,天启二年进士、大名府知府卢象升一首,均见存大佛楼北崖壁。乾隆四十六年胡绍芬与外兄衷肇鼎联句一首,在大伾山蔼蔼亭南崖壁。胡绍芬《登大伾再和王文成公原韵》一首,在大伾山伟观亭崖壁。滑县主人《壬辰七月十九日等大伾山和王阳明韵》一首,在大伾山蔼蔼亭崖壁。此外还有兵部侍郎浚县人刘达的《伾山次王阳明先生作》,浚县儒学教谕叶振家的《登大伾山和阳明先生韵》等,见收康熙《浚县志》。

二、长期以来,我们对王阳明关注不够

长期以来,至少说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浚县在王阳明的牌子上,没有下过多大功夫。要说有,也只能说王阳明的诗赋摩崖碑刻没有丢掉,没有人为毁掉。前几年还在王阳明诗摩崖上用玻璃罩住,防止雨水冲刷。除此之外,我们基本没有做啥。

从文化古迹保护建设上说,两山寺庙林立,有重建的,有修葺,有的甚至多次重修,基本做到了应修尽修,应建尽建,工程不能说少,投资不能说小,阳明书院呢?只砖片瓦没有。现在我们对外宣传说霞隐山庄那个院是阳明书院,其实那里原来的瀛洲道院,也叫瀛洲别墅,是吕祖祠建筑群的一部分。先不说应不应、能不能在那建阳明书院,就算能,建了吗?是按书院建设的吗?根本没有。别说投资建设,连王阳明的诗赋碑刻都没有向那搬迁,说阳明书院,那不是自欺欺人吗?

从研究和宣传上说,浚县人在历史文化古迹遗存,特别是佛道两家现存古建筑都做了相当深入地研究;在浚县历史文化名人方面,不管是浚县籍,如子贡、王越、卢楠等,还是寓居浚县的,如程芳、成克巩,甚至为官于浚县的,都做了认真的梳理和研究,有大量的专文、专论发表甚至专著出版。鲜见关于王阳明专文专论,更不要说专著。可以这样说,对王阳明的关注,基本停留在收录其一赋一文和收藏其诗文拓片上,还说不上研究。

王阳明这样的大家名儒曾驻足浚县,讲学浚县,并且在浚县一诗一赋两件墨宝,实在是浚县的一件幸事。但是,浚县当代对王阳明关注、研究、宣传都很不够,让本该闪闪发亮这张名片、这块招牌蒙上厚厚的一层灰尘,实在是令人可惜。

三、浚县要擦亮王阳明这张名片

从大背景来说,党的十七大报告里,非常强调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讲到软实力问题。什么是国家软实力,实际上就是讲文化实力。儒学文化,阳明文化都是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

从浚县文化旅游来说,我们常说浚县两山儒释道三教并存、三教并兴。这里姑且讨论儒学能不能称教。就现在两山文化遗存来说,儒教和释道两教能相提并论吗?不能。差的太多了。是三教并存、三教并兴的提法错了吗?不是。是我们长期以来,对儒教文化、阳明文化关注不够、研究不够、宣传不够、保护不够,才导致本该是三脚并立的,儒教这一脚跛了,立不起来。

这次论坛能在这里召开,说明我们县党委、政府,我们文物旅游局领导班子意思到这一问题,重视到这一问题。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我们能以这次论坛为契机,加强对阳明文化的研究,扩大对阳明文化的宣传,重视王阳明遗存遗物的保护建设,加强与儒家协会、阳明协会,以及阳明故里的联系和互动,在协会专家指导下,借鉴外地好的经验和做法,取长补短,迎头赶上。让我们浚县成为阳明文化链条的一个节点,一个部分,擦亮我们的手里的这张名片,这个金字招牌,让他重新发出灿烂而炫丽的光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