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事双方:一个在荡笑,一个在呻吟……
(2008-06-24 22:45:51)
标签:
杂谈 |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对房价有点迷茫,对市场平淡有些迷惑,所以有暇走了几个项目销售现场,早在一个月前在我的的博客里,我当时曾说过,那是我最后一次驳斥“拐点”,可我没有说过不去谈论房价,今天让我们共同驳开裹在房价坚果上的壳儿,从各个方面去剖析影响房价的诸多元素。
一、 关于土地放量及竞争局面
赵本山曾说:土地是爹,你叫啥出啥就往出结,土地是房地产开发最根本的因素,自2005年初以来,大连土地放量每年呈翻倍趋势,有如浩浩荡荡的大革命般的“圈地运动”,而这三年来的房价也是随着土地多了,涨副也“陡”了的三年,我们记忆中05年以前,大连最大的项目规模没有超过40万平以内(大有恬园和千山心城),可如今超过百万平的项目有将近10个,50万平以上的比比皆是,而且土地挂牌市场的竞争也愈加激烈了,以前土地挂牌基本都三五家之内争夺,可如今有的热点地块会招来几十家豪夺,几乎每次都有“地王”产生,所以,每年的陈地接转和新地涌入与地价的大副攀高,针对房价而言形成了一对十分尖锐的矛盾。
二、 关于市场的接受度及抗性
毫无疑问,大连的房子不仅仅是面对本地实际消费的,投资客户和东北腹地的大量需求,也是促使房价急剧攀高并一直坚挺的重要原因,记忆中02年认为“星海人家”4000元左右很贵的时候,购房心理压力与现在的沉重程度是一样的,可对于投资客户来讲,看好未来升值潜力是投资拉动的最终目的,对于异地购房者来讲,这座陌生而又向往的城市,12000元/平和15000元/平,在接受心理上是一样的,市场疯狂了,百姓自然也就麻木了,所以,房子的价格就成了一个符号,反正怎么着都是贵,这样的走势已经把市场的接受度和市场抗性彻底摧毁了,你可以不接受,市场可以有抗性,但谁都没有阻碍得了价格的“升水”。
三、 关于楼盘价格的攀比和定价依据
任何一个行业或一个产品,总是有个“惯例性”的定价原则的,这是任何经济环境下做企业做产品的基础,市场经济是这样,往常的计划经济环境下也是如此,可对于近几年大连乃至全国的房地产行业,却出现了个反常现象,即,先定价后算成本,所以大多开发商对于房价是先喊出来,然后暗自算帐,期待“数钱”,这样“一口价”的现象不能说产品定价没有市场依据,只能说经济规律下的“既有依据”在开发前的“雄心壮志”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正如我们经常听到的服装商贩的故事,200元的衣服,只要在价签后面再添个“0”,就很好卖了。
四、 关于“国字号”等列强抢滩大连
只要是市场,就避免不了比拼,只要比拼是会“刺刀见红”,而如今,各路豪杰的江湖比拼已经越过了“战火硝烟”和“贴身肉搏”的局面了,而是有着30年代“上海滩”强哥的味道,叫“兵不血刃”,曾几何时记忆中大连的地产好汉有万达、亿达、新型、金广友等等,算是“本地豪绅”,可如今你看:华润、合生、中海、远洋、鲁能等等,理当算“江湖阔佬”,更有新加坡的“皇室资金”、德国人的“洋人硬货”、日本鬼子的“东洋银弹”,都来了都来了啊,这阵势,“携金淘金”来者不善呀,项目案名都比以前大了好几圈,有叫“中国”的、有喊“世界”的,还有干脆玩“江山”“天下”,且推广的、规划的、景观的都是那些带着“洋字儿”和英文字母合作公司。
五、 关于资金链和资金量的比拼
以前做房地产项目的资金来源,不过是哥几个筹钱干,或者托个关系在银行搞点“抵押贷款”或民间拆借,可如今,什么“投资公司”、“国外财团”、“摩根基金”、“股市资金”等等纷纷涌入,而且这个资金链条还相当结实,资金量也数以亿计了,其实房地产行业本身就是“大钱儿吸小钱儿”的买卖儿啊,谁比谁有钱,人家是都不喊,而大连人想喊也喊不出口儿了。
六、 关于银行宏观政策及融资渠道
总感觉以前银行的人挺牛,属于“大爷派头”,但事儿吧还相对好摆,可如今反过来了,他们变得比以前谦卑多了,可事儿却变得不那么好办了,因为报纸电视整天都是“国六条”“国七条”“国八条”的,并且都是对着房地产行业去的,无论是“抵押”“授信”“担保”性质的开发商贷款,还是“公积金”“按揭”性质的购房人贷款,规定都多了,门槛也都高了,这样自然就催生了开发商广开门路地西游记般的融资渠道,可对于百姓来说,按揭比例的提高虽然一定程度地遏止了投资甚至炒房客户的气焰,可设在自身上的门槛则也变得不那么好跨了。
七、 关于国家屡屡出台的调控措施
我们经历了好多次诸如“七部委”“八部委”等宏观调控的联合发文,这是行业管理阶段性完善性的行政手段,是大观的兼容的,我们并不怀疑这样对于房价止涨在宏观调控手段方面的有力性,可每一次法规的出台,都不同程度地给了大多的开发商带来一筹莫展的“愁容”,而大的开发商和无资金压力的投资财团,则变得更加藐视市场了,往往我们知道一个道理:狗急眼了只是“跳墙”而已,而开发商急眼了则会在房价上发泄,更何况大的财团则玩大的买卖,哪怕对方是芸芸众生的“小老百姓”。
八、 关于区域版块
大连大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项目“聚堆”了,普通话叫“版块”多了,而房价涨了,那是因为每个开发商在哪都喊着“CBD”“城市中心”等高端定位,我们可以数一下:“月亮湾版块”、“西山版块”、“金州版块”、“滨海版块”、“金石滩版块”、“泉水版块”等等……,每个版块都是好几百万平的,且都是高档定位的,据粗略统计,这些完全属于“大大连崛起”范畴的版块项目面积累加,大概会有3000万平吧,3000万平什么概念?如果平均80平/套,有将近40000套,足以安居百万人口。
九、 关于市场的供需平衡
市场的供需平衡是指需求的平衡、产品高中低档的平衡、价格接受度所衍生出来的实际购买力的平衡,在这里,我无意去说需求不旺盛,而是想说“望楼兴叹”“叹为观止”啊,新增面积多了,拆迁量自然就大,需求自然就增多,而随着城市开发量的剧增,面对这样的房价,我们能指望动迁后的被动需求吗?拆迁后的新购房百姓能挺得住万元房价的市场结构吗?
十、 关于市场受众的观望态势
是去年底还是今年初,市场出现了一种声音叫“拐点”,半年过去了,市场交易惨淡可价格依然坚挺,我们回顾一下最近两年来大连的房价,拿中山区为例:这两年来房价是从7000多涨到了目前大约13000左右(我不相信官方公布目前中山区的9300元/平的房价数据,告诉我哪个项目的均价在9300以下?),涨幅接近一倍,而就在7000涨到13000的过程中,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好像股市价格曲线的“井喷”:只有价格,却没有成交量的支撑,我总觉得目前的市场观望的情绪太浓,其实就是是买卖双方搏奕的较量,就像下棋,双方比的是耐心和韧性,就看谁能抻过谁了。
十一、 关于产品定位
我们知道:产品是为市场服务的,市场的受众应该是大众,而并非“小众”,市场的服务方向是受制于环境的,就像你既不能在“星巴克”里“烤地瓜”,也不能在“羊汤馆”里“调鸡尾”一样,一切要建立在环境的基础上去做事,产品追求升级完善这并没错,关键是从价格上看,好像都是“高档豪宅”,我很担心高高的房价是建立在心急如焚的朴素百姓的愿望之上,一方面,市场有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价格可望不可及,说到这或许你会说,还有经济适用房啊,不说还好,一说就来气,杯水车薪的供应量且不治标治本的规定,甚至我都想喊出“政绩作秀”的声音,我想问问各位看官,你买经济适用房了?
十二、 关于开发成本
我们承认地价涨了,原材料涨了,但这不是两年来大连房价飞涨的根本原因,而房价飞涨的根源在于横向定价互相攀比,土地挂牌价的增加是建立在正常土地升值的范围内(激烈摘牌的除外),原材料涨价换算到建安成本上,最多不过增加每平增加了200元左右,所以说都不是实质性的,我们再来看看市场,为什么石门山版块大多项目没有定价?那是都在想搭“第五郡”的车,如果没有亿达,我会规规矩矩卖6000,而正是因为有了你“第五郡”,我就等,你卖一万我就卖九千五;再看西山版块,两年前红旗镇政府附近卖6000,可如今在柳树村的政府变性土地上开发的房子,都已经卖到了接近8000,如果没有万科的“溪之谷”,有谁可以告诉敢喊着8000“跟着万科往西走”?
十三、 关于舆论导向大佬嘴脸
由于人们的愿望是向善的,所以媒体以及地产大佬等舆论力量就高调起来,万科的暴利与一向高谈阔论的王石的抠门不成正比,王石提出“拐点理论”与“溪之谷”暗中涨价形成对比,中国地产业老大与“捐款门”风波形成对比;四川地震过后,王石在哀悼日穿着艳红的T恤目光炯炯地驾临灾区,表态下一步要援建四川投资绵竹遵道镇(我去过灾区,对那里的环境还算了解,遵道镇是整个灾区最为山清水秀最具旅游开发价值的地方),并说已经通过了董事会形成了决议,对此我想说,王石这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气质,已经让潘大佬佩服了,只是我们觉得这样的作秀有点过了,一个限捐10元的公司一夜之间有此义举?糊弄鬼吧?你对遵道镇觊觎已久了吧?你怎么不去灾情最重的汶川映秀镇?你是看好了那里的旅游资源了吧?其实,半年前的万科还是令人尊重的,只是最近以来感觉这种过度的炒做过分了,我才让人不敢苟同这些言行了,虽然生活的经验告诉我:如果你听见屋里有人放屁,你最好不要率先跳出来骂娘,江湖险恶,弄不好还会被人说成“谁先说谁放屁”,那样有点傻。
十四、 关于代理公司
目前代理公司处于谈判桌上的劣势一方,在谈合作的时候就没有定价的参与权,你说多少钱我就卖多少钱,因为他们知道:你不卖有别人卖,而项目在推广时候的整体调性定得也比较高,这样会显得专业,于是双方在乱世的市场上浑水摸鱼,而且摸得认真投入,一个个“名盘”就这样诞生了,其实双方内心脆弱的挣扎只有自己知道。
总之,我觉得房价是个永远也扯不完的话题,是一会开飞机一会登珠峰的大佬有资格有场合说的谈资,真的不是我们这样的人能够说得清楚说得明白的,要知道耍猴的人并在不在乎把猴耍得如何欢哧,在乎的却是耍完之后锣中的碎银,所以在我们的耳边,总有着那些地产大佬们时不时地在媒体上高谈阔论地吆喝,来影响着我们的思路就不足为怪了,但我想说,如今的房价,只能让真正的购房者在愿望中挣扎,房价,是开发商定的,需要靠市场验证是否坚挺,而对于影响房事质量的双方,只能是一个在荡笑,一个在呻吟……
一、 关于土地放量及竞争局面
赵本山曾说:土地是爹,你叫啥出啥就往出结,土地是房地产开发最根本的因素,自2005年初以来,大连土地放量每年呈翻倍趋势,有如浩浩荡荡的大革命般的“圈地运动”,而这三年来的房价也是随着土地多了,涨副也“陡”了的三年,我们记忆中05年以前,大连最大的项目规模没有超过40万平以内(大有恬园和千山心城),可如今超过百万平的项目有将近10个,50万平以上的比比皆是,而且土地挂牌市场的竞争也愈加激烈了,以前土地挂牌基本都三五家之内争夺,可如今有的热点地块会招来几十家豪夺,几乎每次都有“地王”产生,所以,每年的陈地接转和新地涌入与地价的大副攀高,针对房价而言形成了一对十分尖锐的矛盾。
二、 关于市场的接受度及抗性
毫无疑问,大连的房子不仅仅是面对本地实际消费的,投资客户和东北腹地的大量需求,也是促使房价急剧攀高并一直坚挺的重要原因,记忆中02年认为“星海人家”4000元左右很贵的时候,购房心理压力与现在的沉重程度是一样的,可对于投资客户来讲,看好未来升值潜力是投资拉动的最终目的,对于异地购房者来讲,这座陌生而又向往的城市,12000元/平和15000元/平,在接受心理上是一样的,市场疯狂了,百姓自然也就麻木了,所以,房子的价格就成了一个符号,反正怎么着都是贵,这样的走势已经把市场的接受度和市场抗性彻底摧毁了,你可以不接受,市场可以有抗性,但谁都没有阻碍得了价格的“升水”。
三、 关于楼盘价格的攀比和定价依据
任何一个行业或一个产品,总是有个“惯例性”的定价原则的,这是任何经济环境下做企业做产品的基础,市场经济是这样,往常的计划经济环境下也是如此,可对于近几年大连乃至全国的房地产行业,却出现了个反常现象,即,先定价后算成本,所以大多开发商对于房价是先喊出来,然后暗自算帐,期待“数钱”,这样“一口价”的现象不能说产品定价没有市场依据,只能说经济规律下的“既有依据”在开发前的“雄心壮志”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正如我们经常听到的服装商贩的故事,200元的衣服,只要在价签后面再添个“0”,就很好卖了。
四、 关于“国字号”等列强抢滩大连
只要是市场,就避免不了比拼,只要比拼是会“刺刀见红”,而如今,各路豪杰的江湖比拼已经越过了“战火硝烟”和“贴身肉搏”的局面了,而是有着30年代“上海滩”强哥的味道,叫“兵不血刃”,曾几何时记忆中大连的地产好汉有万达、亿达、新型、金广友等等,算是“本地豪绅”,可如今你看:华润、合生、中海、远洋、鲁能等等,理当算“江湖阔佬”,更有新加坡的“皇室资金”、德国人的“洋人硬货”、日本鬼子的“东洋银弹”,都来了都来了啊,这阵势,“携金淘金”来者不善呀,项目案名都比以前大了好几圈,有叫“中国”的、有喊“世界”的,还有干脆玩“江山”“天下”,且推广的、规划的、景观的都是那些带着“洋字儿”和英文字母合作公司。
五、 关于资金链和资金量的比拼
以前做房地产项目的资金来源,不过是哥几个筹钱干,或者托个关系在银行搞点“抵押贷款”或民间拆借,可如今,什么“投资公司”、“国外财团”、“摩根基金”、“股市资金”等等纷纷涌入,而且这个资金链条还相当结实,资金量也数以亿计了,其实房地产行业本身就是“大钱儿吸小钱儿”的买卖儿啊,谁比谁有钱,人家是都不喊,而大连人想喊也喊不出口儿了。
六、 关于银行宏观政策及融资渠道
总感觉以前银行的人挺牛,属于“大爷派头”,但事儿吧还相对好摆,可如今反过来了,他们变得比以前谦卑多了,可事儿却变得不那么好办了,因为报纸电视整天都是“国六条”“国七条”“国八条”的,并且都是对着房地产行业去的,无论是“抵押”“授信”“担保”性质的开发商贷款,还是“公积金”“按揭”性质的购房人贷款,规定都多了,门槛也都高了,这样自然就催生了开发商广开门路地西游记般的融资渠道,可对于百姓来说,按揭比例的提高虽然一定程度地遏止了投资甚至炒房客户的气焰,可设在自身上的门槛则也变得不那么好跨了。
七、 关于国家屡屡出台的调控措施
我们经历了好多次诸如“七部委”“八部委”等宏观调控的联合发文,这是行业管理阶段性完善性的行政手段,是大观的兼容的,我们并不怀疑这样对于房价止涨在宏观调控手段方面的有力性,可每一次法规的出台,都不同程度地给了大多的开发商带来一筹莫展的“愁容”,而大的开发商和无资金压力的投资财团,则变得更加藐视市场了,往往我们知道一个道理:狗急眼了只是“跳墙”而已,而开发商急眼了则会在房价上发泄,更何况大的财团则玩大的买卖,哪怕对方是芸芸众生的“小老百姓”。
八、 关于区域版块
大连大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项目“聚堆”了,普通话叫“版块”多了,而房价涨了,那是因为每个开发商在哪都喊着“CBD”“城市中心”等高端定位,我们可以数一下:“月亮湾版块”、“西山版块”、“金州版块”、“滨海版块”、“金石滩版块”、“泉水版块”等等……,每个版块都是好几百万平的,且都是高档定位的,据粗略统计,这些完全属于“大大连崛起”范畴的版块项目面积累加,大概会有3000万平吧,3000万平什么概念?如果平均80平/套,有将近40000套,足以安居百万人口。
九、 关于市场的供需平衡
市场的供需平衡是指需求的平衡、产品高中低档的平衡、价格接受度所衍生出来的实际购买力的平衡,在这里,我无意去说需求不旺盛,而是想说“望楼兴叹”“叹为观止”啊,新增面积多了,拆迁量自然就大,需求自然就增多,而随着城市开发量的剧增,面对这样的房价,我们能指望动迁后的被动需求吗?拆迁后的新购房百姓能挺得住万元房价的市场结构吗?
十、 关于市场受众的观望态势
是去年底还是今年初,市场出现了一种声音叫“拐点”,半年过去了,市场交易惨淡可价格依然坚挺,我们回顾一下最近两年来大连的房价,拿中山区为例:这两年来房价是从7000多涨到了目前大约13000左右(我不相信官方公布目前中山区的9300元/平的房价数据,告诉我哪个项目的均价在9300以下?),涨幅接近一倍,而就在7000涨到13000的过程中,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好像股市价格曲线的“井喷”:只有价格,却没有成交量的支撑,我总觉得目前的市场观望的情绪太浓,其实就是是买卖双方搏奕的较量,就像下棋,双方比的是耐心和韧性,就看谁能抻过谁了。
十一、 关于产品定位
我们知道:产品是为市场服务的,市场的受众应该是大众,而并非“小众”,市场的服务方向是受制于环境的,就像你既不能在“星巴克”里“烤地瓜”,也不能在“羊汤馆”里“调鸡尾”一样,一切要建立在环境的基础上去做事,产品追求升级完善这并没错,关键是从价格上看,好像都是“高档豪宅”,我很担心高高的房价是建立在心急如焚的朴素百姓的愿望之上,一方面,市场有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价格可望不可及,说到这或许你会说,还有经济适用房啊,不说还好,一说就来气,杯水车薪的供应量且不治标治本的规定,甚至我都想喊出“政绩作秀”的声音,我想问问各位看官,你买经济适用房了?
十二、 关于开发成本
我们承认地价涨了,原材料涨了,但这不是两年来大连房价飞涨的根本原因,而房价飞涨的根源在于横向定价互相攀比,土地挂牌价的增加是建立在正常土地升值的范围内(激烈摘牌的除外),原材料涨价换算到建安成本上,最多不过增加每平增加了200元左右,所以说都不是实质性的,我们再来看看市场,为什么石门山版块大多项目没有定价?那是都在想搭“第五郡”的车,如果没有亿达,我会规规矩矩卖6000,而正是因为有了你“第五郡”,我就等,你卖一万我就卖九千五;再看西山版块,两年前红旗镇政府附近卖6000,可如今在柳树村的政府变性土地上开发的房子,都已经卖到了接近8000,如果没有万科的“溪之谷”,有谁可以告诉敢喊着8000“跟着万科往西走”?
十三、 关于舆论导向大佬嘴脸
由于人们的愿望是向善的,所以媒体以及地产大佬等舆论力量就高调起来,万科的暴利与一向高谈阔论的王石的抠门不成正比,王石提出“拐点理论”与“溪之谷”暗中涨价形成对比,中国地产业老大与“捐款门”风波形成对比;四川地震过后,王石在哀悼日穿着艳红的T恤目光炯炯地驾临灾区,表态下一步要援建四川投资绵竹遵道镇(我去过灾区,对那里的环境还算了解,遵道镇是整个灾区最为山清水秀最具旅游开发价值的地方),并说已经通过了董事会形成了决议,对此我想说,王石这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气质,已经让潘大佬佩服了,只是我们觉得这样的作秀有点过了,一个限捐10元的公司一夜之间有此义举?糊弄鬼吧?你对遵道镇觊觎已久了吧?你怎么不去灾情最重的汶川映秀镇?你是看好了那里的旅游资源了吧?其实,半年前的万科还是令人尊重的,只是最近以来感觉这种过度的炒做过分了,我才让人不敢苟同这些言行了,虽然生活的经验告诉我:如果你听见屋里有人放屁,你最好不要率先跳出来骂娘,江湖险恶,弄不好还会被人说成“谁先说谁放屁”,那样有点傻。
十四、 关于代理公司
目前代理公司处于谈判桌上的劣势一方,在谈合作的时候就没有定价的参与权,你说多少钱我就卖多少钱,因为他们知道:你不卖有别人卖,而项目在推广时候的整体调性定得也比较高,这样会显得专业,于是双方在乱世的市场上浑水摸鱼,而且摸得认真投入,一个个“名盘”就这样诞生了,其实双方内心脆弱的挣扎只有自己知道。
总之,我觉得房价是个永远也扯不完的话题,是一会开飞机一会登珠峰的大佬有资格有场合说的谈资,真的不是我们这样的人能够说得清楚说得明白的,要知道耍猴的人并在不在乎把猴耍得如何欢哧,在乎的却是耍完之后锣中的碎银,所以在我们的耳边,总有着那些地产大佬们时不时地在媒体上高谈阔论地吆喝,来影响着我们的思路就不足为怪了,但我想说,如今的房价,只能让真正的购房者在愿望中挣扎,房价,是开发商定的,需要靠市场验证是否坚挺,而对于影响房事质量的双方,只能是一个在荡笑,一个在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