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赋没有平仄要求
(2024-11-24 11:57:02)分类: 文学评论 |
骈赋没有平仄要求
写赋起于楚而盛于秦汉魏晋。那个时代是没有严格韵书的,所以文人们创作诗歌,创作辞赋的用韵,都是民间的自然读音,就是现在说的普通话。现代说“韵母”相同者即为押韵,我们称之为自然韵。但是,由于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对偶的表现手法,所以辞赋自从诞生之时,就把对偶作为主要表现的修辞手段之一。骈赋中骈四俪六的句型更是把骈赋语言句型之美升华达到了极致。
现在我们写作骈赋,自然要按照秦汉魏晋的写作习惯,按照骈四俪六的句型为主,没有其他限制。总不能秦汉魏晋的文人写赋前,要先到隋唐学习平仄,再到宋清学习词林正韵吧。
笔者认为,赋友们在写作骈赋之前,多阅读一些汉魏的经典骈赋范文。先临摹,再创作。当然,更加要学习屈原的作品,司马相如的作品,曹植的作品,乃至引起洛阳纸贵的左思的《三都赋》,先看看他们有没有平仄限制,用的那个韵部。
如果硬要把隋唐以后写作律赋的规则用于写作骈赋,也是各位赋友的自由。既然那个时代没有韵部的划分,那就不考虑韵部的限制,既然那个时代没有平仄的概念,那就不考虑平仄的约束。所以说,现代人写作骈赋比较容易,可以不限制是否使用古韵或新韵,可以不受平仄的约束。更可以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读音进行押韵。可以用平韵,可以用仄韵,可以任意换韵,甚至于也可以不用韵,创作作品完全服从于作者的创作习惯,但是,必须通篇都是对偶句,严格骈四俪六句型。
南朝文坛领袖沈约,学问渊博,精通音律,其声律论的核心是“四声”说,“四声”是按照汉字读音四个声调的特点,以汉字的平声为格律中的平,以汉字中的上、去、入三声作为格律中的仄,在诗歌创作中有意识地将平声仄声交错使用,以构成声音的抑扬错落之美。从而在隋唐之初就出现了格律诗,又叫近体诗,写诗开始讲究平仄了。
只可惜沈约如果早出生500年,“汉赋”自然和现在我们所学习的汉赋不一样了,也不用我们这一代人忙前忙后地去为它增加什么平仄了。劝君阅读淮南田家庵区老年大学讲义《学赋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