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静敏健康管理师
王静敏健康管理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150
  • 关注人气:1,16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喝酒脸红”与“喝酒脸白”谁更能喝?

(2015-10-20 08:24:20)
标签:

健康

喝酒

酒文化

酒的危害

多少酒为过量

分类: 营养与健康
“喝酒脸红”与“喝酒脸白”谁更能喝?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王静敏

“喝酒脸红”与“喝酒脸白”谁更能喝?


   经常听人讨论什么样的人更能喝酒的话题,也有人说“喝酒脸红”的人更能喝,的确是这样吗?

一、到底哪个更能喝?

  酒精(乙醇)进入体内后,在酶的作用下,乙醇转化为乙醛,再转化为乙酸,乙酸再通过体内多个代谢途径,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喝酒脸红”与“喝酒脸白”谁更能喝?


  喝酒脸红的人是因为体内缺乏将乙醛转化为乙酸的乙醛脱氢酶,导致乙醛在体内堆积。过量后引起脸红、发热、出汗、第二天头疼、身体疼,这都是因为堆积在体内的无法被分解的“乙醛”在捣鬼。有研究表明,乙醛是一种很重的致癌物,可以导致我们细胞内DNA的改变,导致细胞突变,造成某些癌症的高发,如食管癌、胃癌等。   

  喝酒脸白的人是体内将乙醇转化为乙醛,乙醛转化为乙酸的酶都不活跃,酒精既不能及时转化为乙醛也不能及时转化为乙酸,只能靠体液去稀释,有些大个子因为体内能够去稀释酒精的体液更多,所以看起来更能喝酒,但酒精一旦超过体液的1%就会引起酒精中毒,这也是有些人喝到一定程度突然就倒下的原因。 乙醇吸收入血会干扰体内蛋白质、脂类、糖类等营养物质的正常代谢,也影响肝脏的正常解毒功能。

  如果你身体这两种酶都很强大,能很快将乙醇-乙醛代谢为乙酸,那么你可能相对是能喝的。但酒精是纯能量食物,在体内产生的能量要全部代谢完以后才能消耗其他食物所产生的能量,所以久之一定会发胖。另外,过多的酒精都要通过肝脏代谢,也会对肝脏造成过重的负担。这也是造成脂肪肝的原因之一。

 
  结论:喝酒脸白的人,是体内根本就没法代谢酒精,靠体液去稀释酒精,一旦过量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吸收入血的乙醇在肝脏代谢,会造成其氧化还原状态的变化,从而干扰身体里面脂类、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正常代谢,同时也影响肝脏的正常解毒功能。酒精是亲神经物质,长期过量饮酒会对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很大的危害。
  如果这样两种都不适合喝酒的人非要给出谁更能喝的结论,我确实还没有看到权威的相关研究记载,我只能说喝酒脸红和喝酒脸白的朋友,为了咱们到老了还能有一副好身板,最好每次都不要超过1两的量。
 
“喝酒脸红”与“喝酒脸白”谁更能喝?


二、再列举几条过量饮酒的罪状供各位酒友参考:

①过量饮酒会损伤胃肠粘膜、肝脏和胰腺的功能,还会诱发心脏病、脑卒中和痛风的急性发作。

②干扰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储藏,导致营养不良,记忆力减退等大脑衰老表现。

③酒精是亲神经物质,进入人体的乙醇如果不能完全被消化吸收,会随着血液进入大脑,破坏神经元细胞,消弱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一旦过量便会造成大量神经细胞死亡。慢性酒精中毒,是指长期过量饮酒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严重中毒。

④它还会引起男性性功能障碍和女性月经不调,酒后受孕或孕妇饮酒的话,酒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可能会造成胎儿宫内发育不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智力低下,畸形等。
“喝酒脸红”与“喝酒脸白”谁更能喝?

三、酒喝多少为过量?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日不伤害身体的饮酒量:一般男士每天不超过1两白酒,啤酒不超过500ml,红酒不超过140ml,女士对酒精的耐受更差一些,应的量应在此基础上减少1/3左右。简单的计算方式也可以用2000除以酒精度得出的克重,就是你一天饮酒的界限。
 

  作为酒文化十分深远的炎黄子孙,很多能喝的酒友看到“1两”这个数字确实想骂娘,我非常的理解!而作为营养师我们是一个桥梁,只是把一些研究结论,努力的以大家感兴趣的文字传递给各位,如果您看到了这样的文字,觉得有必要克制一些酒量,那么您的决定可能会收获更大的健康,这就是我想要的结果。如果您不以为意,那也是您选择的自由!


  最后我谨以下面这张图嘱咐各位酒友:健康比面子更重要!
“喝酒脸红”与“喝酒脸白”谁更能喝?


参考资料: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 中国营养学会编著西藏人民出版社

说明:
本文为原创文章,图片来自于网络,欢迎交流学习,商业转载请联系本人!
 
作者信息:
王静敏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北京营养师俱乐部会员
“寻医问药网”高级营养师
北京市朝阳区营养协会营养讲师
电子邮箱:1531815603@qq.com
联系方式:1336677709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