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我刚上高二,由于家里条件差,吃不饱饭,每月到家里拿生活费,看到母亲从卷起的手巾里掏出一叠毛票,心里总是很难受,于是,思谋着如何独立生活,减轻家里的负担,便选择当兵去了。
我喜欢写作,每次学校举办作文竞赛,我都是无可争议的第一,还代表学校参加全县、全市的中学生作文比赛并获奖。心里一直有一个作家梦。当兵后,分到政治处,掌管了一把图书室的钥匙,读书很方便,不经然地,在书中,我的偶像出现了,他就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沈从文。
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人,居然写了那么多书,小说、散文,还当了大学教授,差一点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真是了不起!而且,他的笔下有很多地方是描写我的家乡——沅水流域的桃源、常德,如《桃源与沅洲》、《常德的船》、《沅陵的人》等等。我想,他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人能当大作家,为什么我不能?从此,我开始疯狂地追梦。那时候,沈老住在北京,要见到他自然不易,但我开始练习写作,希望总有一天也能成为作家,能与心中的偶像平起平坐,谈写作、谈文学、谈生活。
一有空就读沈从文的书,把书中精彩的部分抄下来,模仿沈老的笔法练习写诗、写散文,还试着投稿,居然在《解放军文艺》、《人民日报》、《战士报》、《战友科学文化报》上发表了一些豆腐块。但我知道当一名作家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于是开始系统地学习汉语言文学课程,如饥似渴地读《历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等书籍。
退伍后,我一个人骑自行车跑遍了当年沈从文到过桃源、常德所有的地方,什么兴隆街、太平铺、常德后港、县城后街,几乎可以写一本《沿着沈从文的足迹》的书。我知道,沈从文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是因为他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为了一步步向沈老靠近,我开始了“体验”人生的各种况味,在以后的十多年间,我当过教师,当过办公室秘书,当过公司老总,甚至当过专职心理医生......更为疯狂地是,我居然学沈从文,也找了一位姓张的爱好文学的学生做妻子。
1988年,沈老去世,我也没能见到偶像一面。随着时间的一天天过去,我的文学梦也醒了,偶像也慢慢地在我心里淡去。但是,只要一提到“那些年疯狂追求的偶像”这个话题,我就会想起沈从文,虽然我没能见到他一面,但因为他,我拥有一个精神丰盈的青少年时期,为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感谢您,沈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