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诗人今天若歌讲他写的《废弃的码头》,感触很深。
桃源有几个老码头,我经过的码头有陬市码头,尧河码头,水溪码头,剪市码头,郑河码头。
经过陬市是因为到木塘垸拜访诗人解黎晴,那还是八十年代的事,经过的少,没有甚么印象。只记得到木塘垸后,放眼是一望无际的油菜花。
尧河码头经过最多,每次到县城去,必定经过,那时桃源沅水大桥还没有建成。尧河南边有一棵大柳树,来往客人都爱在这棵大柳树下乘凉或避雨,据说现在已经挂牌。尧河之所以被叫做尧河,据传尧帝曾经到过这里。在沅水下游的德山,是尧帝的老师善卷隐居之地,因此我一直认为,尧河这地名的来历是有根有据的。1992年国庆节是我结婚大喜之日,文友周碧华赶赴我的婚宴,在尧河码头过渡时,被一辆汽车上的钢筋戳穿了小腿,留下终身不褪的痕迹,也成为我们友情的见证。
水溪码头我过往最多,到白麟洲的舅舅家去,都要到水溪码头坐船,所谓船,一般是那种小划子,或者乌篷船。早年水溪码头热闹得很,从上游下来的排鼓佬赶来木筏,一般在水溪歇脚。水溪码头停满各式船只、木筏。那时节还有鱼鹰,在水溪码头附近啄鱼,自成一景。
剪市码头也是一个老码头了,现在依然有船在那里摆渡。那里离老桃源二中不远,老桃源二中原名叫天禄中学,是国民党上将刘勘创建,因为刘勘祖父叫刘天禄,因此取名天禄,我在那里读高中,也在那里短时间代课,因此常去剪市老码头,在那里的河滩上捡好看的鹅卵石,有时到剪市那边走亲戚。
郑河码头的两岸,风景最美,河南岸是郑河,码头边有一棵大樟树,还有一条青石板街道,87年还是两排参差的吊脚楼,现在都盖了小洋楼。北岸是穿石,是一座特立高耸的石山,其间,因为河水常年的漱洗,形成巨大的山洞,河水暴涨时沅水穿石而过。当地人们传说是张果佬下凡时用船篙戳的。山上建有一个小庙。1987年,我和学美术的同学谢岗曾在这一带写生;1993年桃花源大开发时,我曾带香港、澳门的摄影家在这一带采风;我也曾陪潇湘词家佘致迪在这里逗留......
现在,这些老码头大都被废弃,码头只留下来来往往的记忆。人们出行都选择高速公路,再没有人在这里等待、过渡,每次坐车经过河边老码头,我都要朝老码头那边张望,似乎要寻找什么。
寻找什么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