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6年暑假过后,我用一辆半新半旧的“永久”牌单车驮着行李,去往沙坪中心小学报到。在沙坪镇的桥上,停下车,眼前古镇让我倍感新奇。清清的澄溪水从大山深处流出来,将古镇一分为二,沿溪而建的几乎都是吊脚木楼,盖着灰瓦或杉树皮,街道两旁,那些吊脚楼当街的门面,租赁或是自营,做布匹、衣服、水果、蔬菜、理发等各式各样生意。
我被安排在中学的一间会议室里,和教英语的夑老师同住,隔壁是广播室。这是一栋青砖楼房,大约建于六七十年代。整个沙坪中学大都是这种青砖房。住在中学,上课在一里外的中心小学,教体育。教体育,不需要技术含量,整队,走几步,然后,把几个篮球一发,45分钟就对付过去。因为篮球打得好,倒也威望不低,而靠学中文,靠发表了几篇文章,在师生中也颇受尊重。
在沙坪,我喜欢拜访那些遗老,因为他们都有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藏书。文思老人,瘦小,留一撮山羊胡须。我第一次拜访他时,他住在竹器厂二楼,很大的黑白照片挂在墙上,一些线装书散落在沙发上椅子上。文思原来是常德师专的老教师,曾主编《桃花源志》,在常德一方,算是活着的古董了。无事,他就和一些文化名流书信来往,或者自己摆摆残局,看书,散步。后来他搬到茶庵铺去了,住在桃源七中,我和作家解黎晴,受文化局老局长王兆元的委托,专程去看望过他,那一次,文老拿出几本老字帖,意欲捐献给哪个博物馆,可是后来,也没有谁去跟进这件事,以至那几本珍贵字帖,不知所终。八十年代掀起一阵诗歌热潮,我也不甘落伍,曾创办油印诗刊《仙源》,请文思老题写刊名,老人欣然应允,并给我一组桃源民歌发表,我还记得《插秧歌》中的几句:插秧莫插田埂边,田埂边上岩子尖,岩子刺在郎手上,痛呀痛在妹心尖……
既然玩诗,自然人以群分,除了结识周碧华、修客,解黎晴,还结识了沙坪的仙云、郭望秋、万承沅等一帮本土诗人,相互之间经常走动,互相交流。在1986年的冬天,解大侠曾赤脚涉过澄溪河(又叫金鸡河),到我执教的中心小学来看我。后来,在我的鼓惑下,修客、周碧华也曾随我到王家湾、竹山一代采风。周碧华还曾创作了《两溪桥头》、《居高临下是山民》等散文佳作。
前面我曾说过,我像一阵轻风,在沙坪大山飘来飘去;在沙坪镇干了一年后,我便被“发配”到乌云界下的永红小学去了。
附:《沙坪老街》http://www.vsread.com/article.php?aID=7540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