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是一种追求
    
吴东明
   
岁月如流水,不觉已经做了二十几年的《中国税务报》读者。每每拿到新一期的报纸,总是期盼,也总是能够看到一些新的东西,一些启发,一些于人、于知、于事的改变——无论前十年作为税务干部,还是后十多年作为企业税务工作者。创新、务实、改变,是我作为一名读者的收获,也是我对报纸的认知。
   
《筹划·专刊》,开启了一扇窗,给了读者一个全新的视角看问题:纳税不止是强制性、无偿性的,也更是合法性、合理性的。禁忌的敏感话题,被拿上桌案讨论;模糊的政策边界,被清晰地冠以法理加以研究。因为理解,因为尊重,因为信任,征纳双方就像一对爱打架的邻家少年,成长为背靠背的铁兄弟。这种变化,不是一朝一夕的革命,而是日积月累的改变。背后,《筹划·专刊》就像一个大大的讲台,将你的声音,将我的观点,慢慢地和成我们的共同的话题。
   
《纳税服务专刊》更是打开了一扇门,挑战了更高的纬度。常言云,服务的境界源于心,现于形。“服务于纳税人”这不是一句新词,很多年以前就有,每个办税服务厅都有,“形”早已在,但是“心”呢?服务是一门艺术,百人百态,毫无定数标准,唯有用心,才是最高境界。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相信《纳税服务专刊》还会是一个大大的讲台,倾听需求,诉说心声,讨论经验,提供指引。我想,“纳税服务”,从“形”到“心”的改变大概正是新专刊创立的意义吧。
   
说清事难,说动人更难,希望《纳税服务专刊》迎难而上。
   
作为一名读者,乐于关心新的焦点,乐于看到报纸的改变,尤其在这样一个变革的年代。五年、十年后再回头看,相信会发现,今天的改变会引领一个认识的改变,引领一种态度的改变,引领一个行业的改变,从而引领一个事业的改变。
   
改变是一种追求,祝《纳税服务专刊》成功!
   
作者:家乐福(中国)总部税务总监
         
            
新专刊:纳税人的智库
   
丁芸
   
始于千年之交的《筹划·专刊》在广大读者的关注和支持下,已经走过了近15年。15年来,《中国税务报》以每周一刊的形式,通过设置微观筹划、税务财会等栏目,起到了深入宣传税收法规、政策,帮助税务人员和纳税人将其贯彻落实到工作中的作用。
   
《筹划·专刊》为纳税人如何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提供了具体帮助,贯彻了国家用税收杠杆调整产业结构的意图;而且该刊还具有前瞻性,对一些重大政策的变化以及争论较多的问题,约请专家学者、中介机构的人士发表看法,进行探讨,让读者分清利弊。正因为如此,《筹划·专刊》自发行以来就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拥有忠实的读者群体。
   
改版升级后的《纳税服务专刊》凸显税务机关办税理念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根据《纳税服务工作规范(试行)》的相关规定,税务机关有义务为纳税人提供政策咨询和问题解答,也有义务为纳税人及时提供税收政策的变化情况,供纳税人即时规范调整涉税行为,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而以上义务的履行,从税务机关的角度来看,是税务部门的行政行为,是纳税服务;而站在纳税人的角度,这些行为则为纳税人最大限度的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规避涉税风险,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帮助。
   
希望《纳税服务专刊》进一步加大涉猎范围,从而更好地为纳税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服务,加大对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力度。相信《纳税服务专刊》会恪守《中国税务报》“税收桥梁,征纳纽带”的办报宗旨,坚持“宣传税收政策,传播征纳声音,透视社会经济,聚焦税事热点,倡导法治诚信,引导涉税舆论”的编辑方针,走在税务前沿,做好税收政策宣传,为纳税人带去积极有效的办税信息和最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作为国家税务总局的喉舌,起到税务机关与纳税人沟通的桥梁作用。期待《纳税服务专刊》更精彩!
   
作者:首都经贸大学教授
 
          
致力营造良好税收环境
   
高金平
   
《筹划周刊》的创办,是我国税收发展史上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它标志着我国税收环境朝着法治、公平、透明的方向发展。过去,许多人认为税收筹划会导致税收收入的减少应被禁止,这是认识上的误区。政府希望纳税人永续回报社会,绝不希望“竭泽而渔”。纳税人在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通过设计合理的交易结构以减轻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增强竞争力,国家税收随着企业业绩的提升而水涨船高,其结果是双赢。
   
《筹划·专刊》改版为《纳税服务专刊》后,更适合于广大的纳税人。笔者建议围绕纳税人需求设置相关的栏目,除保留“税收筹划”栏目外,应增设“税收政策解读”、“税收优惠操作指导”、“税务会计”、“税收疑难案例分析”、“税收知识问答”等栏目,兼顾所有税种,突出主体税种。读者群以企业为主,兼顾基层税务人员和中介机构,内容要难易结合,通俗易懂。
   
笔者相信,《纳税服务专刊》将使我国税收政策更加透明,进一步增强纳税人依法纳税的意识,提升纳税遵从度,为我国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再立新功!
   
作者: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进修学院教授
 
            
一路走来一路情
   
张春喜
   
1988年8月我参加工作的首个岗位就是税务会计,从此让我与税收结下不解之缘。认真阅读《中国税务报》弥补税务处理的短板,让我成为《中国税务报》的一名忠实读者。1999年成为注册税务师非执业会员后,我更加喜欢《中国税务报》了。我对2000年推出的《筹划周刊》,更是喜爱有加,期期研读。不仅如此,还推荐给我的客户和同行,告诉他们长期学习定能受益匪浅,可谓爱屋及乌。
   
在汲取他人精华的同时,逐渐理顺自己的筹划思路,整理自己的筹划案例,有了想在《中国税务报》发表的抑制不住的冲动。2003年2月,我整理6年担任房地产企业财务总监的经验,生平第一次写作了《土地增值税纳税筹划方法初探》一文投到《筹划周刊》,经过编辑不厌其烦地修改完善,以《三招帮你减轻土地增值税》为题发表了,并第一次收到了200元稿酬。这给了我莫大的鼓舞,成为我写作的不竭源动力。截至目前,我在《中国税务报》发表了税收筹划文章30余篇,并以此为基础公开出版《税语碎言——张春喜论文集》。
   
在长期的写作中,我与《筹划·专刊》的编辑建立了深厚的工作友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我不仅写稿,还将筹划心得与他人分享,多次接受新闻媒体采访,就税收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发表看法,针对税收政策的漏洞提出合理化建议,为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与税务机关交涉,为国家管好大企业税收献言献策。2013年3月,工商银行某市级分行就一块账外土地转让收入的企业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应查账征收还是核定征收与主管税务机关产生争议,我受双方共同委托出具了鉴证报告,得到双方认可,为企业节约税款800多万元,维护了企业合法权益,赢得税务机关的尊重。
   
从忠实读者到业余作者,再到维护税法尊严的践行者,《中国税务报》伴我一路走来一路情。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筹划·专刊》改版更名为《纳税服务专刊》。我认为名称虽然改了,但是,多年来形成的权威解读税法政策,直面税企争议,维护税法尊严、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提高税法遵从度,帮助纳税人减轻税负,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精神不能改,功能不能减弱。如此,《中国税务报》才能受到纳税人读者的欢迎,也才能受到税务机关的重视!
   
但愿五十年后,《中国税务报》还是我的挚友,独立不改,周行不殆。
   
作者:河南四方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
 
       
《筹划·专刊》助我成长
   
谌祖江
   
时间过得真快,自2000年在中国税务报《筹划周刊》投下第一篇稿件以来,一晃已15年。回首这些年80余篇稿件的投稿历程,心中感慨万千:《筹划·专刊》助我成长。
   
《筹划·专刊》让我学会了勤学勤思。《筹划专刊》历任编辑认真严谨审稿,让我考虑问题学会了周全细致。新颖、实用,是编辑的教导,也是自己投稿秉承的宗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在勤学的基础上,善于思考,善于“凡事关联”,形成知识“互联网”,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筹划·专刊》让我提升了管理能力。税法对企业的经营行为有指引作用和预测作用。作为一名烟草行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面对烟草企业寓禁于征的高税负,依法诚信纳税,及时学习了解新的税收知识,及时分析税收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在为企业建言献策的同时,对《筹划·专刊》的投稿成功,既佐证了思路的正确,也为企业着力避免税收风险提供了帮助。
   
《筹划·专刊》让我时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在《筹划·专刊》上发表的文章,不但助我顺利通过高级会计师等职称评审,而且也帮我多次在行业和单位的优秀调研文章评比中获得荣誉。
   
展望《纳税服务专刊》,建言税收政策宣传与管理服务并重。希望《纳税服务专刊》深入解读、宣传税法,让广大纳税人提高税法遵从度。税收具有调节经济的功能,企业的经营活动与税收息息相关,随着国家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管理会计方兴未艾,重大涉税事项税务前置,希望《纳税服务专刊》帮助财务会计人员准确核算各项税收,让企业所有者、债权人放心识别和判断企业整体财务及运营状况,更好地发挥税收的指引作用、评价作用和预测作用,让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更加考虑税收因素,让税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税收支持。
   
作者:江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财务部会计核算科长
 
            
不用扬鞭自奋蹄
   
王跃明
   
《筹划·专刊》将改版升级,更名为《纳税服务专刊》。得知此消息,有一种与老朋友突然辞别的感觉,有些依依不舍,有丝丝恋意!
   
我从书房博古架下的抽屉中找到了收藏15年的《筹划周刊》第一期,时间为新千年刚刚开始之际的2000年1月5日。她居然保存得犹如刚收到的新报纸般完好如初,这令我十分意外和颇感欣慰。第一期的《致读者》就是《筹划周刊》的发刊词,其虽然简短但很精致,大意是:《筹划周刊》是应广大读者的“运”而生的,是提供给读者的特色菜;办刊宗旨是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
   
《筹划周刊》刚一诞生,就牢牢吸引住我,让我似乎遇见了久违的朋友,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我开始留意将工作中纳税人向我提出的涉税问题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将税法及相关政策学精学透,并积极向《筹划周刊》投稿,发表了《税收筹划之我见》、《广告字幕巧妙置换,节税捐建希望小学》等10多篇文章,引起关注。
   
湖北宜昌有位下岗的财务科长刚到广州打工的第一个月,由于增值税发票认证超时而导致企业欠税20多万元。我得知后,结合总局刚发布的有关欠税处理的新政策,撰写了《不善筹划欠税增,消化欠税有窍门》刊登在《筹划周刊》上。该财务科长拿着《筹划周刊》到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很顺利地解决了涉税问题。
   
回首这不断成长的15年,深为《筹划·专刊》编辑团队爱岗敬业、认真细致、刻苦耐劳、勤奋学习和勇于担当精神所感染,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15年,使我深刻感悟到细节决定成败的重要性,促我不用扬鞭自奋蹄。
   
如今我分管纳税服务科和办税服务厅的工作。《筹划·专刊》整合升级为《纳税服务专刊》,我相信她涵盖的读者面会更宽广,针对性会更强,更务实、更接地气,与我的实际工作更对口了,十分期盼她的闪亮登场。
   
《纳税服务专刊》的创立,是国家税务总局“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在中国税务报社的具体落实。现在各地都相继建立了纳税人实体学校和网上税校,建议以《纳税服务专刊》为平台筹建纳税人函授学校,连接全国税务系统的各级纳税人学校,分专题连续系统授课。如此,将使《纳税服务专刊》受到纳税人喜爱和欢迎,对提高我国财务会计及税务工作者的整体税收业务素质也将大有裨益。我认为,这一重任似乎已落在《纳税服务专刊》的肩上。
   
作者: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国税局副局长
 
               
特别情缘
   
王进
   
《中国税务报》是我单位和个人必看的报纸之一,除了因为工作需要外,还有我与中国税务报《筹划·专刊》的特别情缘。在公司成立初期,我们就思考如何发挥媒体对行业、对公司的宣传作用,应用舆论工具向社会传递注税行业的正能量。我们制定了鼓励员工撰写业务稿件的奖励措施,激励员工将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提升,通过投稿提高自己的税收专业理论水平,向专家型人才迈进。这些年来,公司员工在《筹划·专刊》发表专业文章、观点、建议20余篇,在传递税收专业知识、税务代理理念的同时,也提升了公司在社会上的良好专业形象。
   
与《筹划·专刊》合作的事项很多,特别难忘的当属2012年中国税收筹划研究会第六届年会的合作。我公司作为年会的承办方,邀请《筹划·专刊》编辑、记者到现场采访。他们采访了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中国税收筹划研究会会长郝如玉和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原会长许善达等人士,以“税收筹划:与时俱进寻求突破”为题对年会作了图文并茂的宣传、报道。其中郝如玉和许善达有关“税收筹划有助于完善税法、企业对税收筹划的需求很大、多方合力才能推动税收筹划发展”等观点见报后,在注册税务师行业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好评和积极影响。
   
现在中国税务报社为了更好为读者提供服务,增强政策解读的及时性、实用性、针对性,对《筹划·专刊》改版升级,更名为《纳税服务专刊》。尽管原专刊的主要内容优化后继续保留,但在此刻,作为《筹划·专刊》的老读者、老朋友,心中不免泛起些许失落与忧伤,但愿新专刊仍能保留一方税收筹划的净土和空间,期待有朝一日,中国的税收筹划实务真正走上一个新台阶,更好地为征纳双方的税收实践提供有益的成功案例。
   
作者:北京鑫税广通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董事长
 
      
希望《纳税服务专刊》同样精彩
   
庄粉荣
   
时光飞逝,《筹划·专刊》已经刊出15载了。在15年里,《筹划·专刊》刊载了大量的涉税政策辅导和税收筹划案例,给广大纳税人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也从中汲取了很多的营养,与《筹划·专刊》一起成长。
   
15年前,因会计师事务所改制,本人从该所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受到《筹划·专刊》的启示,潜心研究税收筹划,并于2001年初出版了《实用税收策划》一书。《筹划·专刊》我是几乎每期必读,从上面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筹划·专刊》为大家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涉税政策研讨、税收筹划案分析,让纳税人在学习税收政策的同时,又掌握到运用政策的技法。而我则通过这个交流平台向学院派学者学理论,向实战型人物学经验,写出了30部,约1000多万字的著作。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向《筹划·专刊》的编辑和作者表示衷心感谢,希望《纳税服务专刊》同样精彩。
   
作者:税收筹划专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