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灵通“大限”5年内将到?

(2008-11-27 20:02:28)
标签:

小灵通

大限

5年

投入

樊会文

it

    在日前举行的3G时代小灵通的发展前景研讨会上,北京网通副总工程师郝秀芳透露,北京目前仅存70余万小灵通用户,已经进入自生自灭的状态。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权威专家预测,短时期内小灵通将和多种通信技术并存,但最多5年,小灵通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星星之火曾有燎原之势
    小灵通作为一种通信手段,并不是中国人的专利。在日本它叫无线市话,简称PHS。它采用微蜂窝技术,将用户端(即便携电话手机)以无线的方式接入本地电话网,使传统意义上的固定电话移动起来,可以在流动中接听、拨打电话。从诞生到发展,小灵通可谓坎坎坷坷。尽管也曾迎来了短暂的鼎盛,但最终将在市场的选择下黯然退出。
    小灵通自1997年第一个在浙江余杭开通以来,原信息产业部对它的态度一直“偏冷”,认为小灵通采用的技术已经过时,曾先后下过数道文件限制其发展。2002年底原信息产业部经过权衡,最终将小灵通定义为“固定电话的延伸和补充”,并限制其“在中小城市发展”。此后,小灵通业务逐渐开展起来。
    2003年2月以来,小灵通业务在国内大多城市,包括北京、广州、上海等地不断发展。历经5年的迂回,小灵通“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终于以“进城”而修成正果,并一度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用户量也曾一度高达1亿。但从2007年开始,其用户数量以每月几十万的速度减少。截至今年9月,小灵通用户达减少到7521万户,而且下降趋势明显。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樊会文认为,小灵通之所以会走到今天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由其自身的缺陷决定的。通话效果差,不容易漫游,性能差等都是致命的弱点。另一方面,移动电话的迅速发展以及其费用快速降低、功能又不断完善,使小灵通单价低廉、单向收费等最初吸引用户的有利因素逐步失去了魅力。还有,3G手机将逐步成为未来市场的主导,这些因素都让小灵通不得不“默默走开”。
      5年内将退出历史舞台
    权威专家认为,小灵通的大限5年内将会到来,制造商和运营商应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近日不断有媒体报道称,日本在10年前开始提供PHS服务,短短两年间,最高峰时用户数达到了700万。在经过3G、手机降价的竞争后,用户数目前保持在460万左右,这种状况与目前中国的小灵通发展现状非常相似。
    “不要抱任何幻想,中国和日本的情况大不一样。”樊会文这样告诉记者。他说,简单的现象类比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是内在因素。他说,日本的PHS一开始就和移动电话同步发展,其自身的技术已经十分完善,各种增值服务也很齐全,因此移动电话要争夺它的用户群很难。而在中国,小灵通的发展严重滞后,要在目前的情况下赶上移动电话没有任何可能。
    同时,日本的城市人口密度很高,因此信号站的投入能换来相对较大的效益。而我国人口分布不均,而且非常分散。小灵通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建大量的信号站。这对运营商来讲,就意味着大量的投资。樊会文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原来建立信号站的投资是否已经收回来现在还无法确定,但如果现在再追加投资必然收不回来。
     应以集团用户为重点
    一些专家认为,小灵通应建立全资子公司,从固话中脱离出来,进行相对独立的运营,只要能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环境,小灵通定能再现昔日辉煌。但樊会文认为,小灵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实现“复兴”,而是如何尽量减少损失。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杨培芳预测,虽然未来通信网络将趋向统一,但是在一定时期内,多种接入网技术还将并存,小灵通仍会有一定的市场,但不太乐观。
    记者登录中兴通讯、UT斯达康、夏新等小灵通生产企业的网站发现,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有关小灵通的信息越来越少,而有关手机产品的信息,特别是有关3G、甚至4G的产品信息越来越密集。
    樊会文认为,尽管目前“四面楚歌”,但小灵通仍具有辐射小,频率利用率高等特色,特别在数据传输速率和性价比方面有着其他无线产品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小灵通应该扬长避短,将用户重点定位在企事业单位、机关、矿井、医院、宾馆等小灵通集团用户上,适当开发增值业务,以便于保留并争取到更多的用户,在3G还没有真正成熟起来的这段时间内,尽快行动起来,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