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与觉醒!中国画圆战术的创立似庖丁解牛!

分类: “画圆战术”理论 |

自幼熟知庄子讲的庖丁解牛寓言故事,今天读来给人许多感悟与觉醒。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庖丁的厨师为梁惠王宰牛。他拿着刀,麻利地干着活。只听他手按着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着的地方、膝盖顶着的地方,都发出了皮肉和骨头分离的声音。这些声音的节拍竟然十分悦耳。
梁惠王赞叹道:“啊,你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如此高明呢?”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大意是:“我对万事万物都很好奇,而且我喜欢研究事物本身的规律。我刚开始学习宰牛的时候,一点儿也不了解牛身体的构造,动作并不麻利。但三年之后,我在宰牛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并且了解了牛的全身构造,因此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到了如今,我甚至闭着眼睛都能宰牛,就像是在用自己的意念操作一样。我用牛刀直接刺进骨节有空隙的地方,然后沿着牛的身体结构运刀。我的刀从来不会碰到筋络或是骨头上的肌肉,更不会碰到大骨头。
一个技术高明的庖丁用刀割肉,大概一年要换一把刀。一个普通的庖丁,一个月要换一把刀,因为要用刀砍骨头,用不了多久就钝了。而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宰杀了数千头牛,刀口却像刚磨过一样锋利。为什么呢,因为牛的骨节都有空隙,只要下刀位置准确,薄薄的刀刃足够插入牛骨之间的缝隙,所以我的刀始终都像是刚磨过一样。不过偶尔,我也还是会遇到有筋骨的地方,但这时候我就会加倍小心,集中注意力,放慢速度,刀子轻轻一动,牛的骨头和皮肉照样还是轻易分开了。此外,每次宰完牛之后,我还会把刀擦拭干净,保养得当,下次依旧。”
梁惠王恍然大悟!生活中每一件事都有规律可循,只要不断摸索,久而久之就能熟能生巧、得心应手。
我几十年打篮球并创立画圆战术的经历大抵如此,年幼时一开始接触篮球,认为篮球即个人技术,没有真正认知篮球是团队的运动,对于篮球的四种基础配合都不自知,都是用技术去单打独斗。到后来发现单打独斗走不远,遇到个人防守能力强劲的对手或者遭遇协防,就难以为继了。年轻时学会了用局部两三人之间的四种基础配合打球,有了团队作战的观念,对篮球的理解又升一步。再后来,发现局部的基础配合只能解决两人、三人之间的协作,另外的同伴会不知所措,瞎跑乱跑,进攻会显得无序,遇到更强的球队就乏善可陈,遭遇技战术融合不下去的瓶颈。之后,便学会用欧美直线思维的具有整体性有序性但缺乏变化性的固定配合打球,算是进入战术阶段,可打上一段时间,又发现固定战术不适合具有曲线思维、拐弯思维的中国人打,对于中国人而言,固定战术太机械,太呆板,变化空间不大,往往背上几十套,繁琐且执行力难以落实。最后悟到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哲学智慧之意念打球之道,创立了既讲究整体性、有序性,又富于变化性、灵活性,既含篮球配合规律,又合中国人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技术特点、身体条件的画圆战术,以战术口诀之意造千变万化之形,从根本上解决了技战术融合问题,找到了中国人可以智慧打篮球的战术体系。七组战术口诀心法,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外圆内方,以柔克刚,大道至简。内外于心,外化于行,走一步可以看三步、行五步,配合跑位,了然于胸,球员闭上眼睛似乎就能感知场上基本路线与变化路线的阴阳互变、圆方融合、启承转合、闪转腾挪、纵横捭阖,找到了庖丁解牛的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