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点四环节教学法”实践运用之哲学思考

分类: 五点四环节教学法 |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几乎所有关于教育教学的弊端和困惑,最终都能从课堂上找到症结;几乎所有关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归根结底也都要回归到课堂中去。效果不显,效率低下,效益不高,人们对课堂的抱怨和对教育的诟病是一致的。
教法是课堂教育教学的核心与关键。课堂上的教育教学归根到底要落脚在教法上。教法的优劣直接关系教学效果、教学效率、教学效益的质量与高低,关系如何一种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教法是课堂教育教学的方法论,折射的是课堂教育教学的世界观。
从技术的角度建模课堂,教有定法;从哲学的角度建模课堂,教无定法。课堂教学就是“教有定法”与“教无定法”的辩证统一。课堂教学仅有模式肯定不够,但没有模式肯定不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创新法。"从"无法"到"有法",再到"无定法"与“创新法”是一个漫长的境界的提升过程。
“五点四环节教学法”之“教有定法”。五点,即重点、难点、易错点、易忘点、拓展点,这是课堂教学战略目标的内涵,四环节,即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教师组织学生运用知识、教师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是课堂教学的战术组织目标,三分讲、七分练,练中讲、讲中练,讲练赛考、讲练测评,这是课堂教学的策略即技术操作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五点四环节教学法”,上述内容即为“教有定法”。
“教有定法”,这是一个建模的过程。"建模"是一种科学的思想,是一种战略决策,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形式与方法,直接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与适应性。所谓课堂模式,是课堂教学中那些稳定的、被结构化了的教学方法的组合。“建模”是一种时代选择,不同时代,所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建模”也应与时俱进,随之变化。知识驱动的时代,我们选择的是以满堂灌教学法来“建模”。创新驱动的时代,我们需要以“五点四环节教学法”来“建模”。
当然,任何模式都有特定的使用场合和条件,从来就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模式。这和"教无定法"的含义是一致的。教无定法并非教学无法,教无定法并不排斥"课有定则"。由于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在课堂上会灵活机智地选用不同教法实现教学收益的最大化,于是,教学过程被赋予了较多的个人化色彩,教师素质成了决定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
“五点四环节教学法”之“教无定法”。教学既是科学技术也是哲学艺术,科学技术需要模式,哲学艺术不需要。因此,课堂教学仅有模式肯定不够,但没有模式肯定不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创新法。"从"无法"到"有法",再到"无定法"与“创新法”,是一个漫长的境界提升过程。"无定法",不是没有"法",更不是不用"法",而是不拘成法,可以灵活地选用不同的具体教法。这才是"教无定法"的真正含义。
在实践运用“五点四环节教学法”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多哲学思考,应研究的是“把握课堂教学之境”、“研究课堂教学之道”、“顺应课堂教学之势”,这才是“五点四环节教学法”运用中的“教无定法”。“把握教学之境”,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应有的创造性、审美性、表演性、机智性、个性化等一系列重要特征,并以整合的方式发挥其教育教学功能。“研究课堂教学之道”,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彰显出独特的教学技术、教师手段与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前者谓之"术",而后者谓之"道",努力做到道术兼修、以道驭术。“顺应课堂教学之势”,是要求教师不仅应使受教育者继承现成答案和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培养核心素养、提升关键能力。
“五点四环节教学法”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把教学评价由评价教师教的过程转向评价学生学了多少、学得如何。过去的满堂灌教学往往考虑更多的是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很少去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问题;同样,这些教师在上课时,也主要沿着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自己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这就是所谓以"教"代"学",或者说这是按照事先"脚本"的"教学表演"。而在“五点四环节教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贯穿两条线索:学生的"学"(感受、质疑、钻研、讨论、联想等)和教师的"教"(求疑、交流、争鸣、释疑、归纳等)。这两条线索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交织在一起。这里关键是教师要从"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也就是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塑造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师生关系时认为,师生应该是共同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这就决定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必须进行平等地交流。为此他特别强调:"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到另一个头脑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学生的大脑不是空荡荡的容器,而是一口蕴藏着丰富水源的深井,教师的使命正是引导学生挖掘这口井,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一口知识的泉水喷涌而出的"井"。只有确立这样的学生观和这样的教学观,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够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在原有知识基础之上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去经历、去探索、去发现,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欢乐,这是任何外在手段都不能替代的。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有经验的教师从不陶醉于个人的演讲表演,而是按照“五点四环节教学法”一点一点、一环扣一环地引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听一听、议一议、试一试、练一练、想一想、思一思、演一演、习一习、赛一赛……力求使课堂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实践,从生活实际中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让生活材料为课堂教学服务,彰显情景化教学。
“五点四环节教学法”的建模仅仅是课堂教学科学技术角度的起点,而不是课堂教学哲学艺术终点。从改变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而言,的确是一场课堂革命与创新,实现了新时代背景下双减双增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模式,顺应了创新驱动时代发展大势。真正要用好用活“五点四环节教学法”,需要每一位教师深研精钻,把握其本质内涵以及教法精神,将“五点四环节教学法”置于新时代创新思维人才培养目标背景下来谋划与实践,紧紧围绕国家中高考命题改革之“一核四层四翼”,“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为一体,从“教有定法”走向“教无定法”,从科学技术走向哲学艺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效率、教学效益与教学质量。

为耕种者育土,为远行者铺路!“五点四环节教学法”,已走出云南昭通,在全国各地生根开花,有眼光与见识的校长与教师已经开始选择使用“五点四环节教学法”。“五点四环节教学法”作为习本课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的教学法,1993年创立。出自云南昭通的教学法!双减教育时代高效课堂教学法,“教学评一体化、讲练测同步行”,“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为一体,以中国教法自信,办中国自信教育!源于中国古代先贤的教育智慧!中国特色课堂教育教学哲学《五点四环节教学法》专著以及专题讲座联系电话:13908705745(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