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太极画圆战术!

(2021-06-08 13:08:19)
分类: “画圆战术”理论
“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太极画圆战术!


“一阴一阳之谓道”,出自《易经》的《系传》。庄子说:“《易》以道阴阳。”虽然《易经》没有明确使用阴阳的概念,但阴阳确是《易经》的核心思想。古人以山南为阳, 山北 为 阴,以河北为阳、河南为阴。《尚书》有“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之说;《诗经》有“既景乃岗,相其阴阳”之句;伯阳父有“阴伏阳迫而有地震”之论。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皆由阴阳化生:“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范蠡 认为:“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
作为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易传》 《系辞》 以阴阳观来释《易》, 认为乾坤为“易”之门户,乾为阳,坤为阴,阴阳和合而有天地万物。在《周易》中,乾坤二卦即是父与母,震、巽、坎、离、艮、兑就是他们的六个子女,其中震、坎、艮为男,巽、离、兑为女。
有阴有阳,乾为纯阳,坤为纯阴。乾为父、为天,坤为母、为地。有天地、有父母,然后有天地间的万物,有由父母所生的子女。《系辞上》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又说:“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乾坤既代表天地,又代表父母,同时又是阴阳的化身。《序卦》说:
《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何谓道?《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概念,器即概念的具体化。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只可体悟不可言明。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周易》之根本,主要含义是:万物皆阴阳。阴非纯阴,阳非纯阳。此消彼长。交互感应。阴阳互化。
“画圆战术”吸取了易经之阴阳核心思想,打破了基础配合与固定战术只有一条移动路线的欧美直线思维、固定思维方式,用易经的取象思维、整体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拐弯思维创立了中国太极画圆战术。在画圆战术里,我们看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基本移动路线循环往复为阴,变化路线纵横捭阖为阳,基本移动路线非纯阴,变化路线非纯阳,即基本移动路线本身就有阴阳变化,顺时针来,逆时针去,变化路线里面也有阴阳交错,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左右逢源。任何事物的基本属性可以是阴或阳,但阴阳并不是纯粹的阴阳,是阴阳之中又分为阴阳的,且阴中有阴阳,阳中亦有阳阴的。阳并非纯阳,阳中有阴,阴也并非纯阴,阴中亦有阳。
“画圆战术”基本移动路线即阴,创造的内、外、边衍生出变化路线之阳,变化路线之阳,也可以回到基本移动路线之阴中,此消彼长,交互感应,阴阳互化。阴阳不能各自独立独行,必须与对方交互感应方可生存。若阴阳分离,不发生交互感应,则万物不得发生。卦因爻而成,而爻即是交,即阴与阳的相交,因交而感,因感而应,中心开花、两翼齐飞、里应外合、上下联动、左右逢源,以柔克刚,多点进攻,才有了万物的生发,实现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意境。
基础配合与固定战术因是欧美的篮球打法,所以不分阴阳,也没有阴阳之说,都是一条移动路线,直线思维方式、形式逻辑思维,严谨规范,灵活性不大,适合西方人机械固定严谨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则是易经思维方式,讲究整体、循环、辩证、拐弯,所以打固定战术不太适合中国人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技术特点和身体条件也不适合打固定战术,这就是文化差异导致了的战术异同性。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画圆战术”从阴阳起步,源于阴阳,在基本移动路线之阴的循环往复中,实现变化路线的阳,找到阳的生长极,内、外、边,成为基本移动路线和变化路线阴阳互转、阴阳互化、阴阳共生的交感点,从而实现了阴中生、阳中长、忽阴忽阳,阴中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共生万物,形成道生一、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行云流水、延绵不绝、变化莫测的进攻体系。
“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道”字是指什么呢?这里是指应用之道,是法则的意思。是说宇宙之间都是一阴一阳组成的,譬如,有男,就必定有女,这个是宇宙的法则。宇宙万物,不可能只有正面,或只有反面,总是正反相彰而存在。道家有句名言:“孤阳不生,孤阴不长。”单阴、单阳,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必须是阴阳调和,才能有成长,成就,缺一不可。如果,世间万物,都是一模一样;人人都是一个面孔,思想也一样,没有男也没有女,那这个世界是多么恐怖。
真实的世界,有形形色色的人,不同的思想,有人吵架,有人吃醋,有人一本正经,又有人玩世不恭,各有千秋,每一个人,也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世界才缤纷多彩,才有无限的遐想。

“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太极画圆战术!
“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太极画圆战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