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五点四环节教学法 |

《“五点四环节教学法”蕴含的老子的教育智慧》
——李晓波教育教学“五点四环节”战术体系(136)
一说到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我们立即想到的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教育思想,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有教无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等,而对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教育智慧却了解不多。“五点四环节教学法”不仅吸取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还吸纳了老子的教育智慧,实现了对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国古代优秀教育教学思想当代化、创新化、战术化,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哲学和课堂教育教学战术体系,使用“五点四环节教学法”,彰显中国文化自信。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辩证法高手,他希望人们
追求“天人合一”,做到“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致虚守静,心静如水”。纵观道家思想,其核心是老子创立的“道”、“无为”的哲学体系。“道”是世界的本原或本质,世界由以出发、由以产生的基础,是世界具体性的决定力量。“无为”不是消极无所作为,而是不违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无为”达到“有为”,即所谓“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根据“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启示的教育主张,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及其出色的教育家。
老子的教育思想以“道”为统帅,他所阐述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要求、师道观等具体教育主张都是围绕“道”而展开的。老子思想体系中的“道”是蕴含于万物中的事物本然的规律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原则、原理,是无形的,而又存在于万物中的万物总法则。在中国两千多年教育史中,与儒家教育思想相得益彰,相互弥补,对中国人思想性格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并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人性化教育有着重大启示。老子的具体的教育主张包括无为自化的原则、不言之教身教重于言教、谋于未发的预防性原则、图难于易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思想。
其一,无为自化。“无为”属于言教范畴,“自化”属于言学范畴。老子根据“自然人性论”的总原则与“道法自然”哲学思想,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性。在教的方面,要求教师做到“善言无暇滴,善行无辙迹”,在教学过程教师不应该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而施不言之教,适时而言,适时而行,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想象力去观察、去体验、去分析,达到淳朴、敦厚又洞悉自然、社会的规律的境界。
“五点四环节教学法”贯穿了老子“无为自化”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少教、少讲,学生多学、多练、多习、多悟,课堂教学中把课堂让给学生,教师成为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教练员,课堂教学以三分讲七分练,练中讲、讲中练,讲练赛考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组织学生运用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从而从体制机制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能像前苏联凯洛夫填鸭式满堂灌教学那样,教师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所以知识教师全讲,所有课堂学生全听,学生在课堂上只能以听代学,课后学生自行去练习,有限的课外时间学科门类众多,学生应接不暇,负担太重,别说运用知识,就连掌握知识都难,就别说没有时间运用自己的好奇心、想象力、独立思考去观察、体验、分析、探究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五点四环节教学法”通过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智育与德育相融合的活动,克服过窄的学科知识学习。根据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特点,指导学生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方面得到长足发展。
其二,不言之教,身教重于言教。老子提出的“不言之教”是要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和效果。“不言之教”的不言,不是什么都不说,而是少说,多做,身教示范,“不言之教”真正强调的是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以此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可一味说教,而应该就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点四环节教学法”体现了老子的“不言之教,身教重于言教”教学方法。在弄清“五点”基础上,通过“四环节”把控教学质量和目的,运用三分讲、七分练的教学策略,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积极性,善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把学生组织起来在课堂训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发现学生的长处,克服其短板,强调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言、自己讲、自己说、自己探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生动有趣、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训练活动中主动地自觉地学习。“五点四环节教学法”重塑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创造的启发者,教师的教可能只是一个点拨、引导、组织、帮助、提升、点评,是不教之教的过程。
其三,谋于未发的预防性原则。老子说,事物在安稳时容易把持,变故无迹象时容易图谋,脆弱是容易消散,微细时容易散失。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发展方向,在学生形成不良行为前就纠正,杜绝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学过程中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五点四环节教学法”彰显了“谋于未发的预防性原则”。传统课堂教师课堂讲知识,学生课堂练知识,教学脱节,很多问题发生之后,教师难以识别,即使识别也难以面对面整改。而“五点四环节教学法”将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纳入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三分讲、七分练、练中讲、讲中练中始终能做到面对面
地观察了解学生发展方向上的问题、学习中的困难、练习中的短板,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当堂解决,当堂检测,及时整改,强化运用,纠正其不良的学习行为习惯,体现了教学过程“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五点四环节教学法”不断优化学习过程,通过课堂“设疑—质疑—解疑”,使学生“想学—会学—学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满堂灌课堂教师上课讲,课堂没有练习,作业在课外,学生作业当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难以把控,及时指导帮助,解惑答疑,会失去最佳解决问题的时机,导致学生问题越积越多,无法解决,成绩自然难以提升。
其四,图难于易,循序渐进。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认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他意识到了人对知识系统的认知过程是由不知到知之甚少,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在教学中,老子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有“难易”观念,遵循“图难于易,为大于细”的原则,学生应该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经过点滴积累,汇涓成海, 最后取得很大的成绩,探寻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切不可希图一跳而就。
“五点四环节教学法”遵循老子的“图难于易,循序渐进”原则,从教学重点、难点到易错点、易忘点、再到拓展点,从传授知识、到掌握知识环节,从运用知识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节,从知识的积累到思维的培养训练,都秉承了由易到难为大于细思想,从三分讲到七分练,从练中讲到讲中练,再到讲练赛考,无不是按照“难易”观念,由易到难,由低到从高,层层递进,环环升华,从基础性知识到核心性知识再到创新性知识,扎扎实实,一点一点的积累知识和运用知识,实现了教学过程的进阶循环。正如老子所说的,学问是靠知识、读书、经验,一点一滴慢慢累积起来的。今天懂一点,明天再懂一点,后天又懂一点,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的收获,这就是做学问。至于要认识宇宙变化的总规律或是认识宇宙的最后的根源,就不能靠积累知识,而要靠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其五,因材施教原则。老子说:故物或行或随, 或嘘或吹, 或强或赢,
或挫或隳。意为事物的本性各不相同,有前行,有跟随,有煦暖,有吹寒,有刚强,有羸弱,有安定,有危险,老子说人的性格也符合这个规律。人的本性各不相同,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问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特点的人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不可千篇一律,老子说,要做到“高者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五点四环节教学法”坚持老子的因材施教原则,实施分层、分类、分组、分队讲练结合,在讲练赛考中区分不同层次的学情,分类练、分层练、分段赛,甚至可以分级考,让学生各得其所,各扬其长,各补其短,各展其才,让优生更优,让好生变优,差生变好。对于优生,坚持“五点”全覆盖,凸显难点和拓展点,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四环节纵向到边横向到底,重点放在运用知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环节,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核心性知识和创新性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对于差生,不断强化重点、易错点和易忘点,着力训练基础性知识,在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上下功夫,适度训练拓展点,教学过程彰显老子说的:”高者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五点四环节教学法”不断整合学科课程,教师应该打破学科知识过死、过细、破碎的局面,帮助学生在学科边界寻找融合点、共同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伟大的传统凝聚着人类的经验、情感和智慧,从来就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护佑力量。“五点”、“四环节”、“三分讲七分练”,从战略目标、战术目标和策略目标揭示了课堂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实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升华了师生感情,有利于
落实立德树人原则,符合老子所说之“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昭示人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按照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本质去做,即“无为”思想,教师要“体道”、“悟道”、“行道”,“弘道”,教学双方应“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昭通教法,自信乌蒙,以中国教法自信,办中国自信教育。中国特色教育教学哲学《五点四环节教学法》专著以及专题讲座联系电话:13908705745(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