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圆战术”蕴含的“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计

分类: “画圆战术”理论 |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意思是,攻打兵力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使它分散兵力而后各个击破;正面攻击敌人,不如迂回攻击其薄弱空虚的环节。两军交战,就是要避实击虚,使对手处处受到牵制,那么被动的局面自然就会解除。此乃《三十六计》“围魏救赵”计,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所谓围魏救赵,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
公元前354年,魏国攻打赵国,赵求救于齐,齐威王任命田忌、孙膑率军救赵。齐军没有直接到魏赵交战的主战场救火,而是抓住“魏国精兵倾国而出”的机会,遣主力军攻打魏国国都(防守最薄弱的地方),又在魏军回国都必经之处设伏兵(不满足于解围,有更高的目标)……结果,首尾不能兼顾的魏军受到重创,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孙子兵法的精髓即“兵者诡道也”。奇正为术,以正合,以奇胜;虚实为要,避实击虚,扬长避短。中国篮球整体移动进攻“画圆战术”体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产物,深受中国兵法的熏陶和浸染,其体系中“围魏救赵”之计表现在哪里呢?
“画圆战术”是一种以柔克刚、虚实相间、奇正相随的整体移动进攻战术体系,其宗旨就是不与对方硬碰硬,不强打死磕,而是避实击虚,避其锋芒,全面移动,调动对方,迫使对手分兵,破坏其严密的整体防守,形成多点进攻之势,利用对手的破绽,找到对手的薄弱环节实施攻击。
用“围魏救赵”之计来解释,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致敌于死地。这就是“画圆战术”战略上的“围魏救赵”思想。按照“画圆战术”战略上的“围魏救赵”思想,战术设计上进行了奇正和虚实结合的“围魏救赵”谋略:
一是在基本移动路线(圆、正、虚)上通过集中与分散哲学思想设置双掩护和连续掩护甚至多掩护态势,将对手阻击在双掩护和连续掩护之内,形成内、外、边相互牵制的基本攻击点,寻找到对手跟着攻击一方集中与分数之后的漏洞,寻机攻击对手。无论是盯人防守还是联防防守,限制区罚球线一带都是防守的空虚部分,一旦攻击到这里,必然吸引外线与边线球队回收,就会出现外与边的机会,反过来,当外与边出现机会后,防守被外扩,内线就会出现机会,这样的内、外、边钳形攻击既是“画圆战术”的独特特色,又让防守故此失彼,首尾难顾。这样的打法,达到了“围魏救赵”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的目的,而是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
二是使用变化路线(方、奇、实)继续将防守分兵的态势实施分割围歼,抓住基本移动路线创造出的或内或外或边机会的薄弱环节,纵向切割防守已经分散分兵的机会,集中兵力在局部形成多打少,或外传必挡用高低位挡拆,或传内必切用交叉策应,或时间差突破用连续突分,或外运必递用手递手切入,或有切必包、有包必补、有补必援中实施中远投或突破之,形成中心开花、两翼齐飞、里应外合、内外边结合、上下联动、左右逢源的进攻,造成对手防线的四分五裂,在薄弱环节实施连贯性的攻击,彻底斩断对手防线,找到得分的最好机会。这一“围魏救赵”的实施过程,会使得对手顾前顾不了后,顾左顾不了右,顾内顾不了外,势必相互顾不上,形成防线全面散架,而予以攻之。
孙子兵法中有句名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赛场如战场,兵法谋略与篮球竞赛有着密切的联系,借鉴其中的战术方略可对篮球竞赛赛前、进攻、防守阶段进行详细部署。兵法谋略也是是篮球运动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是球员战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球员应变能力的主要指标。中国篮球要实现全面振兴迈向强手如林的国际赛场,中国球员应该将中国的兵法谋略思想纳入篮球技战术训练的重要内容,不断提升中国球员的技战术素养,激活思想,启迪思维,开阔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