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西方哲学差异看“画圆战术”与“固定战术”的适用对象

分类: “画圆战术”理论 |

人是在思想中生存发展的,不同的思想方式引导不同的生存发展。西方哲学的命运本质上是由形而上学的内在逻辑所承载、所延续的;而东方哲学尤其中国哲学则是由辩证思维、整体思维、循环思维和直觉思维所承载与延续的。
形而上学一词的由来,是源自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的名字。《形而上学》一书讲述的是自然万物最质朴的、最本真的共性,这本书可以说是辩证法产生的基地。它反对柏拉图对于事物永恒不变的定律,主张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康德从宇宙论的角度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新的阐释。他通过论证表明,要想科学的认识形而上学,就必须摒弃那些逻辑上相互矛盾,互不变通的理论,例如: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其构成单位是单一还是复杂,其存在必然发生还是偶然幸存,这些都可谓是“先验的幻象”,是要摒弃的,应该把焦点放在真实的客观存在的现象上。
黑格尔对于康德的这一思想理论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这是对形而上学最根本的认识,对西方哲学有着深刻的进步意义和深远的影响。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的本质是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这种矛盾的特殊性不仅仅体现在思维中,还体现在万事万物中。矛盾具有特殊性,也是对立统一的,不论是思维还是事物,都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有效的运用了黑格尔这一辩证法,从而建立了唯物主义辩证法,把辩证主义思想从唯心主义的泥潭中剥离出来,对教条主义的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和否定。形而上学的宗旨,就是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其发展之路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这就是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发展规律。西方哲学具有辩证性,它包含了感性与理性、偶然与必然、短暂与恒久,从某种程度上讲,形而上学是无法被摒弃的哲学根基。
从对万物基始的角度来看待,就很容易发现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差异,西方侧重于有,一定要有一个东西存在,才能使万物存在,不能无中生有。而东方的智慧则会告诉你有是从无中而来。西方人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表现出一种二元对立的逻辑结构,一个有的存在必须基于另一个有,而有与有、有与无之间相互对立。形而上学的思维促使了西方人理性主义、科学主义的盛行,但也导致了过于强调同一性而忽视差异性的问题。其实在生活世界中,差异性才是最具体的存在,过于强调同一性最后就会就会忽视现实生活的意义。
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吸引、相互渗透的倾向。
同一性是指两种事物或多种事物能够共同存在,具有同样的性质。差异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质的发展变化。准确把握同一性和差异性的辩证同一,有利于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用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方式说,古代希腊、西方(欧洲)的原理是纯粹的理性,中国的原理是实用的理性。这两个哲学会有什么不同的后果?举例来说,西方人(欧洲)严格遵守规范,因为规范在理念世界、超感性世界中,它是神圣的,叫规范神圣,他们做事严谨,善于团队合作,按照规范行事,不善变通,执行力强,崇尚精神理性,重精神价值。中国人与之不同,他固然也是讲规范的,规范叫“经”;但要合于大道,不仅要“经”,而且要“权”,权是什么意思?权衡变通。规范是要讲的,但也要权衡和变通,这就是实用的理性:有经有权,合于大道,中国人也善团队合作,执行力讲条件,善于变通,重实用价值。
西方哲学(欧洲)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属于纯碎理性,过于强调矛盾的同一性忽视差异性,表现在篮球战术上为固定战术,过于强调规范的内在融合,忽视独立个性;中国哲学思维方式是周易、是阴阳,是辩证思维,属于实用理性,将矛盾的同一性与差异性有机结合,表现在事物发展内在融合机制和独立个性的和谐发展观中,表现在篮球战术上为“画圆战术”,既设计出体现内在融合的基本移动路线(圆),又设计出彰显独立个性的变化路线(方)。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思维方式则是用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认识事物。
这两种哲学倾向表现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看到了西方人(欧洲)的严谨态度和做事的规范与一板一拍上,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看到了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整体意识、循环思维、易经思维(拐弯思维)上,一可以是二、二可以是三。这两种哲学方式,表现在创造篮球战术的思维方式上,西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必然形成其固定战术思维模式,一招一式全固定下来,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只设计出一条闭合的移动路线,环环相扣。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中,要打出战术配合,必先有一个“有”的存在,这个“有”即事先设计出来战术路线图,也是固定的战术路线图,否则就会无序混乱的组织状态,难以组织高效的战术运行,这是西方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学而上学哲学背景。依靠这个“有”的固定战术路线图,才能实施有序的战术组织。
而辩证思维的中国人思维方式必然形成规范与变通、不变与变、圆与方、阴与阳相互转化的“画圆战术”思维模式,没有固定的战术路线图,一可以变二,二可以变三,因为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于固定就会导致机械呆板,抑制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战术组织大道至简,从无开始,无中生有,用体现“道”的战术思想和战术口诀引领战术路线的移动跑位,剑意生剑招,无招胜有招,既具有相对规范的移动路线(基本移动路线),又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变化路线)。
中国古人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所有对立的两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万事万物既相互对立而又趋于统一。这都是合乎辩证法的重要思想。其中,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思想堪称中国辩证思维的主流。
古代中国的这一辩证思维,广见于东周以后的历代典籍,如道家和道教的《老子》、儒家的《周易》、兵家的《孙子兵法》、法家的《韩非子》、医家的《黄帝内经》以及佛教的《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百论》等。贯通诸家诸派的阴阳学说,有集古代中国辩证思想大成之势。诚如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称》所说,“凡论必以阴阳[明]大义”。
“画圆战术”是中国哲学的产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果,必然具有中国哲学辩证思维特质,既关注同一性,又肯定差异性。同一性在“画圆战术”里首先表现为基本移动路线(内在融合机制),这是带有普遍性和同一性的移动路线,差异性表现为变化路线(独立个性),差异性才是最具体的存在,不变是暂时的,变是无条件的,篮球比赛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是篮球运动的主题,事物发展的属性。“画圆战术”的中国哲学辩证思维方式实现了同一性和差异性的有机统一。
“固定战术”反映出来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偏重于形式逻辑,强调同一性,只有一条固定不变的移动路线,具有不可逆性。“画圆战术”凸显出来的辩证思维方式,侧重于辩证逻辑,同一性和差异性相统一,设计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基本移动路线和变化路线,具有圆方融合、智圆行方、方圆相交、循环往复、拐弯思维的特性。其中,基本移动路线(圆)解决矛盾的同一性问题,变化路线(方)解决矛盾的差异性问题。这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讲,“固定战术”十分适合欧美人打,因为西方人深谙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却不完全适合中国人用,中国人骨子里全是辩证思维方式,而“画圆战术”蕴含的辩证思维方式真正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行为习惯,所以更适合中国人使用。
关于固定战术与“画圆战术”的不同还表现在:固定战术可以图解,“画圆战术”难以图解,一个有形,源于欧美,靠固定的路线进攻,一个无形,产于中国,靠战术口诀打球。与西方(欧洲)学而上学思维方式产生的固定战术不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告诉我们,有是从无中来的,我们看得见的具体的移动路线,都是从我们的思想而来的,从道而来,即无中生有。道德经说的明明白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在事先,无在有先,武术中讲的剑意生剑招就是这个道理。
空灵的张扬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孟子说:“充实而有光辉谓之大”,“光辉”即“灵气”。老子也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些话都可以说明中国篮球战术应该具有空灵感。它要求球员在战术组织上注意虚实结合,养空而游,尽量造成一种空灵、流动的境界。空灵即无形。
“画圆战术”是依据战略战术思想的外化形式即战术原则或战术口诀的“无”来实现移动路线的“有”。无论是基本移动路线这个“有”的出现,还是变化路线这个“有”的产生,都是按照“战术原则或战术口诀”这个“无”来组织实施“有”的。这完全符合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事实正是这样,战术原则或战术口诀是“画圆战术”的灵魂与精髓。打“画圆战术”就是打战术思想和战术口诀,而不是事先画出的固定移动路线。“画圆战术”以“无形”的战术原则或战术口诀引领、引导“有形”基本移动路线和变化路线的起承转合、闪转腾挪、圆方融合。这也是“画圆战术”与“固定战术”在本质上、文化上、思维方式上、行为习惯上的不同。
这么多年学习欧美篮球的“固定战术”,让我们的思维方式固化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却丢失了我们自己的辩证思维方式,言必称欧美,动辄必须画出固定的具体的战术路线才能有效组织进攻,在“有中求有”,非固定不可,固定应该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特殊条件下是可以固定使用的,放大则不行,容易导致机械与教条,甚至死板。不固定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实践证明,“固定战术”不适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就不完全适合中国人使用,使用起来肯定没有欧美篮球人炉火纯青,这是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而对于“画圆战术”这种既关注同一性又谋划差异性、既关注无形又认知有形的“无中生有”的具有辩证思维的中国思维方式孕育而生的战术体系缺少足够的重视和认知、研究与使用、推广与普及。不是中国篮球缺少战术体系,是我们没有发现原来中国人适合的战术体系早在1995年就在云南昭通创立了。
在整体性上,欧洲篮球强调整体中的规范(固定战术,内在融合机制),中国“画圆战术”强调整体中的规范(内在融合机制、基本移动路线)与变通(
独立个性、变化路线)的统一。在团队至上方面,欧洲篮球的风格和特点与“中国画圆战术”的风格与特点则是一致的,可以总结为“三无”:一是“无球”。无球队员的跑动非常频繁迅速。得分机会往往出现在无球队员那里。二是“无我”。无论多么大牌的球星,都没有在球队里突出自己,队内没有绝对的领袖。三是“无限”。总是在跑动中完成进攻,它永不停顿,永远在跑动中找到空档。他们有了快速移动和整体作战的风格,就能在比赛中打出无限多的配合。 当今欧洲男子篮球强队进步很快,在发展整体篮球,注重身体对抗的同时,不断学习美国篮球的精华部分,提高了队员的个人技术以及弹跳、灵敏等专项素质。具备了和美国抗争的实力。中国篮球在坚持团队篮球、战术至上的同时也需要崇尚技术,向欧美学习,不断提高球员的技术能力,提升基本功,解决球员的多种篮球专项素质。
中国篮球因为不敌欧美,所以我们需要学习借鉴欧美战术,这无可厚非,但照搬照抄则不可取,历史上,我们走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路,教训不可谓不深刻,终于形成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自信。历史的实践证明,东西方文化差异使我们无论在哪个领域都要无时无刻关注走自己的路。文化自信必须转化为文化自觉,不断地重复这种文化观念,会进入无意识的自我认知区域,而我们的行动动机正是在这里形成的,我们最终会对它深信不疑。王震将军曾经说过,子弹打不到地方,文化可以打到,那么在篮球场上,我们也完全可以说,身体和力量打不到的地方,思想与文化可以打到,技术和对抗打不到的地方,哲学和智慧可以打到。中国篮球惟有找到适合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战略战术组织思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中汲取营养,走中国特色的篮球之路,方能将篮球这个舶来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而1995年云南昭通创立的具有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整体移动进攻战术体系“画圆战术”为中国篮球道路问题打开了这到门,找准了中国篮球战术风格和特点之路。打“画圆战术”,彰显中国文化自信,尽显中国哲学智慧,必将为中国篮球振兴跨越助力!